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此處可觀看完整視訊
在世界思想史上,有一個非常特殊又神秘的時期。
在這個時期,坐落在地球北緯30度線附近的很多文明,
都集中湧現了一批充滿靈性和智慧的賢者。
他們好像相約而來,帶着某種使命入世。
他們的思想奠定了此後幾千年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
至今為止還影響着全世界。
這一時期便是公元前5世紀左右。
那麼2500年前,文明使者為何會突然降臨世間呢?
這一切,真的隻是曆史的巧合嗎?
又或者背後隐藏着更大的玄機呢?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軸心時代。
老子
公元前571年的一天,楚國苦縣曲仁裡村(今河南鹿邑)
的一戶人家被團團紫氣籠罩着,引來了不少村民的圍觀。
紫绛色的院子,紫黑色的房脊,紫綠色的煙柳,紫灰色的樹葉,
連初升的太陽也變成了—片紫紅。在一派祥瑞之氣中,
院内傳來了一陣清脆的嬰兒啼哭聲,一名男嬰呱呱墜地。
他便是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關于他的出生有很多不同的傳說。
有說他的母親李氏在生他時難産,彌留之際,
直接舉刀劃開了自己的肚子,并留下遺言,
希望這個孩子将來能夠造福蒼生。
也就是說老子并沒有父親,他的母親是感天而孕的。
一天他母親正在河邊洗衣服,看到上遊飄來一個李子,
因天氣炎熱,就将李子吃了,進而得孕,
老子就有了“李”這個姓氏。
還有人說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白發,
是以他母親才給他取名“老子”。
傳說各種各樣,但有一點是目前學術界比較公認的,
那就是老子大約出生在公元前570年左右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
根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老子曾經做過周朝的守藏使,
這個職位相當于今天國家圖書館的館長。
公元前551年起,吳楚之間戰争不斷,
吳軍打到了楚國苦縣,老子的家鄉,
也就是今天河南鹿邑一帶,
戰火不時騷擾着正罷官在家的老爺子。
在弟子和家人的勸說下,老子來到了沛地避亂隐居。
彼時的老子已與周禮決裂,
悟出了以“無”為本,有無統一的世界觀。
此後數年,老子目睹了諸侯征伐、生靈塗炭,
深知周王朝衰敗将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于是駕着青牛,打算西出函谷關歸隐。
守關的關令名叫尹喜,也非泛泛之輩。
《列仙傳》中記載,尹喜站在城關之上,
感受到了由東方緩緩飄來的紫氣。
心中大喜,知道是有聖賢要來了。
這也是成語“紫氣東來”的由來。
果然過了沒多久,老子便騎着青色神牛踏關而來。
尹喜誠心拜老子為師,想求得修道的智慧典籍。
然而,老子卻無心收徒。
不過他還是在函谷關停留了7日,
寫下了上下兩篇共5000字的道經和德經,
交于尹喜,這便是一直流傳至今的《道德經》。
《道德經》與《易經》、《論語》
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留下了《道德經》五千字真言後飄然離去,
史書在這裡戛然而止,至于老子西出函谷關後,
究竟去了哪裡,也成為了一直困擾着史學家們的一個謎題。
作為道家思想的創始人,老子提倡的是無為而治,
無為而無不為,以退為進,以不争為争的治世政策。
強調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它無處不在,無所不包,
是世間萬事萬物的生化者。
數百年後,張道陵張天師在道家思想的基礎上,
吸收神仙方術,以及民間鬼神崇拜的觀念創立了道教。
雖然道教與道家思想并不能畫上等号,
但老子依然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
孔子
在老子大約20歲的時候,也就是公元前551年,魯國陬Zōu邑,
今天的山東曲阜qū fù,另一名男嬰呱呱墜地。
他3歲喪父,17歲喪母,中年時被妻子抛棄,
晚年時又失去了獨子,白發人送黑發人,
他的一生可謂集齊了各種悲劇,但卻逆襲成聖,
