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國曆史上,有一位沙皇,号稱農奴“解放者”,最終卻被農奴刺殺,他的死給俄國曆史帶來了重大影響。他就是沙皇亞曆山大二世。
一、偉大的“解放者”沙皇
亞曆山大二世,全名亞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維奇,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第十六位沙皇。他于1818年4月29日生于莫斯科克裡姆林宮。雖然他并非當時的沙皇亞曆山大一世所生,但因為亞曆山大一世并無子嗣,皇宮上下都将他視作帝國的繼承人。
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
是以,宮廷上下為亞曆山大二世量身定制了培養計劃。蘇科夫斯基等大詩人教授他修辭與文學,他的父親、後來的沙皇尼古拉一世更是親自訓練兒子的軍事才能。在這樣的培養之下,亞曆山大二世同時具備了詩人般的浪漫情調和鐵一般的軍人做派。這些都為他日後的執政風格奠定了基礎。
“棍棒沙皇”尼古拉一世
1855年,陷于克裡米亞戰争泥潭之中的尼古拉一世逝世,正值壯年的亞曆山大二世在莫斯科加冕為沙皇。他即位後,首先着手解決克裡米亞戰争問題,派遣外交大臣在維也納簽訂《巴黎和約》,結束了曠日持久的戰鬥。外患暫歇,亞曆山大二世的目光就轉向了俄羅斯國内的百年積弊——農奴制。
克裡米亞戰争的失敗,讓俄國上下意識到了自己的落後,而在亞曆山大二世和一衆知識分子看來,偉大祖國落後的根源便是低效且不人道的農奴制。亞曆山大二世并不是第一個想動農奴制的沙皇,從保羅一世開始,曆代沙皇都知道農奴制存在巨大問題,但迫于貴族的壓力,并沒有采取什麼系統措施。到了亞曆山大二世這裡,曆史的重任已緊壓在肩,改革刻不容緩,他不得不去完成自己的祖輩都沒有完成的事情。為了向貴族們解釋,他說:“與其等待農奴制自下而上被推翻,不如自上而下取消它。”
1861年,亞曆山大二世經過數年的謀劃,最終決定出手。當年3月(俄曆2月19日),亞曆山大二世頒布《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關于脫離農奴依附關系的農民法令》,宣布廢除農奴制。在計劃裡,他準備廢除農奴對主人的人身依附關系,讓他們獲得人身自由;還規定土地歸村社所有,但農民可以購買份地,政府将為農民預支貸款。亞曆山大二世還準備從解放農奴開始,一步步改革俄國的政府結構,讓俄羅斯帝國接近西歐列強。
“解放者”亞曆山大二世
因為這項廢除農奴制的宣言,俄國激進的知識分子紛紛熱情地歌頌沙皇的偉大,并将“解放者”的稱号加在了他的頭上。大家都想象着在亞曆山大二世的帶領下,俄國逐漸重回歐洲之巅,再現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大帝時代的榮光。
二、被暴民刺殺的沙皇
亞曆山大二世解放農奴,本應該讓他威望無以複加,成為全俄人民愛戴的沙皇。但是沒想到的是,這位“解放者”很快就淪為“壓迫者”,并被人刺殺而死。
所有的改革都會觸及到守舊派的利益,亞曆山大二世的改革也不例外。守舊貴族們紛紛抱怨沙皇此舉是動搖“祖宗之本”,将會給俄羅斯帶來災難。俄國沙皇的專制本就嚴重依賴貴族的扶持,貴族集團的離心,讓亞曆山大二世失去了一大臂膀。
除此之外,激進的改革派同樣不認可亞曆山大二世的改革。因為他們認為沙皇的改革并不徹底,農民雖然擺脫了農奴身份,但背上了高額貸款,不得不繼續租種地主土地,人身依附關系并沒有得到改善,生活反倒更加凄涼。
是以,這些激進主義者偷偷組成了名為“人民的意志”的團體,密謀刺殺這位暴虐的沙皇,擁立新君。針對亞曆山大二世的刺殺行動,總共有7次之多。第一次的發起人是沒落貴族德米特裡•卡拉科佐夫,他企圖開槍擊殺亞曆山大二世,最終因槍法不準而失敗。第二次則是波蘭民主主義者安東别廖佐夫斯基,依舊是因為槍法問題未能成功。第三次發生在1879年,著名的知識分子索洛維約夫開槍刺殺沙皇,又沒擊中。
