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小弟以大哥英國馬首是瞻的澳洲,義無反顧地派出三十多萬人駐海外戰區。
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傷亡慘重的澳洲人回家了,六萬人陣亡,将近十四萬人受傷,傷亡率高達百分之六五,屬實凄慘。
為安撫這些心靈與身體雙雙受到創傷的退伍老兵,澳洲大手一揮,非常慷慨地為大家分了地。
澳洲士兵在金字塔合照
畢竟澳洲地廣人稀,尤其是剛發現澳洲大陸時,誰去誰嫌棄的西海岸,更是渺無人煙。
于是這麼一大批老兵,帶着家人老小,搬進了配置設定的土地,開始了田園生活。
說實話,那種放下槍杆當農民的日子還挺治愈人心的,沒有槍林彈雨,隻有陽光綠植小溪流,澳洲還貼心的為他們配置設定了農具和基礎設施,很有隐居山林的惬意。
後來大家還在國家的鼓勵支援下,開始種植小麥,以挽救當時澳洲的經濟大蕭條。
可好景不長,種了沒幾年麥子的農場,迎來了一群不速之客——鸸鹋。
鸸鹋
我們知道澳洲是片物種豐富的大陸,很多動物不僅肥碩強壯,還具有自己的獨特性,與其他大陸有很大的差異。
鸸鹋就是澳洲的特産鳥,很友善,如果你不惹它,它是不會像鵝一樣随便啄人的。
不過它體型比較大,喜歡吃草,是以當它們看到農民的牧草和水源時,太高興了,高興得有點忘乎是以。
大腳一擡,就把莊稼都糟蹋了……
至于它的體型到底有多大,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鴕鳥。
鸸鹋是世界第二大的鳥類,體高150-185厘米,體重60-90斤,和一個成年人差不多,它們要是亂跑亂蹦起來,别說草苗了,倉庫大門都能給你撞開。
當這些鸸鹋看到如此“富足”的條件後,馬上和成千上萬的同伴“落戶”農場,每天過着吃吃喝喝,打打鬧鬧的日子,好不惬意。
鳥高興了,農民怒了。
趕走它們勢在必行,畢竟糧食沒了全澳洲一起挨餓,口糧問題決不能耽擱,于是就派人來和農民們商量對策。
前面說了,這些農民榮民出身,就希望軍方準許他們幾挺機槍,将這些鳥一網打盡。
面對如此數量的巨型大鳥,當時的國防部長喬治·皮爾斯爵士答應了農民的要求,不過槍不能給農民,要由現役士兵操作。
澳洲第一次人鳥大戰一觸即發。
一群鸸鹋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期,澳洲軍方發配了兩挺機槍和1萬發子彈,開始掃射鸸鹋大軍。
第一個星期,掃射鸸鹋的士兵還十分激動,甭管在不在射程,就是開槍一頓亂射,最終打下的戰果還沒十隻鸸鹋。
指揮官一看情況不妙,得想個辦法将它們一網打盡,于是讓農民把鸸鹋引到鐵網内,等到鸸鹋聚集到一起,再集體開火。
眼瞅着一群笨重的鸸鹋晃晃悠悠走到了眼前,兩挺機槍的子彈嘟嘟嘟就打了出去。
誰知道那鸸鹋靈活非常,左躲右閃,以每小時71公裡的速度逃跑了……
子彈耗沒了,鸸鹋也跑光了,地上孤零零躺着十二隻大鳥。
最終澳軍無法撤退,鸸鹋大獲全勝。
鸸鹋戰争雖然輸了,但澳洲沒有放棄,依舊每天和鸸鹋你追我趕。
零零散散算下來一個月時間也有打死幾百隻鳥。
但幾百隻鸸鹋隻是少數,還有幾萬隻鳥“逍遙法外”,禍害莊稼。
最終澳洲展開了全民運動,隻要打死1隻鸸鹋就可得獎金2馬克。
有了獎金,大家勢頭強勁,僅諾思安普敦一年之中就打死了3.7萬隻鸸鹋。
等到1964年,澳洲都一直在重獎捕殺鸸鹋的人,又有1.4萬多隻鸸鹋結束生命。
可1988年,有趣的事情發生了。
鸸鹋被捕殺得越來越少,澳洲為了防止鸸鹋滅絕,開始立法保護鸸鹋……
想想澳洲曆史上和動物打架的事情還真不少,比如直到今天還沒有解決的野兔問題,不僅兔子沒管住,還把兔子的天敵狐狸繁殖的滿大街亂跑,澳洲人民快成“保護物種”了……
而澳洲國徽上的鸸鹋和袋鼠,從澳洲的象征物,變成獵人的槍下魂和桌上餐,真是不得不贊歎澳洲大地的神奇,能夠讓各類物種如此龐大的繁殖。
澳洲國徽
再想想我們可愛的熊貓,待遇還真是不一樣。
但相比美國當年和信天翁幹仗,連火箭筒和戰術飛彈都用上了,結果還是慘敗撤退了島嶼,澳洲與鸸鹋的戰争還算取得了勝利。
畢竟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鸸鹋的數量已經減少到可以被列入保護動物的行列,鸸鹋們也可以大搖大擺的住進野生動物保護區了。
而靈活的鸸鹋雖然被捕殺了這麼多年,依舊保持着自己那顆友善的内心,見到路過或參觀的車輛,依舊會沒心沒肺地将小腦瓜伸進車窗,讨要面包香腸,改善夥食。
愛笑的鸸鹋
不得不說,澳洲的動物,還真是讓人又愛又恨。
捕殺動物在各個國家都是違法的,吃野生動物也是不提倡不健康的行為,在沒有物種大量繁殖危害自然平衡的前提下,我們都應該愛護動物,保護動物。
這樣我們的家園才會更豐富,更美好,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