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聲生不息》的舞台上,劉惜君以一首《讓一切随風》再次風靡全網。
而她那獨特清冷的歌聲也被稱為一股從南國吹來的風,吹進人們心中。
一如歌中唱的那樣:“你似北風,吹走我夢,就讓一切随風。”
劉惜君的人生,看似風輕雲淡,實則幾多坎坷。
從當之無愧的的實力派,到消失衆人眼前三年,再到重新複出,曲風一改往日甜美,變得成熟内斂。
她到底經曆了什麼? 又是如何修煉自我,成功實作蛻變的?
在失聲中,
重新找回出發的力量
2009年《快樂女聲》結束後,劉惜君和大多數歌手一樣,趁熱打鐵地發專輯、參加音樂活動、為夢想奔波努力。
幾年下來,事業也算小有成就,可就在2013年,一直活躍在舞台上的劉惜君,突然消失了。
人們都紛紛猜測,這位舞台上的精靈去哪裡了?卻不知道,劉惜君遇到了音樂生涯中最大的打擊。
一開始隻是嗓子不舒服,以為隻是小感冒沒有太在意,直到嗓子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啞,甚至偶爾不能發聲,劉惜君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她去醫院看病,最終被确診為“發生系統植物神經紊亂症”的罕見疾病。
這是一種交感神經失衡,進而導緻身體各項機能無法被控制的神經疾病。簡單來說,就是越想做什麼就越不能做什麼。
對專業歌手來說,嗓子出問題可謂是緻命打擊。
劉惜君開始輾轉多家醫院治療,試了各種方法效果都不明顯,她也漸漸變得沉默,任由那些失望、焦慮、孤獨的負面情緒宣洩,嚴重時差點把自己逼成自閉症。
在人生的至暗時刻,每個人都需要一點觸底反彈的能力,劉惜君也是如此。
她說:“那段時間對我來說有點困難吧,三年的時間其實足以放棄一個理想,但是我每一次問自己要不要放棄的時候,都有一個聲音跟我講說不能放棄,因為放棄了之後,就失去了你的一個夢,要繼續找下一個夢,太難了。”
就是這樣心态上的轉變,支撐着劉惜君堅持下去,更因為在音樂上找到陪伴與安慰,劉惜君又能擁有一寸天地盡情表達自我。
讓她能在絕望中仍不放棄希望,沮喪失望時總能鼓勵自己堅持下去,積極尋求解救辦法。
劉惜君接受了更多更專業的實體療法和發聲訓練,即使需要每天承受在舌頭上打針的痛苦,她也不猶豫、不後悔。
就這樣,在經過三年的調整之後,劉惜君的病情終于有所好轉,她帶着破繭成蝶的自己,重新出發。
現在的劉惜君,雖然不火,但這對她來說已不重要;因為能夠重新唱歌,能夠重新從黑暗中走出來,便是從谷底歸來的她最大的希翼。
劉惜君說:“我依然有着再次失聲的恐懼感,但我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太擔心,也不要害怕,要去直面它。出道十年了,我還能夠繼續做音樂,這不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嗎?”
