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韋布空間望遠鏡的觀星之道

作者:光明網

作者:劉豐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碩士研究所學生)

日前,一批特殊的照片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美輪美奂的船底座星雲、“南天指環”星雲、“斯蒂芬五重奏”星系、SMACS0723星系團深場……這些璀璨奪目照片背後的功臣,是人類迄今為止最為先進的空間天文裝置——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

韋布空間望遠鏡的觀星之道

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宇宙圖像。新華社發

韋布空間望遠鏡的觀星之道

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資料圖檔

韋布空間望遠鏡的觀星之道

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拍攝的宇宙圖像。新華社發

韋布是什麼?

一台巨大的“宇宙相機”

第一次看到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JWST,以下簡稱韋布)的人,也許會感到十分意外——抛開巨大的體積不談,它金黃色的巨大面闆棱角分明,還連着一摞奇形怪狀的紫粉色薄膜,似乎和平時我們接觸的望遠鏡相去甚遠。

其實,韋布就像一台“宇宙相機”:主鏡、副鏡等相當于沒有鏡筒的“鏡頭”,而其他部分則相當于“機身”。金色的六邊形面闆是它的主反射鏡,它的直徑為6.5米,由18個六邊形子鏡拼接而成。之是以要設計成拼接的形式,是因為它實在太大,必須折疊後才能放入火箭的艙室内。

如此巨大的鏡面,正是韋布的科學雄心所在。光學定律告訴我們,望遠鏡的口徑越大,捕獲光子的效率就越高。天體發射的光子好像傾盆大雨中的雨滴,而更大的望遠鏡口徑就好比用更大的水桶去接雨水,在短時間内就可以産生較高亮度的圖像,進而看見那些遙遠而黯淡的天體。除此之外,更大口徑的鏡面還擁有更高的分辨率,得到的圖像更清晰。這樣一來,我們拍到的天體就有更加豐富的細節。

完成一場“太空折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韋布的每個子鏡都由金屬铍制作而成,輕盈、堅固;又鍍了一層極薄的黃金,既有效地反射紅外光,又不易變得暗淡。此外,每一面子鏡都可以自由地改變曲率和指向。經過校準以後,它們會共同組成一個巨大的抛物面,将星光聚攏到副鏡上。為了合成完美的抛物面,在太空中展開後,微型機械馬達必須将各個子鏡無縫對齊,誤差不能超過頭發絲直徑的萬分之一,其難度可想而知。

經過層層反射後,星光進入主鏡中央開口後方的“科學儀器子產品”中,在那裡得到進一步的轉換和處理。韋布共攜帶四台終端科學儀器,它們分别是中紅外儀器(MIRI)、近紅外相機(NIRCam)、近紅外成像儀和無縫光譜儀(NIRISS)、近紅外光譜儀(NIRSpec)。其中,中紅外儀器可以在5~28微米的波長範圍内工作,而近紅外的三台儀器則在約0.6~5微米的波長範圍内工作。相比較而言,人眼看到的光線波長範圍大約僅在0.4~0.8微米範圍,要局限得多。

像普通相機一樣,中紅外儀器、近紅外相機都可以拍攝圖像,但它們的靈敏度可比商業相機甚至軍用衛星高多了。它們能探測到低至幾納央斯基的流量,假設把一盞兒童睡覺時開的床頭夜燈放到月球上,從地面上看去,它的亮度都要比韋布的探測極限高二十倍!

在到達相機底片之前,星光還會經過濾光輪,輪上安着十餘種不同的濾光片。這些濾光片各自允許特定波長範圍的光線通過,可以根據電腦指令轉動到底片前方。這樣一來,天文學家拍攝的每一張圖檔,就隻反映天體在特定波長範圍内的輻射情況。在不同濾鏡下拍攝照片,就能得知天體在各個波長的輻射分布,進而推斷出天體的性質。将不同濾鏡的照片在計算機裡分别賦予單一顔色,再疊加起來,就得到了我們常看到的色彩斑斓的天文照片。此外,韋布還配備了星冕儀。它可以遮擋明亮的天體,進而讓天體周圍暗弱的背景顯現出來。

但除了拍攝圖像,天文學家更翹首以盼的,是用韋布得到天體的光譜資訊。太陽光這樣的多色光經過大氣層中的水汽散射後,會産生絢麗的彩虹。光的能量按照波長(或頻率)的這種分布就叫作光譜。韋布的四台儀器都可以進行光譜拍攝。原子、分子吸收或發射特定波長的光,會在光譜上有所反映。通過光譜,我們可以知道天體的類型、速度、距離、成分等重要資訊,進而畫出宇宙中天體的“三維地圖”。

為何耗資88億美元?

