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俄烏戰局--去芬蘭化的芬蘭

作者:鳳凰衛視

申請加入北約,芬蘭為何會打破數十年維持中立的防務原則?俄羅斯芬蘭之間究竟有何恩怨,未來是否還會兵戎相見?

北歐中立國芬蘭在5月18日送出了加入北約的申請,又沖破了多重阻礙在7月5日簽下“加入北約議定書”,開啟了實質性的加入程序,改變已經維持了74年的置身于軍事聯盟之外的中立國地位。俄烏沖突爆發後,芬蘭國民對于加入北約的支援率驟然上升了51個百分點,達到壓倒性的76%,戰争的威脅無疑是芬蘭加入北約的觸發點。而背後呢?芬俄有什麼樣的曆史糾葛?芬蘭對未來又有怎樣的考量?放棄一貫的在大國中尋平衡轉而選邊站,是更安全,還是更危險?

俄烏戰局--去芬蘭化的芬蘭

Part

1

作為北歐中立國,芬蘭在俄烏爆發沖突以後,态度明顯發生了變化,總理桑娜·馬林到訪基輔,以及先後分五批向烏克蘭提供包括防彈背心、頭盔、擔架、突擊步槍、反坦克武器等軍援裝備,提供超過1億美元的援助。在歐洲國家制裁俄羅斯的同時,芬蘭扣押俄羅斯在外展出的藝術品,本次又扣押俄羅斯火車車廂,這一系列的行為,都指向一個目标:加入北約。

俄烏戰局--去芬蘭化的芬蘭

1949年,美國和加拿大、英國、法國等西歐國家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其核心在于,對抗蘇聯為主的歐洲社會主義陣營。條約中,重要的一條準則,是對任何北約成員國的“武裝攻擊”都被視為對所有成員國的攻擊,進而會做出反應。

1994年芬蘭加入了北約旗下的“和平夥伴關系計劃”項目,但芬蘭始終奉行着“中立國軍事不結盟”的政策。随着俄烏戰事迅速沖擊歐洲的地緣格局,芬蘭長期奉行的“中立”政策也迎來劇變。今年5月12日,芬蘭政府釋出聲明:加入北約,将加強芬蘭的安全,作為北約成員國,芬蘭将加強整個防務聯盟。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 張弘:

“俄烏沖突之後,歐洲社會對于俄羅斯文化,對于俄羅斯的經濟聯系,甚至對于俄羅斯政治都出現了一種排斥,甚至是一種敵視,安全信任危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促使這些邊緣小國選邊站隊,它們要尋求更多的安全承諾和保護。那這時候對于芬蘭、瑞典來說,可能它們能夠選擇的,隻有北約。”

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芬蘭放棄中立立場,尋求加入北約是一個錯誤的選擇,他強調芬蘭并沒有受到安全威脅,芬蘭當局的潛在外交政策立場變化可能對雙邊關系産生負面影響。在俄羅斯看來,芬蘭一旦加入北約,自己兩個重要的戰略方向——波羅的海和巴倫支海,都會面臨嚴重威脅。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趙晨:

“芬蘭加入北約,北約在芬蘭的北部設立雷達站等軍事基地的話,那對于俄軍艦隊,甚至是陸軍部隊、飛彈部隊,在這個地區的活動也會受到北約進一步的監測。無論是在加裡甯格勒還是北極地區的摩爾曼斯克。俄羅斯艦隊的出行,都可能會遭到北約飛機或者是設在陸地上的雷達基地的跟蹤和監測,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他們出行的這種隐秘性。”

俄烏戰局--去芬蘭化的芬蘭

芬蘭正式宣布申請加入北約的同一天,北約外長非正式會議在德國柏林舉行。芬蘭、瑞典的加盟問題,成為這場會議的焦點。盡管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沒有前往柏林參加會議,但他在視訊中表示,有信心加快芬蘭的入盟程序。北約将增加在波羅的海地區的存在,以遏制俄羅斯的威脅。

