天天看點

海豹肚裡腌制海雀,因紐特人的奇葩美食,比鲱魚罐頭還臭

作者:九說世界

中國美食講究色香味。說白了,看着好看、聞着好聞、吃着好吃。但這腌海雀可是号稱把毛蛋、臭豆腐和鲱魚給混合起來腌制兩三年,都不能達到它一半的存在。

腌海雀

腌海雀是咱們中國人的叫法,這種東西原名為基維亞克(Kiviak),是愛斯基摩人的特色食物。目前,隻有加拿大聯邦售賣的腌海雀,是全世界最正宗的腌海雀。

海豹肚裡腌制海雀,因紐特人的奇葩美食,比鲱魚罐頭還臭

圖檔素材來源于網絡

制作這種美食的代價很大,需要侏儒海雀100隻,可愛的海豹一隻。最美味的食材往往采用最樸素的烹饪方式。

首先把海雀殺死,放在陰涼處晾一天。完事之後再把這些海雀塞到海豹的胃裡,将海豹的肚子縫合,排出空氣。有時候還會讓小孩在上面蹦哒蹦哒,為了就是将空氣盡可能排除幹淨。

之後将縫合處用海豹油塗滿,埋到永久凍土層之下。就這樣腌上兩三年,把海豹挖出來,就可以食用裡面的海雀了。

海豹肚裡腌制海雀,因紐特人的奇葩美食,比鲱魚罐頭還臭

腌海雀

吃起來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呢?據說啊,首先是内髒已經化掉了,整體呈糊狀,就是那種發酵的糊糊。大家可以腦補一下這種口感。

然後就是骨頭。腌海雀的骨頭是可以吃的,因為已經在這隻海豹肚子裡呆這麼久了,細菌和真菌的發酵導緻骨頭整個都酥了,吃起來就像鳳尾魚罐頭。

肉的部分其實也還好,除了有點酸臭以外,肉質還是很嫩的。單獨部分都還可以接受,不過這整體加到一塊的話就可想而知了。

海豹肚裡腌制海雀,因紐特人的奇葩美食,比鲱魚罐頭還臭

因紐特人吃腌海雀

對了,愛斯基摩人吃的時候還要對準海雀的出氣孔,用力呼吸,聞一聞這次腌的究竟怎麼樣。

腌海雀的傳統

在我們看來,這種食物實在是難以下咽,更别提這些人吃得這麼香,就連骨頭和内髒都一并吞下去。

實際上,愛斯基摩人的居住地大部分都在北極圈内,環境十分惡劣,愛斯基摩這四個字就是“吃生肉”的意思。不過,他們更喜歡稱自己為因紐特人。

海豹肚裡腌制海雀,因紐特人的奇葩美食,比鲱魚罐頭還臭

吃腌海雀

這裡不适宜植物生長,就算有一些高寒針葉林,樹幹也大多比較潮濕,很難生起火來。迫于無奈之下,愛斯基摩人隻好适應了吃生肉。

動物死亡後很短一段時間,蛋白質就會發生變性,逐漸分解産生出難聞的氣體。内髒裡的厭氧細菌也會開始生長,這就是臭味的來源。

不過幸運的是,動物内髒中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和維生素,能夠彌補因紐特人維生素的攝入,不至于得壞血病。

但動物們也會越冬,冬季捕獵就變得很困難。為了度過漫長的冬季,因紐特人就想出了這種儲存食物的辦法。

每年的格陵蘭島上空,都會有成千上萬隻海雀遷徙到南方過冬。因紐特人就在這裡拿着大網,一天都能抓好幾百隻。

海豹肚裡腌制海雀,因紐特人的奇葩美食,比鲱魚罐頭還臭

圖檔素材來源于網絡

如果這時再有人問他們為什麼愛吃臭味的食物,不喜歡這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就有點“何不食肉糜”了。

也許我們不太能接受,不過因紐特人本來就習慣吃生肉,腌海雀比起一般的生肉還更容易入口,老人和孩子都能咬得動。

其實不隻是腌海雀,因紐特熱還會趁着夏天,屯一些其它食物。比如鲑魚。但他們吃的不是鲑魚的肉,而是它的頭。

海豹肚裡腌制海雀,因紐特人的奇葩美食,比鲱魚罐頭還臭

圖檔素材來源于網絡

這種食物翻譯過來就是臭頭,制作方法與腌海雀類似,也是放到地下發酵。不過這味道嘛…有人說,這是來自切爾諾貝利的生化危機。

腌海雀的吃法

有曆史學家說,因紐特人很有可能就是古代從白令海峽遷徙過去的中國人。具體的科考研究就不多說了,仔細想來其實這也不無道理。除了外貌看起來相似之外,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腌食物。

皮薄肉厚的金華豬被我們做成了金華火腿,還有安徽的毛豆腐,王緻和臭豆腐等等,都是我們中國的美食。

海豹肚裡腌制海雀,因紐特人的奇葩美食,比鲱魚罐頭還臭

海雀

但如果你到因紐特人家裡做客的話,他們就會拿出那“美味”的腌海雀來招待你。

腌海雀有一種吃法是專門招待貴賓的:拿起一隻腌海雀,不拔毛,直接舉過頭頂,然後對準海雀的菊花,将一坨發酵的糊糊倒進嘴裡。然後用口舌來感覺這份獨特而又香濃的美味。

咱們也沒吃過,據吃過的網友講,這種味道就像臭豆腐的湯配上納豆,然後淋在印度的馬薩拉糊糊上面的味道一樣,回味無窮。

不過,現在的因紐特人基本不把腌海雀當主食吃了。雖然冬天還是很漫長,但随着全球氣候的變暖,因紐特人在冬季擷取到的食物相對多了起來。

海豹肚裡腌制海雀,因紐特人的奇葩美食,比鲱魚罐頭還臭

腌海雀

腌海雀如今更像是一種調味品,就像鲱魚罐頭一樣,是當地的一種蘸料。可以了解成當地的一種習俗。

雖然腌海雀在制作上簡單粗暴,但畢竟在海豹的肚子裡呆了這麼久,内髒已經成了一種純天然的醬汁。因紐特人會把腌海雀的内髒收集起來搗碎了,用其它肉蘸着吃。

享用過一次因紐特人的美食之後,你就會感受到這份跨越時代傳達而來的烙印,對這群兩萬年前離開我們的遠親們有一份更深刻的印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