確定韋布拍出最好的照片

2021年12月,韋布望遠鏡搭乘着阿麗亞娜5号火箭,在法屬蓋亞那的發射場升空。

這是一場遲到了14年的赴約。早在哈勃空間望遠鏡(HST,以下簡稱哈勃)發射以前,天文學家就開始考慮建造更強大的太空望遠鏡,稱作“下一代空間望遠鏡(NGST)”。最初的計劃僅僅是花費5億美元,建造一台8米口徑的望遠鏡,并于2007年發射。然而,項目一再擴增和延期。到韋布望遠鏡最終發射時,總投資已經超過100億美元。

韋布延期主要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空間望遠鏡出故障的先例不勝枚舉。例如1990年哈勃發射後,天文學家就震驚地發現,它拍攝的圖像都很模糊:原來是鏡片磨制的形狀出了錯誤,沒辦法準确地聚焦光線!直到1993年,航天員駕駛航天飛機到太空中,為哈勃加裝了一台“近視眼鏡”,成像才恢複正常。哈勃圍繞着近地軌道運作,出了錯還可以補救;但韋布在地球和太陽的第二拉格朗日點附近運作,繞着太陽公轉,離地球足足有150萬公裡,是月球到地球距離的四倍。萬一韋布出現了故障,在它整個“有生之年”内(預期壽命将超過十年),人類都無法親自維修。是以,團隊必須在地面上反複檢驗,確定萬無一失。

為什麼要把望遠鏡發射到這麼遠的距離上?進入太空的好處顯而易見:不再有白天黑夜的限制,沒有陰雨天氣影響,避免了大氣層吸收和折射星光……但地球時時刻刻散發着大緻相當于室溫的熱量,會讓近地軌道上的航天器溫度上升。對于韋布這樣的紅外探測器來說,是很大的幹擾。

一切物體都會發出紅外線。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我們也許已經習慣于見到自己在紅外照片裡的樣子了——公共場所的體溫成像儀正是紅外相機最常見的應用。人體會發出紅外線,太陽、地球、遙遠的恒星和星系也是如此。更奇妙的是,紅外線還能夠穿透遮蔽物。在星系中彌漫着大量微粒,稱為“星際塵埃”,會阻擋紫外線和可見光,紅外線卻暢通無阻。是以,用紅外線觀測塵埃區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能看到塵埃背後發光的天體。

除此之外,那些極其遙遠的星系和星系際媒體,發出的光會發生所謂的“紅移”。多普勒效應告訴我們,物體一旦和觀測者相背而行,觀測者看到的波長就會變長。而按照宇宙膨脹理論,遙遠的天體都是在遠離我們的。這樣一來,它們的輻射就會整體向光譜的紅端移動。天體越遠,遠離我們的速度就越快,紅移也就越大。而在遙遠的星系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能量本來是在可見光波段發出的。經過紅移之後,這部分能量正好位于韋布探測的紅外波段,是以,韋布也極為适合探測那些最為遙遠的天體。

但是,韋布望遠鏡畢竟處在太陽系中,免不了受太陽照射。如果鏡身溫度太高,自身産生的紅外線也會幹擾觀測。為此,韋布配備了被動和主動兩種降溫方式。

在朝向太陽的方向,韋布撐起了一把“遮陽傘”——網球場一樣大的聚酰亞胺薄膜。這種材料不足一毫米厚,不僅輕便,而且還能承受很大的溫差。薄膜共有五層,每層上面都鍍了鋁,能很好地反射并隔絕熱量。在面朝太陽的前兩層上,還特别覆寫了粉紅色的摻雜矽塗層,散熱效率大大提高。

