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殺紅眼”的印度 到底在賭什麼?

作者:全球網絡
“殺紅眼”的印度 到底在賭什麼?

印度,今年真可謂“殺瘋了”。

上周榮耀正式宣布,由于“衆所周知”的原因,撤回印度團隊。

印度對于中資企業頻下狠手,當機賬戶、巨額罰單、限制簽證等等,百般刁難讓大量中資企業心灰意冷。

忍不下去,自然隻能攤牌了。

而在全球為能源發愁的大環境下,印度在美俄歐的眼皮子底下,堂而皇之地低價進口俄羅斯石油從中獲利。

此後印度央行更是高調推出了盧比結算機制,試圖在全球加息周期中殺出一條血路。

在我們此前的文章中,不少朋友在留言中表示印度盧比此舉頗有志氣,不乏為其叫好之聲。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今年正式生效的RCEP,印度原本也是核心成員之一,但在簽署的最後時刻,突然翻臉退群。

一系列舉動似乎都表明,印度不願隻做陪襯,要走一條不一樣的路。

如今已經“殺紅了眼”的印度,顯然是不準備回頭了。

那麼究竟是什麼驅使着印度動作頻頻?印度的底氣又在哪?

“殺紅眼”的印度 到底在賭什麼?

越刺激越低迷 印度制造業陷入怪圈

上周印度第二位女總統誕生的新聞一度沖上國内了熱搜,不過,在印度掌握實權的是總理。

印度總理莫迪,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

2014年,莫迪上任後,就正式提出了“印度制造”大戰略,并表示要将印度制造業在GDP中的占比從15%提升至25%。

此後,印度就一直在為這一目标而費盡心機。

為了刺激制造業發展,印度政府接連推出“階段制造業促進項目”、“生産關聯獎勵計劃”、“電子元件和半導體制造業促進計劃”等等政策。

到了2021年,印度更是推出了21萬億盧比(約合人民币1.78萬億)的巨額刺激計劃,用以刺激經濟、基建、市場需求、電子制造業的發展。

在此期間,印度也推出過外資減稅、抵扣退稅、上調外資持股上限、擴大投資“清單”、提高破産保護等一系列改善營商環境的嘗試。

然而,目前的結果并不盡如人意。

根據中信的統計,不論從體量規模,還是從貢獻增速來看,印度制造業表現仍然較為薄弱。與中國的制造業相比更存在顯著差距。

從規模上看,2020年印度實作工業增加值6257億美元,從體量上來看僅略高于大陸廣東省。

從GDP貢獻看,2020年印度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約23.5%,遠低于大陸的37.8%;從增速看,印度2011-2020十年工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速僅3.8%,也遠低于大陸的6.5%。

而如果以莫迪正式提出“印度制造”戰略的2014年為節點,更是會發現這一戰略的尴尬現狀。

2000至2013年,印度工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速大約是12%,而這一資料在2014至2020年的年平均增速僅為3%。

如果再對比體量相當的廣東省,更可以發現2014年後廣東省與印度的差距在持續縮小。

最尴尬的一點在于,印度的産業結構出現了明顯的畸形,制造業在刺激下似乎反而受到了冷落。

根據Clocktower Group資料,自2015年以來,流入印度的大部分直接投資集中在以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服務業,僅有很少一部分流向制造業。

“殺紅眼”的印度 到底在賭什麼?

也就是說,印度的經濟結構直接從第一産業開始向第三産業轉移,出現了“跨工業化”的現象。

2014年後印度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不增反降,2021年已不足15%。

“印度制造”戰略唯一較為顯著的成果,就是近年來印度的消費電子産品出口增長非常明顯。

這樣的局面下,莫迪難免心急如焚,不得不嘗試做出更多改變。

“殺紅眼”的印度 到底在賭什麼?

瘋狂試錯 印度還有多少資本?

如今印度剛在于全球範圍内特立獨行的最大底氣,應該就是其人口優勢。

“殺紅眼”的印度 到底在賭什麼?

來源:央行

央媽在人口問題的相關論文中,曾給出過這張2050年中、美、印人口結構的對比圖。

從上圖我們可以非常清晰地發現,未來30年裡印度的人口結構優勢将變得非常明顯。

這讓印度如今有時間和機會成本來試錯,繼續探索各種可能性。

然而龐大的人口規模,也成了一把“雙刃劍”。

誠然,如今印度擁有與中國相近的人口規模及市場潛力,以及更加便宜的勞動力成本,這讓印度有潛力成為下一個制造業大國。

但是,效率成為了一個難題。

根據國家統計局及聯合國的資料,中國人口勞動參與率為76%,而印度人口的勞動參與率僅為55%。

而對于外資來說,印度的人口教育、宗教等問題,都是難以忽視的。

這就意味着,在印度龐大的人口規模下,并沒有所謂的勞動力優勢。

2021年,印度的GDP首次突破3萬億美元,達到3.08萬億美元,同比增長8.1%。

盡管經濟規模已經排在了全球第六,但實際上大約僅有大陸GDP總量的17.4%。

事實上,在RCEP談判過程中,印度出爾反爾的态度,并非美國或他國的幹涉,關鍵還是制造業。

從近年來的貿易資料看,印度與RCEP談判中的多數協定成員都存在貿易逆差,為了避免國内市場在自貿協定中遭受沖擊,印度最終選擇自保。

退群RCEP,是印度對自身制造業不自信的最大展現。

種種壓力之下,印度要把人口優勢發揮出來,找到經濟的突破口,不得不來幾招更猛的。

于是我們就看到了開頭印度的大膽“嘗試”。

其實不僅是中資企業,不少外資企業都在印度遭遇了困境。

瑞士建材公司豪瑞、蘇格蘭皇家銀行、機車企業哈雷戴維森、美國花旗銀行,都已宣布了裁員或離開印度的計劃。

福特和特斯拉,則因為印度不願下調過高的關稅而暫停了在印建廠的計劃。

相比美國主動卡别人脖子,印度如今更像是主動閉門造車,倒逼國内制造業發展來填補市場空缺。

印度不缺頂尖人才,這從美國大量的印裔高管就能看出,但如何讓他們有用武之地,這還得看莫迪和接班人們的智慧了。

在關于烏克蘭的文章中,我們曾指出過,“去工業化”是烏克蘭從“蘇聯心髒”淪為西方“獵場”的關鍵原因之一。

工業革命以來,制造業特别是高端制造始終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争力。

莫迪的戰略思維或許是對的,但是方法還有待改進。

當然,不管哪條路其實都很難,就如俄羅斯也不想走到如今這步田地。

(免責聲明:本文為葉檀财經據公開資料做出的客觀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請勿以此作為投資依據。)

-- END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