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8年,有人問鄧公把留學生派出去不回來怎麼辦?鄧公的話令人佩服

作者:數以千計的山地美食

1978年6月23日,清華大學校長劉達正在向鄧公作一個關于清華大學的工作彙報,在聽完彙報之後,鄧公眉頭一皺,随後提出:我很贊成留學生數量增加。

當然,主要方向是自然科學,我們不能隻派十個八個,要成千成萬的派,這是我們國家在短時間内提高科教水準的重要方法之一。

由于文革期間留學生派遣的工作被迫中斷很久,是以要盡快地恢複。

到了當年的12月26日,位于美國紐約國際機場的出站口,這裡彙集了大量的記者,雖然已經到了寒冬時刻,但他們絲毫不覺得冷,因為這是一個大事件,他們必須要搶到最佳位置等待着采訪對象的到來。

78年,有人問鄧公把留學生派出去不回來怎麼辦?鄧公的話令人佩服

而他們等待的采訪對象,就是大陸派出的52名中國留學生。要知道,這52名留學生的到來,不僅在美國引起了很大反響,在國内也是一樣被廣大群衆關注。

這些人對留學生的态度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負面的主要是擔心國家花費了大價錢讓他們讀書,最後萬一見慣了國外的精彩世界不想回來了怎麼辦?

(一)

然而,對于這個問題,鄧公說了一句話,讓所有持有負面看法的人都打消了顧慮。這不禁讓人疑惑,鄧公說了什麼話打消了這些人的顧慮?

而這52名留學生,最後回來了嗎?他們對新中國又有着怎樣重大的意義呢?

說起這個故事,那還要回到1978年5月20号。

當日美國時間在淩晨3點左右,美國前總統卡特被電話吵醒,他很納悶,因為除了很危急時刻,基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78年,有人問鄧公把留學生派出去不回來怎麼辦?鄧公的話令人佩服

卡特

而這通電話是他的助手從北京打過來的。卡特在電話中問出了什麼事?為什麼這麼早打電話?是有什麼壞消息?

助手回答道,不是壞消息,是中國方面想問你能不能接受5000名中國學生到美國大學留學。

卡特聽完松了一口氣,他告訴助手讓他轉告,别說5000名學生,就是10萬名學生,我也接受。

鄧公由于早年為了尋找救國之道,去了法國學習,是以他對留學生和現代化建設的關系深有體會。

而1978年是剛剛結束文革沒多久,為了盡快恢複經濟和提升國家實力,鄧公就對留學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訓示。他強調留學工作的重要性,也強調要增加派出留學生的人數。

現在大陸邁的步子還是太小,必須要想辦法加快步伐,路子必須要走寬,我們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大學水準,另一方面要派人出去學習,這樣就會有一個比較,看看我們自己的大學究竟實力如何。

78年,有人問鄧公把留學生派出去不回來怎麼辦?鄧公的話令人佩服

鄧公還補充說:你先把人給派出去,不要怕跑, 跑1 0 % 、20%,還有80%。不要覺得派遣留學生很花錢,這關系重大,教育部要好好研究一下,無論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正因為如此,這讓首批50多人赴美留學的行程一錘定音。

鄧公還下達訓示:在中美建交之前,第一批赴美學習的學生必須要到達美國!由于行程定得很急,為了節約時間,第一批留美學生便設定在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地。

出國之前,這些學者還特意在北京的語言學院進行了臨時的教育訓練,學習的内容主要是國内外形勢,出國要注意的紀律以及國外的生活常識,留學的相關規定等,期間他們每個人都得到了七百塊錢。

這些學者拿到這筆錢後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買了一件當時國内最好的黑色大衣,一樣的西服和皮鞋,以及手提包。

78年,有人問鄧公把留學生派出去不回來怎麼辦?鄧公的話令人佩服

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是什麼部門裡出來的人,因為這身打扮幾乎成了他們的“制服”。

這五十人的學者名單裡,包含了北京大學11人,北京其他的大學共5人,上海和天津兩所大學4人,清華9人,中科院和國務院各部委15人,北京工廠有2人。

這些學者分布的學科也不同,他們都集中在理工醫學科上面,其中理科有29人,占比58%,工科有18人,占比36%,醫學2人占比4%,農學1人占比2 %,理科是占比最大的,因為那時的國内情況,理科發揮的作用無疑是巨大的。