在薄膜朝向太陽的一面,溫度高達110攝氏度;而經過五層薄膜的阻隔,背向太陽的一面足足降到了零下230攝氏度以下。我們常用的護膚霜或遮陽傘“防曬指數”不過50左右,但韋布的遮陽傘“防曬指數”足足達到了100萬,意味着隻有百萬分之一的“漏網之魚”。

不過,科學儀器子產品中的儀器對溫度極其敏感,僅靠被動冷卻是不夠的。例如中紅外儀器需要在零下266攝氏度才能正常工作(僅比絕對零度高了7度),這時就需要“低溫冷卻器”登場了。除了先進的冷卻機制外,它也許還是世界上最“靜音”的冰箱——因為哪怕一點點振動,都會造成災難般的圖像模糊。

韋布要做什麼?

加深人們對宇宙的了解

作為人類最昂貴、最大、最先進的空間望遠鏡,韋布的主要使命被歸類為四個領域:宇宙曙光與再電離、不同時期的星系、恒星與原行星系統誕生、行星系統與生命起源。

首先,紅外波段适合觀測那些遙遠的天體,韋布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了解宇宙的早期曆史。光速是有限的,光線穿過遙遠的距離需要時間。太陽光需要8分鐘才能抵達地球,是以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是8分鐘前的太陽;近鄰星系發出的光線需要千萬年才能抵達太陽系,我們看到的也是它們千萬年前的樣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宇宙就像一座時間展覽館:我們看得越遠,看到的展品就越古老。

我們平時觀測的近鄰星系,紅移基本都在0.1以下;紅移2到3,就被天文學家稱作是高紅移星系,已經相當難以探測了。而韋布預計将看到紅移接近20的初代星系,它們極其遙遠,韋布觀測到的光,是宇宙才剛剛誕生不到2億年的時候發出的。在韋布釋出的第一批資料裡,天文學家就已經探測到紅移10左右的星系了。更深場的積分甚至有望追溯到宇宙再電離時期,那是宇宙中的第一縷曙光。

其次,韋布能夠直接看到星系中那些誕生恒星的巨大塵埃雲,而這些雲對哈勃等光學望遠鏡而言是不透明的。包括太陽在内的恒星,正是由這樣的星雲坍縮形成,但其具體過程我們卻還未弄懂。不僅如此,韋布甚至能直接看到行星形成過程中存在的原行星盤,進而讓我們更加了解原始行星系的形成。

再次,韋布擁有驚人的分辨率和靈敏度,那麼當它注視那些較近的星系時,必将揭示出細節異常豐富的形态和光譜資訊。我們已經知道,星系分為若幹類型,它們的組成成分不同,彼此之間也存在着演化關系。通過巡天獲得大量星系資料,韋布有望回答一系列關鍵問題,例如黑洞如何影響宿主星系、星系的形态是怎麼産生的、化學元素在星系中如何分布……

最後,太空中是否有其他生命也是韋布的關注點。當系外行星從母星前經過時,大氣層中特定的元素将會吸收母星發出的光。韋布探測到這種吸收光譜,便可以得知系外行星的大氣成分。在釋出的首批照片中,天文學家已經證明了一顆系外行星中具有水分子。有朝一日,我們或許會在系外行星大氣中探測到更多“生物印記”——例如甲烷、氧氣等,它們暗示着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韋布還将調查太陽系内的天體:彗星、小行星、冰衛星等……熟悉了我們的“鄰居”,我們對自己的起源也會有更深的了解。

與韋布同期,中國的空間天文事業也在蓬勃發展。“悟空”号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慧眼”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等取得了優異成果,中國空間站工程巡天望遠鏡、愛因斯坦探針衛星等一批先進裝置也正在籌劃中。然而,我們至今還沒有自己的紅外天文衛星,在天文儀器研發的人才儲備、紅外探測器的工藝,以及設計決策等層面,也都還有一定差距。

如果将宇宙比作一座寶庫,韋布的首批照片隻不過是站在大門口的一瞥。在接下來的太空之旅中,韋布必将向人類展示宇宙的更多珍寶。我們也更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中國自己的紅外空間望遠鏡翺翔天際,向太空投去屬于我們的目光。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04日1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