他就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餘人,被譽為“天縱之聖,萬世師表”,
他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在漢朝以後占據了華夏思想的主流地位,
對後世的每一代人都影響頗深。
儒家思想中的“禮治主義”描述了一個君臣有禮、手足融洽、
夫妻和睦的理想社會。孔子雖然提倡有教無類,
但也強調各個社會角色之間存在貴賤之分、尊卑之别、長幼之序。
可以說儒家思想為封建統治階級創造了一套
完整的治國理論和思想體系,是封建君主穩定民心、社稷的得力工具。
孔子本人也在50歲的時候,被任命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
也就是以大司寇的身份,行使宰相的職責。
但4年之後,在一場政治鬥争中,遭人暗算,被撤了職。
此後,孔子就開始了長達13年的周遊列國之旅,
和弟子們一起邊遊曆,邊講學。直到他生命最後的五年,
才重新回到魯國,并且在公元前479年逝世。
《史記》、《莊子》、《禮記》等史料中
都有孔子多次向老子問禮的記載,
第一次是在孔子17歲時,最後一次是在孔子51歲時。
最後一次問禮時,孔子向老子請教了何為“天道”。
根據《莊子.天運》記載,孔子聽了老子的話後,
恍恍惚惚,整整三天,一言不發。
孔子的弟子問他是怎麼了,孔子說:鳥,我知道它們善飛;
魚,我知道它們善遊;獸,我知道它們善奔走。
對于善奔走的野獸,可以織網捕獲;
對于善遊的魚,可以用鈎釣取;
對于善飛的鳥,可以用箭射獲。
但是龍,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它是駕着風,乘着雲,飛騰升天的。
我見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據說正是那次問禮,才讓孔子有了“五十知天命”的感慨。
孔子、老子在《影響世界曆史的100位名人》中分别排名第5和第73。
而排在孔子之前的一位正是佛教創始人,古印度思想家,哲學家,佛陀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佛原名喬達摩.悉達多,
是古印度迦毗pí羅衛國的太子,出生于公元前563年,
比老子小8歲,比孔子大12歲。
迦毗羅衛國是古印度後期吠陀時代的一個富裕小國,
位于今天尼泊爾境内,子民是釋迦族人。
悉達多的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國王淨飯王,
母親摩耶夫人,來自鄰近的羅摩伽國。
淨飯王與摩耶夫人結婚後,多年沒有生育。
有一天,摩耶夫人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她夢到一頭通體雪白,長有六個象牙的白象,在天空中飛行。
白象所到之處,地上衆人都五體投地,頂禮膜拜。
就在這時,白象突然一躍,飛入了摩耶夫人體内。
此後,摩耶夫人便有了身孕。
懷孕後的摩耶夫人對那個夢耿耿于懷,
于是便請來了婆羅門大祭司阿私陀仙人來解夢。
阿私陀在聽完了摩诃摩耶夫人描述的夢境之後,又喜又悲。
随後告知淨飯王說,夫人所懷的必是男孩,
并且這個男孩日後若出家修行,必将成就無上大道,
成為衆人頂禮膜拜的聖人。
但隻可惜,我壽命沒多少了,
沒有機會等到王子悟道之後,聆聽他的教悔了。
很快,摩耶夫人臨盆之日将至,
印度有女人回娘家生孩子的傳統,
摩耶夫人在宮人的陪伴下,啟程趕往羅摩伽國。
一行人途徑藍毗pí尼園,摩耶夫人下車休息,
在她伸手去摘一支無憂樹枝時,太子悉達多便出生了。
可是,在悉達多出生後七天,摩耶夫人就去世了,
淨飯王又娶了摩耶夫人的妹妹,是以悉達多是被姨媽撫養成人的。
他從小就天資聰穎,12歲時,已經掌握了當時印度最高的學問。
16歲時,娶了表妹耶輸陀羅為妻,還生下了兒子羅睺羅。
但淨飯王都記得仙人阿私陀的預言。淨飯王就悉達多這一個兒子,
如果兒子真的走上了修行的道路,将來國家要交給誰繼承。
是以淨飯王一直不允許悉達多王子離開皇宮,
也不允許他接觸任何宗教。
就這樣悉達多一直在皇城裡生活到了29歲,
淨飯王看悉達多已經娶妻生子,也慢慢地放下了心來,
答應他可以偶爾出宮遊玩。
而悉達多人生的轉折點也發生在了這一年。
這天他帶着侍衛們外出打獵,
在皇城東門口看到了一位身體虛弱、彎腰駝背的老人,
心中不禁想到:難道衰老是所有人都逃脫不了的命運嗎?