劉惜君的這股力量,就像風,不僅承接住了命運給她的無常安排,在拯救自己的同時,也托舉了無數喜歡她,從她身上汲取前進動力的每一個人。
擁有承受力,迎來生命的饋贈
劉惜君身上展現出來的“自我承接力”,在心理學上也稱之為心理承受力。
心理承受能力是個體對逆境引起的心理壓力和負性情緒的承受與調節的能力,這能力包括三個層面:
能否經得起打擊和壓力?有無擺脫和排解困境的信念?進而避免自己的在心理與行為上的失常。
對劉惜君來說,這份承受力讓那三年成為她生命和創作的養料,既在性格裡刻下堅韌豁達,也讓她重新譜寫自我人生。
承受力,也是每個人在逆境中恢複自身能量,重獲生活希望的必要條件。
著名的催眠大師艾瑞克森17歲患上小兒麻痹症,全身癱瘓。
媽媽請來了三位醫生,都診斷活不過明天。
但他不信醫生的話,一直在心裡告訴自己“我一定可以看到明天的太陽!”,一夜未眠。
三天後醫生又來了,把診斷結果告訴他:這輩子你都站不起來。
艾瑞克森依舊不信,他再次挑戰自己,在心裡去想象站起來的畫面,想象去觸摸大樹,現實則是,他的手腳在嘗試緩慢挪動。
三年後,艾瑞克森成功直立行走,并嘗試一個人穿行密西西比河;
他不僅挑戰了醫學奇迹,還穿越了苦痛活出精彩人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與催眠大師。
面對人生的逆境挑戰,艾瑞克森也曾失望、迷茫、痛苦過,但他最終憑借強大的承受力,把人生的一手爛牌硬生生地打成好牌。
因為困境并不會減少自我價值,也不會影響你想成為怎樣的人。
回到現實生活,我們也曾看過許多出生就擁有一副好牌卻輸得一塌糊塗的人;究其根源,是他們缺乏承受力,便容易在失敗後一蹶不振,最終失去了生活的勇氣與希望。
就像《另一種選擇》中說的那樣:“隻有改變對不幸的錯誤認知,增強自身的承受力,我們才能邁出自我療愈的第一步。”
擁有承受力,你可以在逆境苦難中越戰越勇,迎來生命更大的饋贈;失去承受力,逆境會成為你壓倒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讓人生不戰而敗。
為人生棋局,譜寫勝利篇章
人生無常,總會遇到些突如其來的意外。
正如劉惜君失聲的那三年,涅槃重生後,她褪去原來的稚嫩、脆弱,從内心深處長出高飛的翅膀,像風一樣,去自我依托、自我承接。
那麼,當我們遇到人生的至暗時刻,又該如何承受與療愈呢?
1、放下防禦機制,學會臣服
面對意外,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啟動防禦機制,逃避甚至否認事實,壓抑自己的情感表達,或是尋找安慰替代物......
這套防禦機制能保護我們最初不被負面事件擊垮;但防禦也讓我們逃避現實,消耗更多的情緒能量在無法改變的外部環境上。
隻有當我們開始接受并且臣服于現實時,才能基于現實去思考最合适的解決辦法,關注點也從逃避無常的命運轉變為“我能承擔的責任”。
臣服讓我們重獲掌控力,是擁有承受力的基礎條件。
2、堅定信念,将負面情緒“替換”
無論你身處怎樣的低谷之中,都要保持信念,即:困境遲早都會過去,痛苦隻是暫時的。
就像劉惜君對音樂的堅定與熱愛,可以讓她從不放棄康複的希望;艾瑞克森的信念則是“每個人身上,都有自身問題的解決方案。”
是以,在面對或描述負面情緒時,可以試着用“最近”“有時”去替換“每天”“總是”這樣的詞。比如,當你想說“我每天都感到難受時”時,不妨改口為“我最近感到難受”,這樣你就會意識到,悲傷隻是一種暫時的狀态。
3、學會自我同情
遭遇挫折之後,你是否會産生“我真差勁”的想法?但親愛的你要知道,過度指責自己,隻會讓自己越來越自卑。
想要逃離這種不必要的自責狀态,就需要學會自我同情。也就是說,把那份給與别人善意給到自己。
适當的自我同情可以讓我們在低谷期拉自己一把,幫助自己重建立立生活的自信。請牢記:善待自己才是治愈傷痛、複原自己的良藥。
阿德勒說:“決定我們自己的不是經驗本身,而是賦予經驗的意義”
一切意外與困境,從另一個角度看,是為我們的生命寫下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它滋養着我們的内在,鍛煉着我們,也讓我們愈發強大。
願你能不斷提高自我承受力,賦予其積極意義;願你在人生的棋局上越戰越勇,譜寫自己的勝利篇章。
*本文由作者與張德芬空間主筆團共同創作,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
策劃 | 六記
編輯 | 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