與其他北約成員國積極态度不同,土耳其反對芬蘭、瑞典加入北約。外長恰武什奧盧表示,瑞典和芬蘭在尋求加入北約時,必須停止支援被土耳其政府認定為“恐怖組織”的庫爾德勞工黨,提供明确的安全保證并解除對土耳其的武器出口禁令。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 張弘:

“對于土耳其而言,庫爾德人問題是關系到國家完整、領土安全的核心問題,核心利益。是以土耳其在庫爾德問題上立場十分強硬,不惜投反對票,也要讓瑞典、芬蘭做出妥協。”

6月28日,土耳其、瑞典和芬蘭三國簽署三方備忘錄,其中聲明,庫爾德勞工黨是被驅逐的恐怖主義組織,芬蘭和瑞典将與土耳其就反對這一恐怖主義群體的活動建立合作機制。兩國還同意解除向土耳其出口國防裝置的限制。備忘錄簽署後,土耳其撤回了反對意見,6月29日,北約上司人同意正式邀請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

俄烏戰局--去芬蘭化的芬蘭

Part

2

與其它國家不同,芬蘭與俄羅斯有着長達1340公裡的邊界線,6月9日,芬蘭内政部釋出“邊境管理局法”修正案。計劃在東部與俄羅斯接壤的邊境線建造“障礙物”,以加強邊界的安全。除了建造隔離牆外,修正案還計劃增加邊防警衛人數,購買新的技術偵察裝置和偵察機。

俄烏戰局--去芬蘭化的芬蘭

蘇州大學講席教授 高志凱:

“芬蘭幾十年以中立國的名義自居,但心裡邊從來沒有放棄做戰備,深挖洞,廣積糧,時刻準備跟俄羅斯交戰。是以從現在看來,芬蘭和俄羅斯邊界已經不再有和平祥和的氣氛,而是充滿着火藥味。”

有分析認為,芬蘭融入北約,根本原因并不在烏克蘭戰事,而在北極。俄羅斯駐北極理事會進階代表科爾丘諾夫表示,北極地區正在變為軍事行動的“國際舞台”,芬蘭申請加入北約無助于維護這一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俄烏戰局--去芬蘭化的芬蘭

在北極理事會的8個成員國中,隻有芬蘭、瑞典和俄羅斯不是北約成員國。芬蘭、瑞典“入約”将加強北約在北極地區的影響力。屆時,俄羅斯将在北冰洋被北約國家“包圍”。

俄烏戰局--去芬蘭化的芬蘭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趙晨:

“由于瑞典和芬蘭是中立國家,它們本來可以提供一些符合北極地區利益,但是又和北約拉開一定距離的一些意見和建議。如果說瑞典和芬蘭加入到北約以後,那這種可能性也不存在了,就會使得北極理事會在内的這種小多邊機構變得更加地陣營化,就會使得俄羅斯與他們的沖突更難進行協調。”

北極地區被視為未來能源的主要儲備區。其中大部分位于俄羅斯境内,北極地區能源對俄羅斯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 張弘:

“諾瓦泰克的天然氣項目就在北極圈内。未來不排除北冰洋下面的海底資源,包括液化天然氣、石油的開采。随着氣候變暖,北極地區海底資源的開發可能會進入一個競争的階段。如何劃分北冰洋海底資源的所有權,實際上是存在着一定的潛在的這種競争風險,甚至有戰争的風險。”

俄烏戰局--去芬蘭化的芬蘭

作為回應,俄羅斯北方艦隊在北冰洋重要陸緣海巴倫支海加強演練,這片海域是俄羅斯北方艦隊的重要布防區。5月底,俄護衛艦還在巴倫支海試射“锆石”高超聲速巡航飛彈。有分析指出,俄方此舉不排除有威懾芬蘭和瑞典的作用。

