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窮困潦倒的蘇格蘭人怎麼鹹魚翻身的

作者:志雄走讀
窮困潦倒的蘇格蘭人怎麼鹹魚翻身的
窮困潦倒的蘇格蘭人怎麼鹹魚翻身的
窮困潦倒的蘇格蘭人怎麼鹹魚翻身的

通脹是股市的真正大敵

本卷《投資者文摘》選摘的《景氣為什麼會循環》(《外彙,景氣循環與市場波動》)最吸引我的是裡面有許多經驗資料,如英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至2004年間的資産價格升跌表明,股票的表現極端取決于通貨膨脹,也就是說通脹是股市的真正大敵。

在高通脹的情況下,經濟高增長與低增長的股票表現分别為4.4%和4.1%;而在低通脹的情況下,經濟高增長與低增長的股票表現分别為13.4%和11.1%。很明顯,股票的表現與經濟的高增長與低增長的關聯度很小。

有形資産(藝術品、房地産和原材料)的表現主要取決于經濟增長,在高增長的情況下,高通脹與低通脹的房地産表現分别為8.1%和11.0%,藝術品是9.2%和7.5%,原材料是6.1%和15.1%。而在低增長的情況下,高通脹與低通脹的房地産表現為-4.2%和4.7%,藝術品為0.3%和0.9%,原材料是2.8%與3.2%。相比股票,通脹高低對有形資産的影響确實不大。

窮困潦倒的蘇格蘭人怎麼鹹魚翻身的

關于《蘇格蘭人如何發明世界》(《地傑人靈》)我已在前兩卷的《投資者文摘》中介紹過,這兒再摘抄一段雜志主筆胡海的讀書筆記,互相印證吧:

很不錯的一本曆史書,主要叙述了18-19世紀期間蘇格蘭人所作的貢獻。雖然書名可能會讓人覺得有點嘩衆取寵的味道,但讀完本書後,你不得不承認,18-19世紀的蘇格蘭人确實是為現代世界的建立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事實上,即使僅憑亞當·史密斯和大衛·休谟這兩個人,說蘇格蘭人奠定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思想基礎,相信很少有人能反駁(自我感覺自己的思想受史密斯和休谟的影響也是極大的)。除此之外,我們所熟悉的名人中的蘇格蘭人還包括瓦特、貝爾、卡耐基。

書寫得很好,涉及面廣,政治、哲學、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涉及,既有理性的分析,又有充滿感情的描述,讓人有時深思,有時感動,有時微笑,有時悲傷,很好看,很多内容很有啟發性。

蘇格蘭是在18世紀初正式加入英聯邦的,當時的推動者主要是商人,希望加入英聯邦後可以在其殖民地做生意,而當時蘇格蘭的群眾是很反對的(雙方民族對立情緒很大)。但實際聯合後的幾十年裡,蘇格蘭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蘇格蘭語是與英語不同的另一種語言,而當時從思想上說,蘇格蘭人是很崇英的,學英語的熱情和我們現在學新東方、瘋狂英語很相似。一個愛爾蘭人(愛爾蘭語與英語也不同)在蘇格蘭教英語很火爆,賺了很多錢(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被認為是英語經典,但對他來說,英語實際上是外語,他的英語口語始終帶有口音)。但不久,蘇格蘭在思想上的影響力超過了英格蘭,成為英聯邦中的主導力量。

人的自尊心、民族感情是很容易被濫用的。1745年時被廢黜的王子查爾斯為了奪回皇位,鼓動蘇格蘭高地的部族首領和他一起叛亂,這些首領明知勝算很小,很不情願,但因為榮譽感(他們原來臣服于查爾斯王朝)還是追随于他了,英勇奮戰,結果大敗,死傷慘重。而查爾斯王子僅僅隻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

卡爾文主義是基于反抗教會對教義的壟斷而興起的,是以具有強烈的反世俗權威的意識,奠定了西方民主的思想基礎。但其本身的教義又是極端嚴厲的,不允許劇院演出等任何娛樂活動,任何對上帝不敬的言行都可能會遭受懲罰甚至處死。

在18世紀時,蘇格蘭可能是歐洲最貧窮的地區之一,但其識字率卻是最高的。到美國的移民中,蘇格蘭人是最受歡迎的,因為他們既識字又能吃苦。因為卡爾文教派認為所有人都應能讀聖經,是以在鄉村設立了一系列的學校。我們都知道“圈地運動”是“羊吃人”,實際這是一個必然的經濟、環境結果——如果這些土地種糧食的話,在經濟上是不可行的。佃戶靠種糧食無法取得足夠的收入以交租,而地主無法取得足夠的租金維持領地的運轉。當時這些地主的經濟狀況都很差,很多都是負債累累,不得不改養羊。

我們都知道鴉片戰争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開始,但為什麼當時除了中國之外,其它國家似乎沒有嚴重的鴉片問題呢(包括大量種植鴉片的印度)?卡耐基展現出典型的蘇格蘭人的精神:吃苦耐勞、精明、同情心(據說他對沒有控制好與罷工勞工的沖突導緻流血死亡很後悔,也是他後來出售自己的鋼鐵帝國的主要原因)。“作為富人而死是羞恥的”便是他說的。

本篇圖檔源自網絡,侵删

窮困潦倒的蘇格蘭人怎麼鹹魚翻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