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個簡單易行養生方法,小動作帶來大健康!

作者:廣東中醫藥

養生不是難事,隻要堅持就一定會有所收獲。

今天給大家推薦來自《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中的十個小方法,行立坐卧随時可做,快來一起學習吧!

01 叩齒法

作用:健齒、補腎、健脾、強骨益腦、聰耳明目、美顔榮發。

方法:每天清晨睡醒之時,把牙齒上下叩合,先叩臼齒(注:口腔後方兩側的牙齒)30次,再叩前齒30次。

補腎作用:腎為先天之本。叩齒健腎的機理有二:一是“齒者,腎之标”(《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由腎中精氣所充養,腎中精氣充沛,則牙齒堅固而不易脫落;腎中精氣不足,則牙齒易于松動,甚至早期脫落。牙齒健否是腎健否的标志之一,叩齒能健齒、充腎精,故可健腎。二是腎“在液為唾”,唾為囗津,是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叩齒催生唾液,是謂“金津”,又稱“玉液”,“津”通于“精”,為腎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故可健腎。

健脾作用: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東坦《脾胃論·脾胃盛衰論》)。叩齒能健脾胃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叩齒能健齒。齒健,則食物易被嚼細,胃負減輕,進而養胃;二是脾“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涎為口津是唾液中較輕清稀的部分,具有幫助食物消化的功能。叩齒催生唾液,咽之有助于胃“腐熟水分(飲食物)“和脾的“運化、升清”(把水谷化為精微物質并将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減輕脾胃的負擔,達到健脾胃的目的。

強骨益腦:腎主骨,而“齒為骨之餘”。齒與骨同出一源,為腎精所養。叩齒能健腎,充盈腎精,利及骨骼,持恒進行,能緻骨堅,故可健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腎生骨髓”,而腦為髓海,腎中精氣充盈,則髓海得養,腦發育健全,就能充分發揮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反之,腎中精氣虧虛,則髓海不足而失養。叩齒能健腎,使腎中精氣得充,故可健腦。

聰耳明目:《靈樞·脈度》說:“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中精氣充盈,髓海得養則耳聰;腎中精氣虛衰,髓海失養則耳鳴甚或耳聾。又“腎受五髒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上古天真論》),“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靈樞·大惑論》),精氣充盈則目能辨五色。叩齒能充盈腎精,故可聰耳明目。

美顔榮發:叩齒可活動面肌,加強面部血液循環,改善面膚的營養,進而美顔。發的生長賴于精血,精血充盈,則發長而光澤;精血虛衰,則發白而脫落。腎藏精,“其華在發”,叩齒可使腎精充盈而榮發。

齒宜常叩,晉代葛洪《抱樸子》一書指出:“清晨叩齒三百過者,永不動搖”。《諸病源侯論》說;“雞鳴時,常叩齒,三十六下,長行之,齒不蠹蟲,令人齒牢”。自古以來,很多長壽者,都重視和受益于叩齒保健,尤其清晨叩齒意義更大。

02 閉口調息法

作用:調整人體氣機,暢通氣血。

方法:經常閉口調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勻、和緩。

呼吸做到平穩,是掌握閉口調息法的要領。這樣可以使得氧氣分布全身,久而久之讓氣血暢通,利于五髒六腑的協調工作。該方法建議早上做,因為此時陽氣處于上升階段,可事半功倍。

03 咽津法

作用:有助于消化。

方法:每日清晨,用舌頭抵住上颚,或用舌尖舔動上颚,等唾液滿口時,分數次咽下。

唾液俗稱口水,為津液所化。中醫認為,它是一種與生命密切相關的天然補品,是以古人給予“玉泉”、“瓊漿”、“金津玉液”、“甘露”、“華池之水”等美稱。漱津咽唾,是古代非常倡導的一種強身方法。

唾液的保健作用

《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脾為涎,腎為唾”,唾液由脾腎所主。脾腎乃先天、後天之本,與健康長壽密切相關。是以,唾液在攝生保健中具有特殊價值。

李時珍說:“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氣,兩竅通腎氣。心氣流于舌下為靈液。道家語之金漿玉醴,溢為醴泉,聚為華池,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是以灌溉髒腑,潤澤肢體。故修養家咽津納氣,謂之清水灌靈根”。《紅爐點雪》中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可見,唾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幫助消化 食物進入口腔後,首先與唾液混合,形成食糜。唾液中的澱粉酶使食物中的澱粉分解為麥芽糖,進而分解為葡萄糖使食物得到初步消化。