接着又有一天,悉達多在經過皇城南門時,
看到了一位面容枯槁、奄奄一息,還不斷呻吟的病人,
又感歎到:難道疾病也是無法避免的嗎?
後來悉達多又在西城門遇到了一支送葬隊伍,
随行的親人嚎啕大哭。
他這才明白人的一生必定要經過出生、
疾病、衰老、死亡這一過程,
似乎就是難以擺脫的命運枷鎖。
同時悉達多也感到很痛苦,他忍不住的思考,
如何才能跳脫出這苦難的輪回呢?
直到又一次,他在北城門看到了一位僧人,
神情安祥喜悅,好像心中充滿了歡愉。
當晚,他便偷偷離開了皇宮,下決心走上了修行之路。
此後的悉達多就應該被稱為釋迦牟尼了。
釋迦,是種族名。牟尼是聖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一開始走的是古印度主流的苦行的修行方式。
每天隻吃一麻一麥,拒絕物質和肉體的引誘,
自我節制,自我磨練,想要通過肉體的折磨,
來誘發意識的覺醒。
然而,釋迦牟尼在深山中曆經了六年的苦修,蓬頭垢面,
已經餓的骨瘦如柴,到了崩潰的邊緣,
可還是沒有悟道任何真谛。
一天,釋迦牟尼因為饑餓暈倒在了樹林邊,
所幸被一位牧羊女所救。牧羊女用牛奶和乳酪供養他。
得救後的釋迦牟尼意識到,
這種折磨身體的苦行不就與自己當初在皇宮裡的
錦衣玉食是兩個極端嗎?
既然皇宮裡的生活沒讓自己悟出真理來,
那麼苦行又怎麼可能悟出真理呢。
想明白了的釋迦牟尼走到了一顆菩提樹下,
緩緩的坐下,面向東方,對天發誓:
不證菩提,不起此座!
經過七天七夜的打坐,釋迦牟尼終于豁然開朗,覺悟成道。
釋迦牟尼認為,衆生皆苦,而苦的根源來自貪、嗔、癡。
人都有欲望,有所求則無所得,有求皆苦。
釋迦牟尼教導衆生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斷惡修善,命運自然轉變。
由他所創立的佛教,如今在全球有超過5億名信徒,
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釋迦牟尼35歲在菩提樹下悟道,此後弘揚佛法45年,
于80歲時在拘屍那竭城示現涅盤。
就在釋迦牟尼涅槃後十多年,公元前470年,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出生在了希臘雅典的一個普通雕刻匠家裡。
蘇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個傍晚,
雅典監獄中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就要被處決了。
他鎮定自若,勸走親人之後,和幾個朋友侃侃而談,
直到獄卒端來一杯毒汁。
他接過杯子一飲而盡,之後躺下來,
微笑着對朋友說,他曾經吃過鄰居的一隻雞,
還沒有給錢,請替他償還,說完便安詳地閉上雙眼睡去了。
這位老人就是大哲學家蘇格拉底。
在西方文明史上,有兩個人的死讓人至今扼腕歎息,
一個是被釘死在耶路撒冷十字架上的耶稣,
另一個就是自願喝下毒酒赴死的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出生于伯裡克利統治的雅典黃金時期,
死于雅典的衰敗時期,一生目睹了希臘社會由盛轉衰的過程。
面對災禍橫生和日漸衰落的祖國,
蘇格拉底試圖用哲學思想挽救這一切。
他相當于西方的孔丘,
不僅因為他和孔子一樣都開創了思想的新時代,
還因為他們都沒留下任何親手寫成的著作。
蘇格拉底的思想也是通過弟子的記述而保留下來的。
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裡士多德被并稱為“古希臘三賢”。
目前哲學史家們普遍認為蘇格拉底是古代希臘哲學的一個分水嶺。
在蘇格拉底以前,古希臘的哲學主要研究世界的本質是什麼,
是由什麼構成的等問題,也被稱為“自然哲學”。
但蘇格拉底在當時認為研究這些問題對拯救國家沒有什麼現實意義。
他曾經說過: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樹木,而是城内的人。
正是出于這種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關心,
蘇格拉底開始研究人類本身,研究人類的倫理問題,
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非正義;什麼是勇敢,什麼是怯懦;
什麼是誠實,什麼是虛僞。他改變了哲學的焦點問題,
将人們的關注點由解釋世界、解釋自然,轉向解釋人類。
是以蘇格拉底也被譽為“把哲學從天上拉下來,置于人類城市的第一人”。
蘇格拉底還強調靈魂跟肉體是不同的,肉體會消亡,但靈魂是不朽永恒的。
死亡不過是靈魂回歸到神靈和真理身邊去,沒什麼好怕的。