到了1979年2月23日,8名美國留學生到達了北京,中美互派留學的計劃正式開展,而這一個結果,是中美雙方都樂意看到的。

說起中國派遣留學生的曆史,最初開始的時候是在鴉片戰争以後。

1872年,清政府決定,率先派出一批孩子,在容闳的帶領下,奔赴美國學習先進知識,這一舉動成了大陸公費留學的首創。

78年,有人問鄧公把留學生派出去不回來怎麼辦?鄧公的話令人佩服

在後面的三年時間裡,清政府陸續派出了共4批學生,足足有120人。這些小小的孩子們帶着祖國給予的期盼和自身的愛國理想,出去學習課程,他們還自學軍事等課程。

但是沒過多久,國内很多人都對公費留學這件事抱有很強的反對态度。原因無他,就是害怕他們在異國他鄉太久就忘記了祖國。

還有些頑固派固執且自大地認為,我大清乃是天朝上國,去其他國家學習技巧,那就是丢祖宗的人。

況且,天朝地大物博,根本不需要去學習他們。是以到了1881年,這些留學生被召喚回國,這一舉動也導緻了他們的學業被迫半途而廢。

但盡管學業中止,他們這些人後來依然成為了軍政和商業以及經濟方面建設的人才和重要人物。這些人當中最出名的一個就是大陸第一條鐵路的設計以及建造者詹天佑。

後來的百年時間,大陸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局勢也動蕩了百年。這期間很多人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理想,他們毅然而然地選擇自主出國留學,希望能在國外學到先進的知識理念找到挽救國家的道路。

比如大陸第一代上司人周總理和鄧公等,他們後來為了新中國的建設都貢獻出了自己的全部。

不過也有一些人因為國家羸弱,留學後為了自身的發展都選擇留在國外。

78年,有人問鄧公把留學生派出去不回來怎麼辦?鄧公的話令人佩服

要知道,那個時候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科研和經濟水準的差距不是一點半點,直到現在,大陸都還在努力追趕美國。目前,清華大學的機械工程系教授柳百成,他就是當年第一批留學生的其中之一兼任領隊。

在他的回憶裡,是這樣描述的:那個時候我剛美國,住在一個美國人家中,我看見他們七八歲的小孩在玩電腦,我就感覺很驚訝,因為當時我沒有見過電腦,更别說操作,但是在美國連一個七八歲的小孩都能熟練操作。

當時我就認為,也許未來,計算機它能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于是我就和大學生一起學習計算機語言,感覺到困了就靠咖啡提神,每天三四點才睡。

除了電腦這個工具,美國高校裡面的頂尖科研裝置也成了這些留學生,努力學習和科研的強心劑。

78年,有人問鄧公把留學生派出去不回來怎麼辦?鄧公的話令人佩服

柳百成表示:在出國前,大陸的光學顯微鏡隻能把一些材料的結構放大1000倍,但是在威斯康星大學的實驗室裡,他們的電子顯微鏡可以放大20萬倍,這樣對材料的細微結構的研究能帶來很大跨越。是以對他們而言,這次美國之行既要“大開眼界”也要“打開眼界”。

他們拼命地融入學校,吸收了很多位于前沿的科學知識和思維,為之後回國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在他們抵達美國幾乎同一時間,鄧公出訪美國的詳細行程也确定了下來,時間定在1979年1月28日到2月5日。

說起來,之是以讓留學生先到美國,也是鄧公為了給後續訪美做鋪墊。早在1978年12月15日,美國駐中國聯絡處主任伍德科克就發出了邀請。

78年,有人問鄧公把留學生派出去不回來怎麼辦?鄧公的話令人佩服

當時美國國會當中部分人對中美建交不是很滿意,是以美國總統卡特就想通過鄧公訪美來幫他們推波助瀾。

當然,對于這次訪美,鄧公也很重視,伍德科克發出的邀請還沒到一天,鄧公就爽快地答應了。同時這也讓美國方面感到驚喜和意外,于是他們更加賣力地宣傳鄧公即将訪美的消息和對美國來講的重要性,還強調這是美國曆史以來最具有曆史意義的事件之一。

不過俗話說,一家歡喜,一家愁,這對中美兩國來講都是好事,但對于對岸的國民黨來講無疑是一次很重大的打擊,同時美國國内的小部分反華勢力也很不甘心。

是以,當鄧公訪美的行程一公布,他們就立馬行動起來,甚至對岸的一些特務還放話,要在鄧公訪美的時候“給他一點顔色看看”,在美國的對岸特務還策劃收買意大利的槍手,企圖在訪美期間暗殺他。

78年,有人問鄧公把留學生派出去不回來怎麼辦?鄧公的話令人佩服

還有美國的一個反華組織揚言:要幹一些讓鄧小平一輩子都忘不了的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勢力收買打手,脅迫一些人在華盛頓組織遊行示威。

迫于形勢,黨中央決定派出先遣組,先到美國對後續鄧公訪美的保護措施進行詳細的安排。1979年1月12日,先遣組飛往美國。到達後中美雙方進行了首次會談,主要内容就是要求美方承諾負責安全問題。

到了28日,這一天是中國農曆己未年的春節,按照國人的習慣,年初一這天是和家人的重要日子。

而75歲的鄧公卻在這一天冒着寒冬踏上了奔赴美國的路途。到了美國東部時間28日下午4點30分,鄧公的專機抵達了美國華盛頓安德魯斯空軍基地,此時外面還在下着小雪,鄧公和其夫人十分坦然莊重地走出了機艙。