Part

3

在曆史上,瑞典對芬蘭進行過長達500多年的統治。1808年,瑞典在芬蘭戰争中被俄羅斯擊敗,芬蘭又被俄羅斯占領。1809年,俄羅斯在芬蘭境内建立“芬蘭大公國”,由沙皇兼任芬蘭大公。為了更好地治理這片領土,亞曆山大一世最初對芬蘭采取的是懷柔政策,給了它非常大的自主權。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趙晨:

“亞曆山大一世時期,允許芬蘭擁有自己的議會,自己的鑄币權,同時在除了外交與國防之外的絕大多數領域,都讓芬蘭享有實際上的自治權力。使得芬蘭在這段時期發展出了自己議會制度、政黨的萌芽,讓芬蘭的民族性在這一期間得到了比較好的生長。”

俄烏戰局--去芬蘭化的芬蘭

19世紀末,新沙皇亞曆山大三世廢除了芬蘭的大部分自治特權。這使得芬蘭精英階層感受到了巨大威脅,認為沙皇此舉是對芬蘭國家文化和自治權的重大侵犯。随之芬蘭的民族獨立運動也開始席卷全境。

中國社科院 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 張弘:

“17到19世紀,歐洲民族意識的覺醒,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帝國權威的一種挑戰,包括芬蘭在内在進入現代民族國家的過程之中,都有一個民族自覺的過程,這種覺醒一定程度上是促進了歐洲社會的轉型,但另外一種程度上也顯示出傳統的帝國的瓦解的過程。”

1917年12月6日,芬蘭在俄國十月革命後宣布獨立,徹底脫離沙皇俄國的統治。随着蘇聯恢複歐洲軍事大國的地位,斯大林也開始着手擴大蘇聯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影響力。蘇聯上司人照會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政府,要求允許蘇聯軍隊駐軍,并在三國境内建立陸海軍基地。與此同時,蘇聯也照會芬蘭,要求提出類似要求。此外,蘇聯還要求租借漢科半島作為海軍基地;提出重新劃定國界,将邊界線從姐妹河北移,将包括維堡在内的整個卡累利阿地峽劃歸蘇聯。作為補償,蘇聯政府願意割讓面積三倍于卡累利阿地峽的領土給芬蘭。

俄烏戰局--去芬蘭化的芬蘭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趙晨:

“卡累利阿地峽距離俄羅斯的聖彼得堡隻有35公裡,也就意味着如果在芬蘭邊界豎起一台大炮,就可以打到聖彼得堡,那這點是對于斯大林來說是難以忍受的。是以斯大林就提出來,要以北部地區超過卡累利阿兩倍以上的面積(的地區)來交換卡累利阿地區。”

這種看似公平的領土交換,對芬蘭來說卻意味着重要工業生産基地卡累利阿地峽的喪失,這裡不僅有完備的國防築壘地帶,還有芬蘭第二大城市維堡。雙方為這個問題在莫斯科舉行了幾輪談判,但均未達成協定。

1939 年11月初,斯大林和蘇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決定采取戰争的方式,逼迫芬蘭割讓卡累利阿。後來就發生了“曼尼拉炮擊事件”。二戰後,蘇聯最高上司人赫魯曉夫曾表示,炮擊事件是由當時蘇軍炮兵元帥格裡戈裡·庫利克所策劃。

以“炮擊事件”為借口,蘇聯向芬蘭發起了進攻。11月30日,蘇芬戰争正式爆發。但這場戰争,蘇聯紅軍付出重大資源和代價後卻并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

蘇州大學講席教授 高志凱:

“因為芬蘭地處北歐,嚴寒和特殊的河湖密布環境,使得蘇軍在芬蘭的作戰并不是很順利。對于蘇軍而言,可能是一種戰略上的動作,但是對于芬蘭來說,沒有退路,是以芬蘭士氣較高,對于蘇軍造成了很大的創傷,很多的傷亡。”