命運賦予你我生死,生的時侯就努力活着,死的時候就坦然面對。
隻有追求純淨和不斷向上的靈魂,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蘇格拉底在喚醒人心的同時,也揭露了人性中的卑劣,
招緻了一些人的記恨,最終被控以藐視傳統宗教、
引進新神、腐化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被判處死刑。
他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
甯死也不肯違背自己的信仰,飲下毒酒,終年70歲。
在古希臘哲學史上,蘇格拉底也被認為是為捍衛真理而死的第一人。
老子的出生地河南,孔子的出生地山東,釋迦牟尼的出生地尼泊爾,
還有蘇格拉底出生地希臘雅典,都坐落于北緯30度上下,
這些聖賢們也都出生于公元前5世紀左右。
不僅如此,自公元前8 世紀至公元前5 世紀,
位于北緯31度的以色列王國和猶大王國也出現了“先知運動”。
先知是猶太民族中一批具有超凡精力與智慧的人。
他們被認為是能夠接受和傳達神的啟示的人,是神與人之間的中介。
早期先知們有一個突出的特點,
那就是無所畏懼的批判社會上的不公平、不道德行為。
他們敢激烈地抨擊國王的腐敗和堕落,譴責人們背離了上帝的教導。
晚期先知們則認為以色列人之是以會國破家亡,淪落異邦,
是因為惡行觸怒了上帝,上帝借外邦人之手懲罰了他們。
待他們改邪歸正之時,也是他們重返故國、重建聖殿之日。
以賽亞、哈該、撒迦利亞、約珥、瑪拉基等等都是先知運動中的代表人物,
也是《聖經》的重要作者。
中國、古印度、以色列和希臘,這幾大文明為什麼會在同一時期,
不約而同地都取得了重大的思想突破,實作了人性的整體飛躍呢?
對于這一神秘的現象,目前學術界依然沒有一個統一又明确的答案。
德國哲學家Karl Jaspers (卡爾·雅斯貝爾斯)
在他1949年出版的《曆史的起源與目标》一書中,
将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的這段時間,
尤其是公元前500年前後,稱為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
軸心時代,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
人們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這個世界。
更為奇妙的是,各個文明的精神導師們,就像在一起開過會商量過一樣,
他們的思想有共通之處,又有不同的側重點。
從不同的角度,對世界、宇宙、社會和人生開展了探索
。比如說,古希臘文明更多考慮的是人與自然秩序之間的關系,
他們之後也發展出了高度發達的科學和邏輯學。
古印度文明更多考慮的是人與超感官世界之間的關系,
是以古印度也成為了佛教的發源地。
而中華文明則更多考慮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這正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特征。
值得一提的一點是,中華文明在軸心時代不僅誕生了儒家、道家,
還産生了法家、墨家、陰陽家、名家、雜家、
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等等。
這些思想學術派别如今被統稱為“諸子百家”。
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比如說法家的管仲、荀子、韓非子,
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莊子、列子,
縱橫家的蘇秦、張儀、鬼谷子,都是出生于軸心時代。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直到今天還閃爍着光芒
。儒家的“仁政”、“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
縱橫家的遊說策辯之術;
就連被稱為“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
在軸心時代幾百年的時間裡,人類的思想好像一下子開了竅,
智力與思維水準突然提高了不止一個層次。
社會學家們認為,人類後來的所有的哲學思想,
都來源于軸心時代的思想家們。
難道說文明的發展真的有一套預設的程式,
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幕後操作一切嗎?