78年,有人問鄧公把留學生派出去不回來怎麼辦?鄧公的話令人佩服

而在外面等待的,除了美國副總統沃爾特·蒙代爾和國務卿塞勒斯·萬斯,還有數不清的記者和群衆,這些群衆包含了400多名華僑和留學生。

在衆多人的歡呼聲中,鄧公和他們熱情地打了招呼,然後就前往了下榻的酒店。到了酒店之後,鄧公換了一身衣服,出門趕赴不在行程安排之内的一場宴會,這個宴會是布熱津斯基的家宴,特意為了款待鄧公訪美而設立。

晚宴開始之後,現場一片歡聲笑語,布熱津斯基也借此機會大方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認為中國人和法國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會認為自己的國家文明優越于所有其他國家。

聽到這話,鄧公反應很快,立馬就接過他的話表示:應該是,在東亞,中國的飯菜最好,然而在歐洲,法國的飯菜最好。這一巧妙地回答,避開了很多要害,也赢得了在場很多人的贊許。

78年,有人問鄧公把留學生派出去不回來怎麼辦?鄧公的話令人佩服

遠在異國他鄉,鄧公夫婦也接見了第一批來美留學的學生們,卓琳女士代表鄧小平對這些學子們千叮咛萬囑咐:一定要努力學習,學成回國,然後報效祖國。

最後的事實也證明,這52個人都沒有辜負卓琳女士以及鄧公的期望,也沒有辜負祖國人民的重托,他們每一個人最後都按期回國,然後在各自領域當中發光發熱,直到多年後,這批學子在回憶起來,依然記憶猶新。

到了2月5日。鄧公即将結束對美國為期9天的友好通路,在這期間,鄧公出席了将近80場會談,20場宴會,發表了多達22次的正式講話和8次記者見面。

最後一次講話上,鄧公表示:我這次來美國,是帶着中國人民的友誼,然後現在是帶着美國人民的情誼回去,我們很希望美國社會各界的朋友多到中國走走看看,而中國的大門是永遠對着朋友敞開且歡迎的。

也希望兩國人民可以永遠友好下去,中美兩國共同維護世界的和平。

78年,有人問鄧公把留學生派出去不回來怎麼辦?鄧公的話令人佩服

(三)

再說回那批留學生,其中有一位名叫陳俊亮,他是北京郵電大學的教授,也是兩院的院士。

他曾說過,自己之是以有這些成就和留學經曆是分不開的。當他剛到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的時候,身邊一切都是陌生的。好在當時很多華人教授對這些從大陸來的留學生都很關心,不僅是學習,還包括生活。

比如,幫忙找房子,開着車帶着他們去超市采購等等,可以說是生活學習方面都給予了大量關懷。

要知道,這些華人教授很多在大陸的親人都經曆過國内的政治運動,也受到過沖擊,但是他們對大陸的情愫依然深厚。

這份深情也感染了陳俊亮,他認為,報效祖國最好的方式就是努力學習。是以,他變得更加努力,放假不休息,每天熬夜通宵的惡補知識。

78年,有人問鄧公把留學生派出去不回來怎麼辦?鄧公的話令人佩服

還有一個名叫李祝霞的學子說:當時我們壓力都很大,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不是在去研究室就是在去聽教授講座的路上,任何學習知識的機會都不會放過。

什麼圖書館,實驗室,還有計算機房,這些都是我們中國留學生的常住地。一想到祖國對我們的厚望和寄托,我們就會提起精神,在美國留學這兩年,同時也是工作強度最大的兩年。

而且當時生活條件也很艱苦,雖然說這批留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費用都是國家提供,但實際上,當時中國也沒有多少外彙,這些學子能省就省,每天中午吃飯都吃學校食堂裡最便宜的雞肉,以至于他們的同學和學校從業人員都以為中國人愛吃雞肉。

78年,有人問鄧公把留學生派出去不回來怎麼辦?鄧公的話令人佩服

而且他們50個人,有一次外出買資料,他們身上總共隻有50美元。

而且他們聽說國外有給小費的習慣,是以他們就把身上的錢全部交到領隊的手裡,統一配置設定。

為了一些不必要的開銷,他們在外面上廁所的時候都是互相使個眼色,排着隊一個個去,就是為了避免被人索要小費,而自己又沒錢給的尴尬。

說起尴尬事,還有一件,當時一個教授在課堂上對學生們說自己弄到了一些很精彩的NBA球票,問他們誰有興趣,每張票5美元。

其實,聽到這裡,這些中國留學生也很想去,但是5美元對他們來講很昂貴,是以才作罷,之後中國駐美領事的官員和學生交流的時候得知了這件事,對他們說:下次再有這種活動,你們就去!

78年,有人問鄧公把留學生派出去不回來怎麼辦?鄧公的話令人佩服

大大方方的,别讓外國人覺得我們中國人對什麼都不感興趣!你們要多社交,多融入他們,不要害怕費用的問題,你們的費用國家都會報帳!光學習不社交這怎麼能行。

就這樣,他們帶着感恩祖國的心完成了自己的學業,他們也做到了祖國的期望,回國後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建設祖國,以及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截止到2017年的資料,從第一批50名赴美留學生到2017年,出國留學的人數多達60.84萬,這些一批又一批的留學生也成了中國開放富強的親眼見證者,而他們大多數,也都選擇了回到祖國,去貢獻自己全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