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半年工業總産值同比增長12.7%!而立之年的張江科學城,發展韌勁從何而來

作者:文彙網

記者昨天從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獲悉,今年1-6月張江科學城完成營收5044.92億元,同比增長10.1%;實作工業總産值1592.81億元,同比增長12.7%,占全市的9.3%;完成工業投資96.29億元,同比增長22.3%。此外,稅收收入、實到外資均實作正增長。

面對疫情影響,曆經30年發展的張江科學城,堅持全球格局、堅持自立自強,依靠科技創新展現出創新發展的韌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而立之年的張江科學城,正着力鍛造高能級創新主體、擴大高水準科技供給、建構高效能治理體系,努力為國家實作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支撐。

展望未來,張江科學城将依托基礎研究和戰略科技優勢,打造世界級産業叢集的驅動引擎,在“十四五”期間建設一批高品質特色産業園區,打造“兩園、兩谷、一島、多基地”的産業發展格局,建設“科學特征明顯、科技要素集聚、環境人文生态、充滿創新活力”的國際一流科學城。

上半年工業總産值同比增長12.7%!而立之年的張江科學城,發展韌勁從何而來

從科技園區到科學城堅持

“從0到1”打造策源能力卓越的創新之城

1992年7月28日,踏着浦東開發開放的節拍,張江高科技園區開園,規劃面積17平方公裡。三十年間,這片位于浦東腹地、盛産紅菱與荸荠的阡陌農田,如今已成為規劃面積220平方公裡、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承載區。

從“科技園區”到“科學城”,張江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研發機構加速集聚,“從0到1”的原始創新持續增加。截至目前,張江科學城已建、在建和規劃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到12個,已初步形成大陸乃至世界上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叢集,将成為光子領域國際科研的關鍵連結樞紐。

放眼張江,在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建設的推動下,高水準科技創新機構加速集聚。張江實驗室、李政道研究所、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等一批頂尖科研機構紮根張江。張江藥物實驗室、量子科學研究中心等高水準專業實驗室穩步推進。複旦大學、上海交大、同濟大學、浙江大學等加速在張江布局科研力量。

上半年工業總産值同比增長12.7%!而立之年的張江科學城,發展韌勁從何而來

堅持不斷厚植創新策源力,原創性科技成果正在張江持續湧現,高水準科技供給能力日益提升。C919飛上藍天,ARJ21飛機實作商業營運,“墨子号”量子衛星、“九章二号”量子計算機原型機等相繼問世……2021年,來自張江的年度發明專利授權超過3.5萬件、PCT專利申請超過1500件。張江現有在研新藥超過660個,其中1類新藥占比超50%,獲批上市的1類新藥已有17個,已有10個1類藥通過持有人委托生産方式落戶張江,“中國藥谷”名副其實。

從“小張江”到“大張江”

聚焦三大産業營造蓬勃發展的奮進之城

以創新為不竭動力,貫通從原始創新到産業發展鍊路,是張江展現出發展韌性的内在動力。目前,張江科學城彙聚了約2.3萬家企業、1800家高新技術企業、179家外資研發中心,從業人員約50萬,企業總營收突破萬億,呈現年均10%以上的高增長态勢。

聚焦三大産業,張江已成為目前國内內建電路産業最集中、綜合技術水準最高、産業鍊最齊全的區域,共集聚産業鍊上下遊企業約500家,全球晶片設計10強中的7家在張江設立了區域總部、研發中心。在生物醫藥産業領域,張江集聚了1500餘家生物醫藥創新主體,超過7萬生物醫藥從業人員,成為國内生物醫藥領域研發機構集中、創新實力強勁、新藥創制成果突出的全球創新引領高地,累計獲批14個創新醫療器械産品,占全國約11%,累計獲批16項細胞藥物臨床試驗項目,占全國約30%。

上半年工業總産值同比增長12.7%!而立之年的張江科學城,發展韌勁從何而來

如今,人工智能産業生态圈正在張江加速形成。從硬體層到應用層,IBM、AMD、英偉達等頂尖AI巨頭紛紛布局張江;阿裡平頭哥、雲從科技、七牛雲、遠景等人工智能企業在張江迅速成長。

此外,上海資料交易所已落戶運作,閱文集團、喜馬拉雅等文創企業蓬勃發展,張江人工智能島已建成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的示範區,張江線上新經濟生态園、機器人谷、金融資料港等産業園區發揮集聚作用,為張江産業發展帶來新動能。

從“張江速度”到“張江引力”

大膽試大膽闖造就治理創新的開拓之城

縱觀三十年,張江發展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國家戰略引領,離不開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每一次飛躍都是大膽試、大膽闖出來的。三十年來,張江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強政策制度創新,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形成了一套兼具科學性和創新性的制度體系。

2020年5月,《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正式實施,成為全國首例科技創新地方立法,為張江科學城改革創新提供了法律依據。

頒發首張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率先試點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醫療器械注冊人制度,率先探索形成內建電路保稅監管模式,率先試點外籍人才口岸簽證……背靠上海勇當改革開放排頭兵的擔當魄力,張江逐漸打造起政策層面的制度創新優勢。

推動國家藥品審評長三角分中心、國家醫療器械審評長三角分中心落地張江,新藥、器械審評溝通做到零距離;建設全國首家知識産權保護中心,發明專利審查時間從3年縮短到3個月;建設張江跨境科創監管服務中心,物品通關時間從2-3個工作日縮短到6-10小時……制度創新的大膽闖和大膽試,帶來了舉世矚目的“張江速度”。

營造優良創新生态,三十年來,張江的科技服務體系日趨完善,融通化、國際化和專業化特色日益明顯。如今,張江擁有雙創載體100家,孵化面積共80餘萬平米,在孵企業從業人員5萬餘人,是上海市雙創載體集聚度最高的區域。截至2021年底,張江雙創孵化載體已有46家跨國企業加入,其中65%為世界500強,形成了參天大樹與灌木叢林共生共榮的“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态。

創新活力奔湧,各路人才近悅遠來。“十四五”期間,張江将提供面積三倍于現在的人才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達到150萬平方米,吸引更多人才入駐張江。今年,張江科學城地标性建築“科學之門”年内結構封頂。伴随張江科學會堂竣工、張江戲劇谷啟動全年演出、張江科學城書房和未來公園等功能顯現,張江科學城将愈加活力四射、魅力倍增。

作者:許琦敏

圖檔:本報資料照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