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千年榔橋木梳的蛻變:從家庭手工作坊到産業化發展

作者:封面新聞

提起木梳,總會讓人想起臨窗梳妝、對鏡貼花黃的唯美畫面。相比快消時代的塑膠制品,木梳溫潤的手感下,是沉澱經年的曆史。

圓木鋸為方片、褪去餘料、打磨光滑、上漆塗色,由一棵樹到一把梳的轉變,在安徽省泾縣榔橋鎮已經上演了千年。

這個隻有三萬多人的皖南小鎮,卻有着一個“國字頭”的稱謂。早在2004年,榔橋鎮就憑借悠久的木梳曆史和精湛的制作技藝,被國家輕工業聯合會評為“中國木梳之鄉”。

如今,搭乘着新電商的快車,已有千年曆史的榔橋木梳,真正脫胎換骨,産業實作振興,一把把小木梳走進了千家萬戶。

千年榔橋木梳的蛻變:從家庭手工作坊到産業化發展

在進入榔橋鎮的205國道旁,豎立着“中國木梳之鄉”的雕塑。2004年,榔橋鎮被授予“中國木梳之鄉”稱号。 韋韬 攝

曆史:木梳之鄉的前世今生

在泾縣榔橋鎮,幾乎沒有人不認識徐福海,大家都習慣尊稱他一聲“徐老”。徐福海能在當地有如此高的威望,和木梳有關。

今年79歲的徐福海,籍貫常州,生于上海。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他被下放到泾縣榔橋鎮溪頭村,成為公社綜合廠的一名負責人。

來到榔橋後,徐福海得知,因為地處皖南山區、木材衆多,榔橋鎮的木梳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發展至明清時代達到相對鼎盛。其中,制作考究的黃楊木梳和棗木梳曾被皇宮大内采辦為禦用梳妝用具,是以又有“宮梳”的美譽。

徐福海記得,綜合廠當時有鑄鐵、裁縫、剃頭匠等各種手藝人,卻唯獨沒有制作木梳的匠人。他決定把這門瀕臨失傳的傳統手工技藝找回來,于是請了十幾個曾在常州梳篦廠做活的師傅。

十幾個師傅來到廠裡後,很快帶了幾十個徒弟。徐福海耳濡目染,也學會了制梳技藝,甚至做得比旁人還好出不少。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徐福海第一個在當地創辦“徐氏工藝品廠”,專門生産木梳。在徐福海的帶動下和國家富民政策的支援下,當地農戶紛紛效仿,榔橋木梳得到迅猛發展,逐漸成為當地的主導産業。以榔橋鎮溪頭村為中心的周邊鄉村陸續出現了衆多木梳作坊、工廠,家家都有人會做木梳。到2000年前後,榔橋的木梳加工廠及作坊遍地開花,從業人員達兩千餘人。

做木梳看似簡單,其實備料講究,制作程式相當複雜,木梳是精雕細琢的産物。在選料上,榔橋木梳常用木材有黃楊木、棗木、楠木、櫻桃木等,而取材部位一定要是整株木材最通直粗壯的部位,以保證材質均勻、紋理美觀。在制作上,榔橋将流傳千年的木梳工藝與徽雕文化相結合,前後要經過切盤、切片、蒸煮、開齒、打磨等28道工序,不同品類的梳子後期加工還要分别增添若幹道制作工序。

千年榔橋木梳的蛻變:從家庭手工作坊到産業化發展

制作一把木梳,需要經過28道工序,圖為勞工在用機器打磨木梳。 韋韬 攝

“以前一個人雕花,一天最多雕一兩把,還雕得不太統一。現在機械化生産,一天最少都是兩三百把。”為提高生産效率,以徐福海為首的一批工藝技師,不斷探索機械生産經驗,經年累月下,榔橋木梳的制作,不僅實作了由家庭作坊向專業化生産的轉變,而且培養出大批木梳專業生産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

2004年,榔橋鎮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木梳之鄉”稱号。2014年,榔橋木梳的制作技藝順利入選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

困惑:如何把木梳賣向全國

木梳産業壯大後,成品木梳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梳子在周邊城市熱銷,可因為木梳經久耐用、複購率低,怎麼保持好的銷售勢頭?這個問題難住了當地所有木梳從業者。

胡桂榮是徐福海的兒媳婦,算得上當地制售木梳的第二代傳承人。1997年,胡桂榮和丈夫從公公徐福海的廠子獨立出來,創辦了自己的竹木工藝廠,開始自主創業。

為了将梳子賣得更多、更遠,她和父輩們一樣,背上一大袋木梳,往各個城市的批發市場裡紮。從泾縣到宣城,從宣城到合肥,從合肥到上海,一城又一城,靠着一張張卧鋪票,胡桂榮談下了一筆又一筆生意。

商海暗流湧動,胡桂榮的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常常是生意談好了,可代銷之路又艱又險,貨賣了,經銷商不給錢。胡桂榮意識到,想要發展,就不能坐以待斃,守住傳統銷路固然重要,但隻有将企業做大做強、打響品牌、拓展新的銷售管道,才能讓企業獲得長足的發展。

