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黃桃成熟的季節。驅車在金山區楓泾鎮新義路上,隻見一排排黃桃樹郁郁蔥蔥、棵棵挺拔,一個個飽滿的果實藏在樹葉的陰影中,散發着誘人的桃香。走進一處桃園内,上海楓錦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孫希州正忙着挑選黃桃,準備将新鮮采摘的黃桃送往市區。
據孫希州介紹,今年黃桃在第二次膨果期時,即果實成熟前30天,雨水偏少但日曬偏多,導緻黃桃個體平均比往年小了1-2兩左右,但是品質卻好于往年,“不斷累積的糖分和其他營養物質卻更為濃縮,我們把這種4兩到5兩的黃桃叫做‘小糖球’,汁水豐富且桃肉緊實,是夏季的消暑佳品。”孫希州介紹說。
除了持續不斷的高溫天氣,讓黃桃品質更優、口感更好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今年楓泾全鎮1800多畝黃桃林,全部完成了“換代更新”。
據楓泾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副主任王亞林介紹,窈窕桃樹,三年初長成,三年後結果,五年後豐産,十年後衰落。楓泾黃桃自2007年開始栽種,經過第一年的“牛初乳期”、第三年至第七年的“黃金期”,到了第十年不得不面對“更新種植”的現實需要,王亞林表示,“有了前十年的種植經驗,不僅品種需要更新,管理模式及銷售模式都需要更新,是以自2017年開始,楓泾鎮就啟動了老樹翻新工作,整個過程持續了3-4年,目前已全部完成。”
孫希洲果園裡的果樹是楓泾鎮第一批栽種的,之後開始在楓泾鎮的黃桃種植領域内創業。他通過精心管理、生态栽培,有效保證了黃桃的品質,他種植的“錦繡”黃桃連續多次獲得“楓泾桃王”稱号。但是随着樹齡增長,産出黃桃的口感、營養、個頭等各項名額都會呈現下降趨勢。于是在第一批桃樹滿十歲後,孫希洲開始了替換老株的翻種,用3年時間完成了200多畝桃林的“更新換代”。
同時,在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專家的指導下,孫希洲更新了他的黃桃田間管理技術。新來的桃樹苗先用育苗袋在大棚中培養一年,等它們逐漸适應本地氣候,發育得健康茁壯了,再定植到田間。這一技術,同樣可以推遲老樹“退役”時間,提高土地産出率。
“過去桃樹樹形低矮,一畝田隻能定植30株桃樹;現在我們把樹修剪成高挺的姿态,一畝田可定植80多株桃樹,提高近3倍。”孫希洲告訴記者。過去,困擾于桃樹低矮等原因,田間噴灑肥料、采摘等隻能靠人工,而随着合作社逐漸配齊了自動化灌溉、采摘機械,桃樹“站起來”長,一下提高了土地使用率。而采用農機管理的桃樹,不僅節省了人力成本,壞果率也直線下降了,畝産量從3000斤提升到了4000斤。如今,2019年開始培育的新一代黃桃已進入了産出期,黃桃“牛初乳”又來了,這也讓今年的楓泾黃桃走起了“小而甜”“小而美”的精品路線。
楓泾鎮正在積極探索黃桃全産業鍊的銷售模式,進一步提高黃桃的附加值。“一方面,我們與轄區的企業合作,研發成功了黃桃味啤酒,黃桃味啤酒的顔色和黃桃果汁的顔色接近,入口沒有什麼酒精的味道,反而是一種酸酸甜甜的口感。目前已經成功實作了量産。另一方面,我們已探索将在采摘過程中産生的次級果,發酵制成黃桃白酒,過去2年嘗試下來,成品頗受歡迎。今年也将積極推進。”王亞林展望着楓泾黃桃發展方向。
與此同時,不少桃農也在嘗試探索與美食部落客合作,更加注重體驗感和過程感,以“大片”的形式,現場操作,曬出“全桃宴”的制作過程,黃桃披薩、黃桃蛋撻、黃桃吐司……金黃的果肉給各種甜品加入了清新口感,頗為誘人。
據介紹,在上海市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果樹研究室團隊的協助下,楓泾共引進推廣種植錦春、錦繡等6個品種,并試種了3個新品種,不同果期的品種精心搭配,讓楓泾的“黃桃季”從6月初延續到9月中下旬。
“雖然楓泾全鎮黃桃的種植面積相比5-6年前減少許多,那是因為在翻種過程中,更加注重黃桃的栽種環境,選擇遠離工業制造和污染源的土地栽種,而楓泾正在推進的現代化楓泾特色新城鎮建設,把“高水準的綠色生态空間”作為一項重要特色和内容,更是保證了黃桃種植環境的天然,推動黃桃産業做精、做強。”楓泾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主任魯磊說。
作者:範黎平 朱麗燕 薄小波
編輯:張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