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衛兵:30 年攝影經曆,好比攀登一座座山

作者:攝影世界

如果把自己30年的攝影經曆比作登山,其間汗流浃背的攀爬過程可謂艱辛。然而人生就是苦并快樂着。沿着山路一步步向上攀登時,沿途會觀賞到不一樣的風景,當你爬上一座座山頂,眺望廣闊的世界時,能獲得一種獨特的視覺和心靈享受。

——劉衛兵

劉衛兵:30 年攝影經曆,好比攀登一座座山

1987年前後,中國人民大學校園,學生們争搶着買肉包子。大學時代因為沒有拍攝條件,影像大多隻留在記憶中。

登山需要看準目标,執着向上前行。偶爾也要停下來,回望一下走過的路,期待走好以後的路。我去年出版的紀實攝影著作《攝影實戰手記——一個記者30年的記錄與思考》,就是回望和總結的結果。30年的經曆濃縮成的全書共六章,近20萬字,300多張圖檔。

該書上市一年多來,在社會上産生了良好的反響。長期在京東、當當攝影圖書銷售榜上名列前茅,已連續多次重印。攝影作品應該經得起曆史和讀者的考驗,書中的照片和文字能夠受到衆多讀者的喜愛,讓我這個從青年到中年、從滿頭黑發幹到幾近秃頂的攝影人多少有些安慰。

劉衛兵:30 年攝影經曆,好比攀登一座座山

1988年,南京,大橋下的背手小姑娘。時隔30年後,照片引發人們尋找小姑娘的熱情。照片是攝影人記錄和讀者觀看共同作用的産物。

該書的寫作要退到10多年前,著名散文家、《人民日報》前副總編輯梁衡先生曾建議我,當了多年攝影記者,總該寫本新聞攝影方面的書。許多好友也提出了這樣的建議。靜心一想,自己畢竟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新聞攝影專業大學畢業生,在采訪一線報道多年,也該對攝影記者的專業有所總結。于是便開始查閱整理圖文資料,陸續寫出20多萬字的整理性草稿。後來采訪一忙實在顧不上,一拖就是近10年。

劉衛兵:30 年攝影經曆,好比攀登一座座山

1990年,甘肅蘭州,外國老式汽車拉力隊抵達,引發當地人的好奇。

進入2019年初,翻開月曆,猛然發現從事攝影工作已經整30年。歲月如梭,影像留痕,30年的風雨已經化作無數張大大小小的圖檔,鑲刻在青春的記憶中。一股強烈的欲望催促着我再次打開塵封多年的草稿,重新整理那些攝影的經曆和感悟,書寫新的篇章。攝影需要靈感也需要時間的沉澱,時間一拖,積累的拍攝經驗和思考也豐富了許多。

劉衛兵:30 年攝影經曆,好比攀登一座座山

1993年,北京西長安街上的平闆三輪車。

攝影是個半體力活,整理資料也是個辛苦事。攝影采訪幾十年,我經曆了國内外數千次的報道,親曆許多國内外大事。我曾走遍全國,拍攝過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留下了約百萬張圖檔,發表作品數萬幅,采用圖檔的報刊剪報裝滿了半個書櫃。

為此,我從箱子裡翻出發黃的老膠片,又在硬碟裡查閱了幾十萬張數位照片,翻閱了幾十萬字的個人日記和筆記,以及數百篇自媒體圖文作品和攝影理論文章。重讀這些老照片和文字,是快樂的回憶,也是重新的思考。

劉衛兵:30 年攝影經曆,好比攀登一座座山

1995年底,香港特别行政區籌委會預委會在北京閉幕,李嘉誠、周南、霍英東(從左至右)在慶祝晚宴上觀看演出。

劉衛兵:30 年攝影經曆,好比攀登一座座山

1996年,江西贛州火車站,從山裡趕來的老人第一次見到火車,激動地上前撫摸車廂。

從1970年代末,父親第一次允許我用家裡的海鷗相機照相,我自己學拍照的時間和改革開放大緻相同。可以說,我是抱着相機跟着改革開放走過來的。1980年代,我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挎着海鷗單反相機跟老師學黑白攝影,鑽進暗房裡沖洗照片。到新華社工作後,天天和相機、照片打交道,奔波于各種新聞采訪。21世紀初,膠片相機換成了數位相機,一次次投入緊張的時政報道,到如今常常用手機記錄日常生活。幾十年中,握着相機的我像坐在高鐵上,穿梭在飛速流轉的時空中,感受時代的流轉。

劉衛兵:30 年攝影經曆,好比攀登一座座山

1996年,山西靜樂康家會中學。零下十幾度的早晨,透過窗上的破洞抓拍學生上課。當時我思考的不僅是構圖,而是孩子們讀書的艱辛。

劉衛兵:30 年攝影經曆,好比攀登一座座山

1996年春,河北阜平縣,村民觀看北京送戲下鄉演出。我通過調整光圈,将前景、中景和背景有層次地記錄下來,展現宏大的現場氛圍。

“衛兵是攝影界為數不多的科班出身的新聞記者,眼睛尖、腦子靈、腿腳快。趕上熱火朝天的新時代,他深入生活,思路靈活,遊走于街巷新聞與重大活動之間,用勤奮和思考給社會留下諸多的影像檔案。”一起跑過社會新聞的著名攝影家解海龍如是說。