三次失敗,讓弑君者們意識到,開槍射殺的成功率太低了,他們開始使用炸彈刺殺沙皇。他們在1879年、1880年先後三次在火車軌道、沙皇餐廳布置炸藥,但都被亞曆山大二世逃脫。1881年,當沙皇坐着馬車回冬宮之時,第七次刺殺開始行動。一枚炸彈抛向沙皇馬車,但隻傷害到侍衛和車夫,亞曆山大二世并沒有受傷。但是,亞曆山大二世不顧侍衛勸阻,下車檢視傷員。第二枚炸彈精準地落在沙皇身邊,沙皇當場被炸斷雙腿,迅速被送回冬宮。而刺殺沙皇的恐怖分子尼古拉•雷薩科夫和伊格納基被衛兵逮捕。一個小時後,亞曆山大二世傷重不治,駕崩于冬宮。
亞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
“解放者”沙皇就這樣草率地結束了他的一生。要知道,受“好沙皇”思想影響的俄國人,有着濃厚的忠君傳統,很少能做出刺殺沙皇的舉動。即使有,也大多以失敗告終。亞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其原因和影響都對俄國曆史非常重要。
三、被刺原因與影響
亞曆山大二世被刺殺的原因,除了前面所說的舊貴族的抵制和激進派的不滿外,還和他本人的性格有關。
亞曆山大二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内心被兩種沖突撕扯着:浪漫的文學、哲學熏陶與鐵血的軍人作風。出于積貧積弱的國情與造福子民的理想,亞曆山大二世決定廢除農奴制。但是父親尼古拉一世保守的軍事專制思想教育,同樣讓他不得不顧念舊貴族的利益。就這樣,亞曆山大二世的改革一直在兩者之間搖擺,他本人也成為大貴族與保皇黨、改革派與保守派互相争取和利用的工具。一旦一方利益受損嚴重,平衡被打破,處在沖突中心的沙皇就隻能直面威脅。是以,亞曆山大二世的沖突性格與模棱兩可的态度,為他被刺埋下了伏筆。
亞曆山大二世的駕崩讓俄國曆史的走向就此發生改變。這些刺殺者以為擁立新君後,新皇就會對農民網開一面,加大改革力度。但是,他們想錯了,即位的沙皇亞曆山大三世和尼古拉二世,不但沒有延續改革的程序,反而開始血腥鎮壓和高度集權的統治。他們延續了“棍棒沙皇”尼古拉一世的統治手段,打壓追求自由平等的激進知識分子,加大對農民和勞工的盤剝力度,俄羅斯帝國内部沖突越發嚴重。最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慘淡的戰績引爆了導火索1917年“二月革命”,斷送了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而後來的“十月革命”更是直接讓共産主義走向全國,開辟了新的時代。從某種程度上說,亞曆山大二世的死,加速了俄羅斯帝國滅亡的程序。
俄羅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文史君說
亞曆山大二世的改革,推動了俄羅斯帝國在一潭死水中艱難前行,為俄國後來的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其改革的不徹底與沙皇本人性格的不堅定,以及俄國當時過于複雜的階級鬥争形勢,最終導緻他被刺身亡。而他的死,又進一步加速了俄羅斯帝國的滅亡。不可否認的是,人民群衆才是曆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衆中的每一份子,在創造曆史的過程中所産生的作用是不同的。重要曆史人物對曆史程序的作用也不容忽視。亞曆山大二世之死對俄國曆史的影響,便是鮮活的例子。
參考文獻
張廣翔、王目坤:《亞曆山大二世時期的書刊審查改革及其評價》,《江漢論壇》,2019年第10期;
張廣翔、李振文:《再論亞曆山大二世與俄國1861年農民改革》,《外國問題研究》,2016年第4期;
隋旭升:《“解放者”的命運——亞曆山大二世的另一面》,《俄羅斯文藝》,2004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史海尋珍)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檔,除特别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曆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衆号(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