到了某個觸發點上,一群聰明人就趕着趟出生了?
軸心時代
“軸心時代”這一概念的提出者雅斯貝爾斯認為,
世界各地的聖賢們集中出現在公元前5世紀左右,
并不是真的有一隻什麼看不見的手在幕後操作這麼玄幻,
而是因為人類本就是同智同源的。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們,都來自同一支遠古祖先部族,
起點都是一樣的。
随着時間的流逝,不同文明的發展經過了量的積累後,
在相近的時期突然一起迎來了質的躍進。
是以古代聖賢智者們在各大文明中,前後腳出現就不足為奇了。
事實上,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類似的“巧合”事件還有很多,
比如說之前從來沒有聯系過的兩位科學家,同時提出或者發現某種學說。
達爾文和華萊士就是一個例子。華萊士和達爾文一樣,也是一位英國博學家
。比起達爾文的5年環球之旅,華萊士的科學考察經曆也毫不遜色。
他曾經先後赴亞馬遜流域探險 4 年,在馬來群島觀察收集資料長達7年。
1858年,華萊士給達爾文寫了一封信,系統地表達了自己的物種起源觀點,
并請求達爾文将這封信交給英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查爾斯·賴爾爵士過目。
達爾文看到信之後大為吃驚,他發現華萊士提出的基于自然選擇的進化機制,
與自己正在寫的《物種起源》一書中的觀點十分相似。
不過即使是這樣,達爾文還是把華萊士的信交給了賴爾,
并對賴爾說:我從來沒有見過比這更令人震驚的巧合了。
達爾文一度想要燒掉自己《物種起源》一書的手稿,
以免世人覺得他是抄襲者。但最終賴爾說服了達爾文,
讓他與華萊士聯合署名發表論文。
1858年7月1日,倫敦林奈學會釋出了由達爾文和華萊士
共同撰寫的關于物種起源的論文,
他們的自然選擇學說也被稱為達爾文-華萊士學說。
還有17世紀末,牛頓和萊布尼茨分别宣稱自己創立了微積分,
曾經引發了學術界的激烈争論。直到兩人死後很久,
事情才終于得到了澄清,
調查證明牛頓和萊布尼茨是各自獨立發明了微積分,
誰都沒有參考過誰的推導過程。
就發明時間而言,牛頓早于萊布尼茨。
但就發表時間而言,萊布尼茨先于牛頓。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那麼公元前5世紀前後的“軸心時代”,
會不會也是一次人類集體潛意識的迸發呢?
不過另一批學者卻有着與雅斯貝爾斯不同的觀點,
他們認為軸心時代的出現是所謂“時勢造英雄”的結果。
軸心時代,世界各地的文明無不處于人口遷移、王朝更疊的動蕩時代。
當時的中國正值諸侯割據混戰的春秋戰國時期。
戰亂紛擾,百姓衣不蔽體,民不聊生。而在希臘城邦,
曾經引起為豪的雅典式民主已經衰落了,希臘人常常陷入内部沖突之中,
外部又有波斯強敵的不時侵擾。古印度也好不到哪裡去,
當時正是種姓制度和等級壓迫開始逐漸發揮作用的時候,
賤民們隻能寄希望于來世來改變這種困境。
猶太人就更慘了,所羅門聖殿被毀,國破家亡,被迫背井離鄉。
軸心時代的世界各個文明實體,沒有一個能享受到長期的和平的。
而在戰亂之中,有一群人開始仰望星空,追問人生的終極意義。
他們不斷地反思,既然生命如此艱難,活着的意義又在哪裡?