2002年,胡桂榮成立了泾縣潤發梳業有限公司,注冊了木梳品牌“緣木軒”,并先後嘗試電話推銷、建網站、開拓外貿管道、電商銷售等各類辦法,擴大品牌影響力、拓展銷路。

經過十多年的不懈探索,潤發梳業越做越大。2003年,胡桂榮被評為安徽省第一批農村緻富帶頭人,2005年參與起草編制《中國木梳行業标準》,2015年擔任泾縣電子商務協會會長,2017年,“緣木軒”被評為“安徽老字号”。

帶着夢想和一股子沖勁,胡桂榮成功将榔橋木梳帶出安徽、賣向全國各地,甚至遠銷日韓、歐美。

千年榔橋木梳的蛻變:從家庭手工作坊到産業化發展

潤發梳業的展示櫃裡,各式木梳琳琅滿目。 韋韬 攝

飛躍:一天賣出五千把木梳

走進泾縣榔橋鎮溪頭村的木梳産業園,各種機械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工廠中的房間裡,是一片忙碌的景象,勞工們正在忙碌地制作木梳。

而在二十多公裡外的泾縣電商産業園内,勞工們同樣忙個不停,他們正将亟待發出的木梳進行打包。

“歡迎新進直播間的寶寶們,這把梳子是高端檀木梳,手工雙面祥雲,現在下單有優惠哦……”在位于泾縣電商産業園的潤發梳業的直播間,伴随着女主播熱情洋溢的介紹,5分鐘不到,緣木軒的拼多多直播間裡就湧進了近百人,一分鐘不到,賣了十幾把木梳。

“這不算什麼,我們每天的快遞面單打出來,有好幾本書那麼厚。到了銷售旺季,有時候一天能賣五千多把木梳。”對于直播間的銷售成績,潤發梳業電商負責人徐展鵬習以為常。

千年榔橋木梳的蛻變:從家庭手工作坊到産業化發展

女主播正在電商平台的直播間内介紹各式木梳。韋韬 攝

徐展鵬是胡桂榮的兒子,也是榔橋木梳的第三代傳承人,從小對木梳耳濡目染的他,留學回國後,負責潤發梳業的電商銷售。

作為新時代的木梳傳承人,徐展鵬順勢而為,将目光瞄準了新電商平台拼多多。徐展鵬介紹,2017年,“緣木軒”品牌入駐拼多多。截至目前,在平台年銷售額達一千多萬元,占公司總銷售額近一半。

千年榔橋木梳的蛻變:從家庭手工作坊到産業化發展

徐展鵬和公司同僚交流電商營運心得。韋韬 攝

在榔橋當地,像徐展鵬一樣借助新電商,實作企業轉型更新,并非孤例。越來越多的木梳企業,正在全力嘗試開拓線上管道。

今年年初,溪頭村的查成林抱着試試看的心态,開始在拼多多銷售木梳。半年不到,銷售量就接近10萬單,最多一天銷售了1500單,這讓他始料不及,也堅定了他繼續發力電商銷售的決心。

未來:“多多新匠造”助力“鄉村好物”實力出圈

“時代發展太快,從生産到銷售,都在飛躍,和我們那時候已經不能比。”徐福海直言,看着榔橋木梳産業借助電商平台遠銷全國,品牌影響力逐漸擴大、産業不斷興旺、文化得到傳承,作為榔橋木梳産業的創始者,他驚喜不已。

據榔橋鎮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榔橋鎮現有木梳生産銷售企業110餘家,從業人數3300人。近年來,在電商的帶動下,木梳行業年産值達2.5億元,電商銷售額占50%以上。木梳産業為地方經濟建設、鄉村振興、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廣闊的鄉村地區,傳統手工業一直都是村民增收緻富的重要手段,但很多地區的手工産業常常因打不響品牌、拓不開銷路,導緻産業式微,甚至是手藝失傳。”據拼多多相關負責人介紹,為重新激活并傳承鄉村的手工産業,帶動村民創富增收,7月29日,拼多多正式啟動“2022多多新匠造”行動,深入鄉村産業帶,推動各地鄉村好物實力出圈,榔橋木梳就是其中之一。

未來,拼多多将投入10億元級别的專項流量資源和補貼資源,全面促進“匠心好物”出村進城;扶持優質的鄉村産業品牌,推動傳統手工業、第二産業進行品牌化更新;同時,成立專項教育訓練團隊,開發針對手工産品的電商教育訓練課程,培育至少10萬個新農商。

千年榔橋木梳的蛻變:從家庭手工作坊到産業化發展

“梳鄉”不盡春潮湧,且趁東風書新篇。從家庭作坊到機械化生産,從傳統代銷到電商銷售,榔橋木梳完成了一次次華麗的轉身,也“梳”理出鄉村振興的新思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