Part

4

但戰争最後彈盡糧絕的芬蘭提出和談于1940年3月12日,與蘇聯簽署《莫斯科和平條約》。芬蘭将卡累利阿周邊地區割讓給蘇聯,接受蘇聯戰前提出的所有條件。1941年,芬蘭加入蘇德戰争中的德國陣營,收複了條約中失去的土地。但随着蘇德戰場局勢扭轉,芬蘭果斷割讓給蘇聯更多的土地,并承諾其他條件,避免了二戰戰敗國的命運。

兩場戰争均沒有獲得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大國的幫助。芬蘭人最終認清現實:芬蘭是一個小國,與蘇聯共有漫長的邊界,不能指望盟友提供有效的支援,國家的獨立和安全隻能依靠自己。芬蘭選擇了在東西方陣營的博弈當中,采取特殊的中立态度,成為西方和蘇聯的中間地帶,同時在政治自主獨立的前提之下,和蘇聯簽訂了《蘇芬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對于芬蘭這種生存狀态,西方的戰略界創造了一個專用詞彙——“芬蘭化”。

所謂“芬蘭化”,是指冷戰時期,芬蘭在面對強鄰蘇聯,為了維護自身的生存和安全利益,在全民支援下,謹慎處理與蘇聯的關系,包括在美蘇議題上保持戰略中立、不加入挑戰蘇聯利益的北約組織等等。親蘇政策使芬蘭獲得了長達數十年的和平發展時期,在與蘇聯經濟進行深度融合,獲得了蘇聯廣大市場的同時,還使芬蘭在蘇聯的外貿體系裡扮演了重要角色,也使其自身的國際貿易得到發展。

芬蘭加入北約,打破了與俄羅斯過去的平衡,5月13日,俄羅斯已經暫停對芬蘭供電。5月21日早上七點開始,俄羅斯逐漸關閉了通往芬蘭的天然氣輸送管道,停止向芬蘭國有能源企業加蘇姆公司輸送俄羅斯的天然氣。

俄烏戰局--去芬蘭化的芬蘭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 張弘:

“在芬蘭提出加入北約以後,俄羅斯先後是斷電、斷氣,但是很快芬蘭就通過其它方式解決了,從瑞典,從周邊國家進口電力來彌補能源缺口。芬蘭是北歐的一個富國,對于富國來說,可以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除此之外,俄羅斯禁止了36個國家和地區的航空公司在其領空飛行,芬蘭航空公司因為航線的延長更改,損失慘重,而俄烏沖突以及入約帶來的“骨牌效應”也讓芬蘭經濟增長從3.5%降至1.4%,6月份的通脹率達到了7.8%,這是芬蘭38年以來的最高紀錄。

俄烏戰局--去芬蘭化的芬蘭

芬蘭入約,加劇了西方陣營與俄羅斯的對立關系,這也讓波羅的海地區乃至整個歐洲安全形勢有了更多變數,全球能源安全、糧食安全、供應鍊安全等領域都會受到波及,而芬蘭也将面臨更大的安全風險。當地時間7月18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再次提出,如果此前簽署的協定中的承諾不被兌現,其北約成員國資格仍可能會被土耳其“當機”,芬蘭入約,前景如何,拭目以待。

俄烏戰局--去芬蘭化的芬蘭

不久前“英國經濟學人”釋出2022年全球和平指數,芬蘭排在歐洲第十位、全球第十四位。而芬蘭申請加入北約打破了和平運作了數十年的防務原則,地區的政治和安全平衡也正随之改變。盡管芬蘭此前已經是北約最親密的盟友,但正式入約才可以填補北約在歐洲版圖上重要的空白,從地理和軍事上都成為俄羅斯的新的戰略壓力。而最近中歐中立國奧地利表态不會尋求加入北約,為緊繃的地緣神經稍稍松了綁。

俄烏戰局--去芬蘭化的芬蘭

制片人:何冀甯

編 導:張萌

編 輯:王津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