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中央文明辦通過中國文明網多年來持續組織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發動廣大網友和城鄉基層幹部群衆舉薦身邊好人好事,每月推評一期“中國好人榜”。中國文明網《身邊好人故事》專欄,晚間為你講述“中國好人榜”入選人物故事。讓我們一起學習好人、宣傳好人、關愛好人、争當好人;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

年末歲寒,北方的天遲遲未亮。周末的清晨,整個縣城還在沉睡着,沈家小商店裡昏暗的燈光下,一個高大的身影端坐盤算着:趁着年底,多掙點錢,來年開學,孩子們可以多加幾道硬菜……
這一琢磨,66歲的沈建佳心情放松下來,哼起多年前部隊上常唱的軍歌,渾身更有幹勁了。
沈建佳和孩子們一起過節。受訪者供圖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30餘年竭盡心力,幫扶資助175名貧困學子的新疆特克斯縣退伍老兵沈建佳的感人故事走出家鄉,傳遍全國。
助人為樂的美名四處流傳,身邊的人也會忍不住豎起大拇指點贊,可對沈建佳來說,再大的榮譽,日子仍如往常無二。“唯一想做的就是想着法兒把孩子們照顧好,陪伴他們度過人生中最重要的這段艱難歲月。”一如他的童年,有束光照在了他的身上。後來,他也想成為點燈的人。
沈建佳是特克斯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名榮民,卸下戎裝30年,但言談舉止仍保持着軍人特有的幹練和爽朗。
多年來,沈建佳始終保持一顆公益心。早在部隊服役期間,他就經常利用業餘時間到駐地敬老院、社會福利院去學雷鋒做好事,照顧行動不便的老人。
沈建佳看最小的孩子阿爾曼彈電子琴。張曉龍 攝
兩歲那年,沈建佳随着父母來到了特克斯縣,家裡兄弟姐妹6個,一大家子日子過得很艱難,周圍鄰居們時常會向他家伸出援手。
“鄰居你端一碗飯、我送一袋雜糧,支撐着我們一家挨過那段艱難的日子,那時候我就發誓長大了也要做一個能幫助别人的人。”小時候被溫暖包圍的沈建佳暗下決心。
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鄰居大多數已經不在了,但他想把這份愛心一直傳遞下去,讓更多的孩子得到幫助,感受到他曾感受到的溫暖與愛。
沈建佳和孩子們一起吃晚餐,他把大盤中的肉一塊塊切開,再分發給每個孩子。張曉龍 攝
1982年,沈建佳退伍後,一次偶然機會他得知家住兵團第四師78團庫什台社群畜牧營的薩依拉烏等6名哈薩克族學生家離縣城60多公裡,在縣城沒有親戚,又舍不得租房,上學成了大問題。
沈建佳和妻子商量想把這6個孩子接到家中,免費提供吃住,友善他們上學。
妻子一開始是反對的,日子本來就不太寬裕,一下添6張嘴吃飯,生活壓力太大了,更何況家裡憑空多了6個人住,擁擠不堪,實在是不太友善。
沈建佳就拉着妻子天天談心,被磨久了,妻子漸漸地也就心軟松了口。這一松口不打緊,一晃30多年過去了,夫妻二人陸續資助了175個貧困學子。
沈建佳和孩子們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他們有的考取了北京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一到放寒暑假都會來我這裡報到,圍着問有沒有什麼需要他們幫着做的,利用假期盡力幫着義務輔導學弟學妹們……”提起那些已經考上大學的孩子們,沈建佳如數家珍,臉上是抑制不住的幸福。
如今,由受資助的孩子們自發組成的兩個“愛心哥哥團隊”已經成了30多名成員的大家庭,專門利用寒暑期幫助其他學弟學妹,把他們從“老爸”沈建佳這裡得到的愛與呵護照亮更多的人。
沈建佳的善舉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周圍的鄰居也開始紛紛支援他。他化身為形象大使,到學校、社群、居民家裡為居民傳遞助人為樂、愛心公益、家庭和睦等方面的正能量。
沈建佳指導孩子拉手風琴。受訪者供圖
“我是從苦日子裡走過來的,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讓身邊的世界變得更美好。”沈建佳手腳麻利地收拾着孩子們的房間。一放寒假,孩子都回了偏遠牧區的家,房間裡空蕩蕩。
阿合葉得力·吾斯曼與那比·阿力木江趁着寒假教小朋友演奏樂器。受訪者供圖
寒假,很多孩子像脫缰的野馬,放飛了。正值初三的阿合葉得力·吾斯曼與那比·阿力木江卻更忙了:忙着備戰中考,忙着輔導弟弟妹妹的功課,更忙着籌辦樂器教育訓練班,教授愛好樂器的小朋友們冬不拉、庫木孜、手風琴……“我想用自己的特長,為弟弟妹妹送一份特别的新年禮物。”阿合葉得力·吾斯曼說。
沈建佳介紹他自2013年起成立的愛心志願隊。張曉龍 攝
老人的微信頭像是一張年輕時的軍裝照,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軍帽上的五角星曆經歲月洗禮,仍鮮豔如初,胸前的軍功章,似乎閃耀着他一生的榮光,照亮未來每一天。
來源:中國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