我們是否應該聽從命運的安排?
如何才能從痛苦和死亡中解脫出來?
這群人渴望超越現實,超越自然,
探究宇宙的真相,尋求生命的本質。
是以軸心時代湧現的精神導師們,無論西方的還是東方的,
都不約而同地說,人必須摒棄狂妄自大、貪欲、暴力和冷酷,
強調精神世界的重要性。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墨子提出“兼愛”。柏拉圖筆下的《理想國》中,
一群被囚禁在黑暗洞穴中、未經啟蒙的人類,
在被釋放,走出洞穴,得見真理之光後,
并沒有留在洞外獨自享受陽光和新世界,
而是重回黑暗的洞中幫助其他夥伴。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開悟後,也沒有選擇立刻涅槃,
往生極樂世界,而是重返塵世輪回,說法45年,普度衆生。
毫不誇張地說,
是軸心時代的聖賢們将人類的精神世界推到了一個空前繁盛的時期。
後來,随着各個文明大一統帝國的建立,統治者為了政權維穩,
需要一個武裝到牙齒的思想體系,人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走向桎梏。
上層階級滿足于現狀,下層百姓即使對現實有所不滿,也無力發聲。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軸心時代過後的2000多年裡,
人們的精神世界從百家争鳴一路退化到萬馬齊喑。
英國著名文化學者凱倫.阿姆斯特朗Karen Armstrong
在她的《軸心時代》一書中說,
如果軸心時代是産生精神天才的時代,
那麼我們如今就生活在一個盛産科技天才的時代,
但同時我們的精神也在“盛世”中不斷沉淪。
今天我們所面臨的許多困境背後都隐藏着更深刻的精神危機。
我們雖然生活在一個基本沒有什麼風險的太平盛世,
但卻對風險的恐懼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這意味着我們再也沒有面對孤獨和死亡的勇氣了。
1968年,美國動物行為學家約翰.卡爾宏
進行了著名的老鼠烏托邦實驗。
給4公4母,8隻小老鼠打造了一個衣食無憂的烏托邦世界。
起初實驗老鼠們在這個人造天堂裡生活的逍遙快活,
迅速繁衍,數量急劇增多。
到了實驗第315天時,烏托邦基地裡已經有了620隻老鼠了。
充足的水源和食物,适宜的溫度,還有供老鼠們活動的隧道,
這一切都給它們提供了完美的生存條件。
可随着時間的推移,詭異的事情卻發生了。
實驗人員觀察到,老鼠之間會毫無緣由地會瘋狂撕咬對方。
雌鼠的繁殖力下降,甚至會咬死自己的幼崽。
部分雄鼠之間出現了同性性交。
再到後來,社交行為徹底消失了,
雄鼠不在捍衛自己的領地,不再與雌鼠交配。
看起來似乎很健康,但大腦不再處理任何事情,
就算把老鼠們放到新的環境,給它們新的刺激,也無法恢複。
卡爾宏将實驗老鼠的這一系列反常行為稱為“行為沉淪”。
實驗的第600天最後一隻小鼠出生。第1588天,實驗結束,整個種群瀕臨覆滅。
作家王小波曾經說過,
我們生活在一個最好的時代從,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科技的進步帶來便利的生活,
同時也讓我們被“萬事皆可娛樂化”所包圍。
我們狹小的生活空間就像老鼠烏托邦試驗中的圍欄,
每一個人在這個空間裡都銜着一個安撫奶嘴。
這個安撫奶嘴可能是一款遊戲,可能是一個綜藝節目,
也可能是無處不在的短視訊。
當時間都用來娛樂,大家就會忘記思考,
久而久之就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軸心時代無疑是群星璀璨的時代,
但别忘了那也是戰火紛飛,動蕩不安的時代。
就像凱倫(Karen Armstrong)所說的,
除非我們今天能夠産生與人類的科技發展相并行的精神變革,
否則可能永遠也無法跳脫出曆史的輪回。
點選此處觀看完整視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