此外,新華社攝影部的老上司、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長徐祖根在攝影書的祝詞中說:“在我眼裡,衛兵是擅長攝影和文字的兩栖記者。作為時政記者,整天忙于報道大新聞。做社會新聞記者,始終聚焦平民生活。作為戰地記者,曾奔波在戰争前線。作為駐外記者,探尋境外各個領域。無論什麼采訪,隻要派他出馬,總會竭盡全力、馬到成功。經過無數次曆練的他,既有實戰經驗,又有理論思考。”

劉衛兵:30 年攝影經曆,好比攀登一座座山

1997年,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慰靈碑前祈禱的老人。

劉衛兵:30 年攝影經曆,好比攀登一座座山

2000年,香港演員成龍在北京參加中華巨龍舞長城活動。多年後成龍收藏這張圖檔。典型環境中記錄的生動而典型的人物形象,更具有曆史和藝術價值。

時代在變,攝影也在變,我自己對攝影的感悟和思考也在變。開始拿相機拍留影和花花草草;後來拍社會新聞、突發事件、時政新聞,多是為了完成采訪任務;再後來,有意識地多記錄一些新聞現場,為曆史儲存資料;到如今,逐漸用新媒體、融媒體、多元化和大視野的角度看攝影。觀察、聚焦、拍攝、思考,攝影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中。

劉衛兵:30 年攝影經曆,好比攀登一座座山

2000年春天,香港佳士得拍賣會,圓明園銅牛首和銅猴首即将拍賣。這張新聞照片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劉衛兵:30 年攝影經曆,好比攀登一座座山

2004年春,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青年人在飯店舉行成人禮慶祝聚會。

攝影是與現實生活和個性追求密切關聯的媒介,不同人有不同的理想和追求。攝影對于我是工作和職業,也是愛好和樂趣。多年來,總希望用手中的相機為社會和群眾做點兒實事和有意義的事。

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多年前曾給我的書題詞:“用攝影記錄現實,以真誠服務社會。”曾擔任新華通訊社社長的何平曾在我的紀實文學著作《我們這30年——一個記者眼裡的中國改革開放》序言中說:“記者的使命不僅在記錄曆史,更在于推動社會的變革和進步。”上司和前輩的鼓勵與希望,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

劉衛兵:30 年攝影經曆,好比攀登一座座山

2008年,馬拉加西首都塔那那利佛。孩子們在雨中奔跑。

劉衛兵:30 年攝影經曆,好比攀登一座座山

2009年秋,諾貝爾實體學獎獲得者楊振甯(左二)和夫人翁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外國專家國慶招待會。

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攝影就有多大。攝影再大,用二維靜止的照片去記錄動态萬千的鮮活世界,也難以窮盡。有時能感受到攝影的威力和影響力,有時也深感它的局限和無奈。為此,我一直在探索和運用攝影+文字+思考的攝影方式,力争讓攝影在與其他媒介的互相融合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采用這種圖文并重的方式,講述攝影背後的故事,發表數百篇自媒體圖文作品,撰寫多部紀實著作,産生了積極而良好的社會影響。

如今,攝影和圖檔已經廣泛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作為網絡時代一種難以或缺互動和溝通的方式,攝影能讓人變得見多識廣、豐富多元并健康快樂。我常跟朋友們說,想快樂嗎?拍拍照片吧。

劉衛兵:30 年攝影經曆,好比攀登一座座山

2011年,美國首都華盛頓白宮前,我抓拍了幾張警察的照片,結果被警察追上盤查了許久。

劉衛兵:30 年攝影經曆,好比攀登一座座山

2015年,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一陣風吹過,人與自然變換出奇特的景象。

人的成長離不開周圍的環境和土壤。進入新華社工作30多年,特别感謝新華社各級上司和同僚們的支援,在他們的幫助下,自己才會逐漸地進步。感謝著名攝影家王文瀾為《攝影實戰手記》作序,他懇切深刻的序言,是對我的真誠鼓勵。感謝攝影界人士徐祖根、解海龍、李舸、盛希貴,以及作家梁衡、梁曉聲先生的緻辭,他們熱情洋溢的贊譽是對我的勉勵。在書稿的撰寫和修改過程中,各界朋友給予了真誠的支援和幫助,讓我增強了信心和動力。

劉衛兵:30 年攝影經曆,好比攀登一座座山

2017年,北京故宮,時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和夫人。

攝影書從撰寫到出版這兩年,正趕上新冠疫情在國内外蔓延,複雜多變的疫情改變了人們的工作與生活狀态,封閉隔離也為完成書稿赢得了寶貴時間。關注事态發展的同時,堅信疫情終将過去。有陽光生活就會燦爛,世界總會更好。

中國攝影家協會顧問王文瀾在《攝影實戰手記》序言中寫道:我們處在千載難逢的偉大時代,随時面臨預示變革的節骨眼兒,讀者會在書中發現曆史程序的精神支點。這些無數的記憶碎片經過曆史車輪的碾壓,必将成為充滿智慧的心靈之鏡。

劉衛兵:30 年攝影經曆,好比攀登一座座山

2019年,北京國慶70周年大閱兵。受閱飛機飛越天安門廣場上空。

“充滿智慧的心靈之鏡”應該是一種追求吧。如今,無論走到哪裡,即使是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如果不随手拍幾張感興趣的照片,總覺得今天缺點兒什麼。我多年養成的習慣,邊走、邊看、邊拍、邊想,人生路上的人間煙火和不一樣的風景,真的好看。

劉衛兵:30 年攝影經曆,好比攀登一座座山

劉衛兵

新華社進階記者,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攝影并文/劉衛兵

原文刊載于《攝影世界》2022年7月刊P16-31

購買 2022 年第七期《攝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