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場主的雞

作者:獨與思
農場主的雞

近日在看《三體》,裡面有提到一個假說,

農場主假說

一個農場裡有一群火雞,農場主每天中午十一點來給它們喂食。火雞中的一名科學家觀察這個現象,一直覺察了近一年都沒有例外,于是它也發現了自己宇宙中的偉大定律:“每天上午十一點,就有食物降臨。”它在感恩節早晨向火雞們公布了這個定律,但這天上午十一點食物沒有降臨,農場主進來把它們都捉去殺了。

這個假說,最早來于英國羅素在其《哲學的問題》一書中提出過的著名的“火雞理論”。

我并不細說這個故事裡面講的一些細節,隻是大概的讨論一下,這個假說所反映的背後的原理是什麼?

火雞憑借着自己以往的經驗,判斷着自己當下以及未來的生活。而隻是依據僅有的經驗來判斷未來,随着時間的流逝,總有一天在面對外界的不确定性,會遭到悲慘的結局。

這僅僅隻是人将火雞抽象化。

側面反映的會不會是人類認知的一種局限和偏差。

農場主的雞

生活的時間越久,人們往往會擁有許多生活的經驗,并以此來判斷和指揮自己未來的生活,甚至是别人的生活。

但這些經驗真的是正确的嗎?或許未必。

這些主觀的經驗在面對客觀的世界的時候,會有一些出入,會有一些偏差,如果完全依據這些主觀經驗來判斷客觀事實,是不可靠的。

當一個人的大腦中擁有了越來越多的經驗,會越容易形成一種固性思維,并且以此來判斷每一個新的情況,但是面對未知的新情況,往往會容易判斷失誤。

康德對經驗有過定義,

“經驗永遠不賦予自己的判斷以真正或嚴格的普遍性,而是隻賦予他們假定的、相對的普遍性,其生成的形式主要是歸納。而這種歸納的能力或者說人會歸納的傾向,本身就是與生俱來的。”

意思就是說,人會天然的去歸納自己所經曆的事情總結出的經驗,但這個經驗它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絕對正确,而是可能僅僅隻是适合自己的。

如果自己将有限人生經驗作用于其他人,那可能會産生一些與事實不相符的結果。

這其中,一個本質的差別是人與人的差異。

人與人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用自己的思想去控制其他人,隻會遭到規律的反噬。

當然,這裡并不否定所有的經驗。

部分群體的經驗,它的普适性是相對于個人的經驗是比較廣的,在個别的場合會擴大到大部分的場合,還是會有一定有效的作用。

而群體的經驗并不是不存在局限性,隻是這個局限性,相對于更廣闊的世界,與人類群體差距甚遠的世界,還是會有一定的局限性。

無論是個體的經驗還是群體的經驗,能夠通過經驗來指導未來的行動固然是明智的,但如果罔顧未知的不确定性,則會誤入歧途。

農場主的雞

人類不可能窮極世間所有的奧秘,更無法确定黑天鵝什麼時候能夠到來。

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說到:

預測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這個世界就是不可預知的,我們應該了解的是,我們不應該相信高度主觀的自信,就是準确的訓示器。

但有幸的是人類産生了理性的科學這種知識體系和認知思維,雖然它并不是終極的真理,但它客觀、邏輯、實證等等的特點,保證了它成為人類對客觀世界最可靠的認識。

然而,由于人類整體認知能力的局限性,這種最可靠的認識,可能會在将來的某個時段,被證明是錯的。

不過不用焦慮,未來的事情未來再說。

當下,這種最可靠的認識是符合此時的,隻需要向前走的每一步,都是理智且清晰的,并且依據以往理智且正确的經驗,和對未知較為準确的判斷,再做決定。

《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中提到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我們對未來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不确定,而當不确定來臨的時候,要做的就是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思維準備,以随時調整戰略來适應各種各樣的變化。

不畫地為牢,勇于突破思維的邊界,雖然有一些不舒适,但是能夠避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也能夠獲得更利好的結果。

當然,也不要盲目自信和樂觀,并且自以為是,這隻會讓自己看到對自己有利的一面,進而忽視對自己不利的一面,還是要保持理智清晰的頭腦。

最後

當我們能夠清晰的認知到自己思維的牢籠,

我們才會看到籠子外邊的廣闊天地,

不怕什麼未知的恐懼,

勇于去探索,

才會有無邊無盡的破局與重建,

才會帶給我們無盡的希望與可能。

關注 獨與思 ,感悟人生,感悟世界

點個贊,點個收藏,讓更多的人體會深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