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若遇人販子搶娃,别喊“我不認識他”,2個做法令路人更樂意相助

作者:婉秋聊育兒

為人父母,要說起帶孩子出門最擔心的事情是什麼?恐怕絕大多數人的回答就是:孩子走丢。

大概每個父母都經曆孩子差點走丢的瞬間。

有一次,我帶孩子在廣場玩,專心看了兩分鐘跳舞的人群,一轉頭找不到孩子了,心頭立馬“咯噔”一下,血液直沖到大腦,全身發麻,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

若遇人販子搶娃,别喊“我不認識他”,2個做法令路人更樂意相助

所幸,兒子隻是在旁邊的健身器械上玩耍,并沒有走遠。

雖然,我們小心翼翼地守護着孩子的安全,但是,身邊孩子走丢的事情不時發生。

2018年《中國統計年鑒》記錄,公安部2017年共立案拐賣兒童婦女案件6668件,簡直超乎想象!也就是說,每天有20名婦女兒童被拐賣。

而且,有些人販子在利益熏心下特别猖狂,公然搶孩子。

曾看過一個監控視訊,上海火車站,一位媽媽帶着兩歲左右的女兒在出站口休息,一個推着嬰兒車的女人徑直走向這位媽媽,抱起孩子就往推車裡放,明目張膽地搶孩子。

幸好媽媽發現的及時,一個箭步沖上去把孩子搶回來,又在周圍群衆的幫助下報了警。

若遇人販子搶娃,别喊“我不認識他”,2個做法令路人更樂意相助

而我的同僚小麗幾年前經曆的一番事情更是令人每當想起就心有餘悸。

周末的上午,小麗帶2歲多的兒子等公共汽車回父母家,因為有一個月沒回去了,小麗大包小包的提了好幾袋東西,兒子站在自己的旁邊玩。

突然過來一個中年男人,過來抱起小麗的兒子就走。小麗一看不認識這個人,趕緊去搶兒子,沒想到男人一個巴掌打過來:“你這個壞女人,趁着我不在家想把孩子偷走,沒門!”

小麗直接懵圈,好在立刻反應過來:可能遇到人販子了!趕緊大喊:“他是人販子!不是孩子的爸爸,大家快幫幫我攔住他!“

雖然周圍圍觀的人很多,但竟然沒有一個出手相救。而這時人販子眼看快要擺脫自己走出去,小麗的兒子突然大哭起來并用手打那個男人:“你不是我爸爸!你是壞蛋!”

若遇人販子搶娃,别喊“我不認識他”,2個做法令路人更樂意相助

這時,一位男士挺身而出:”咱先不管他是不是人販子,抓起來再說,甯可錯抓了也不能讓壞人跑了!“

周圍的人群這才行動起來,抓人的抓人,報警的報警。

而這場驚心動魄的遭遇導緻小麗患了幾年的心理障礙,再也不敢一個人帶兒子上街。

令小麗不了解的是:當時在場的人有十幾個,為什麼自己的求救大家都不理?

可能大家都以為是夫妻倆鬧意見, 外人不好意思插手。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造成路人冷漠的原因不僅僅是他們認為是夫妻吵架不友善插手。

而是,周圍的人越多,就會産生“責任分散效應”,具體到每個人身上的責任和義務被削弱了。每個人都會覺得:這麼多人在場,别人肯定會施以援手,是以不需要我出手。是以,”請大家幫幫我“這樣的求救信号并沒有多大用處,因為他們認為别人會出手,不一定會用到自己。

若遇人販子搶娃,别喊“我不認識他”,2個做法令路人更樂意相助

那麼,若真遇到這種情況,用什麼方法可以打破路人的這種責任分散的想法,盡力去幫你呢?

01、指定某一個具體的人

若真遇到這種人販子搶孩子的事情,一定要不要哭哭啼啼語無倫次,話都說不清,也不要喊“大家快幫幫我”,而是要指定人群中具體的某一個人,打破“群體效應”,讓責任具體到一個人身上,他才會挺身而出來幫助你。

比如,說“穿白衣服的妹妹”

“黑衣服的大哥”

”這位背包的女士“

把責任明确到具體的一個人身上,他才會自動介入到這件事情中來,而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旁觀者。

在指定人的過程中,最好是能快速判斷出最有意願參與的那個人或者是正值青壯年的路人。

若遇人販子搶娃,别喊“我不認識他”,2個做法令路人更樂意相助

02、告知他具體的任務

當你指定某一個人後,還要具體指明要他做什麼。

比如:”黑衣服的大哥快幫我抓住這個搶孩子的人!”

”這位背包的女士幫我打個110“

”那個穿白衣服的妹妹幫我錄像“

隻要有一個人開始幫助你,就會打破”責任分散效應“,其他人就會自動參與進來,才會得到衆人的幫助。

如果有時間,同時讓人販子說出自己的姓名或者電話号碼,揭穿他的騙局。

人販子再猖狂,也敵不過多人圍攻。

若遇人販子搶娃,别喊“我不認識他”,2個做法令路人更樂意相助

人販子固然令人痛恨,而我們家長,也有責任保護孩子的身心安全,不給壞人可乘之機。

最後,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的身邊快樂健康地長大。

(圖檔來源于網絡,若侵則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