2、保護消化道 唾液清潔口腔、保護牙齒,還有中和胃酸、修補胃粘膜等作用。

3、延緩衰老 《養性延命錄》指出:“食玉泉者,令人延年,除百病”.《延壽書》中亦說:“蓋口中津液是金漿玉醴,能終日不唾,需含而咽之,令人精氣常留,面目有光”。這些功效已被曆代養生家和氣功家的長期實踐所證明。此外,唾液還有防病治病、促使傷口愈合等作用。

現代研究表明,唾液中包含了血漿中的各類成分,含有10多種酶、近10種維生素、多種礦物質、有機酸和激素等,如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唾液腺激素等,其中唾液腺激素能促進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加速細胞内脫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和蛋白質的完成,延緩人體功能衰老。經常保持唾液分泌旺盛,直接參與機體的新陳代謝過程,進而改善毛發、肌肉、筋骨、血液、髒腑的功能,增強免疫功能,預防疾病。

04 搓面法

作用:可使面部紅潤,消除疲勞。

方法:每天清晨,搓熱雙手,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到額部兩手向兩側分開,經頰而下,可反複10餘次,至面部微微發熱為度。

面部經絡豐富,堅持做搓面法,還有利于延緩皮膚衰老。另外,用搓熱的手心蒙雙眼,這種類似熨燙的方法對于明目有一定好處。

05

梳發

作用:疏通氣血,清醒頭腦。

方法:用雙手十指插入發間,用手指梳頭,從前到後按搓頭部,每次梳頭50~100次。

梳頭,是中國古代養生家重視的養生方式之一,宋朝的《清異錄》中就有記載:“梳頭洗腳長生事,臨卧之時小太平”。

大文豪蘇東坡對這個方法也深有體會:“梳頭百餘下,散發卧,熟寝至天明。”要知道,頭部被中醫譽為“精明之府、諸陽之會”,集中了很多重要穴位,人體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都彙聚于頭部,可以說頭部掌管着身體各個部位的健康。

國醫大師周岱翰指出,無論男女,即使是頭發稀落的老翁,早起梳頭,都能有效刺激頭部諸多經穴,有助于陽氣舒暢和升發。現代醫學也證明,這種做法可改善大腦的血液循環,令人更神清氣爽。

中醫認為,早上梳頭能升陽補氣,臨睡梳頭能安神助睡,是以早晚梳頭對人體是非常有幫助的,有時間的老人午休前也可做多一次。

06 運目法

作用:清肝明目。

方法:将眼球自左至右轉動10餘次,再自右至左轉動10餘次,然後閉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

運目,即指眼珠運轉,以鍛煉其功能,可采取多種方法進行。

1、運睛 此法有增強眼珠光澤和靈敏性的作用,能祛除内障外翳,糾正近視和遠視。

具體做法是:早晨醒後,先閉目,眼球從右向左,從左向右,各旋轉10次;然後睜目坐定,用眼睛依次看左右,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反複四五次;晚上睡覺前,先睜目運睛,後閉目運睛各10次左右。

2、遠眺 用眼睛眺望遠處景物,以調節眼球功能,避免眼球變形而導緻視力減退。例如,在清晨,休息或夜間,有選擇地望遠山、樹木、草原、藍天、白雲、明月、星空等。但又不宜長時間專注一處,否則反而有害,是以《千金要方·七竅病》把“極目遠視”同“夜讀細書,月下看書”以及“久處煙火,泣淚過多”等,并列為“傷明之本”。

除上述運目方法外,還可進行眨眼、虎視、瞪目、顧盼等,這些鍛煉方法可使眼周圍的肌肉得到更多的血液和淋巴液的營養,保護眼睛,增強視力。

曆代養生家都主張“目不久視”、“目不妄視”,因為久視、妄視耗血傷神。故《素問》言:“久視傷血”,《養生四要》指出:“目者,神之舍也,目宜常瞑,瞑則不昏”。目之神應内守,才有益于形神協調。《老子》雲:“五色亂目,使目不明”。是以,《類經》強調:“心欲求靜,必先制眼,抑之于眼,使歸于心,則心靜而神亦靜矣”,說明養目和養神是密切相關的。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學習中,看書、寫作、看電視等時間不宜過久,當視力出現疲勞時,可排除雜念,全身自然放松,閉目靜坐3~5分鐘;或每天定時做幾次閉目靜養。此法有消除視力疲勞、調節情志的作用,也是醫治目疾有效的輔助方法。

07 凝耳法

作用:使頭腦清淨,驅除雜念。

方法:兩手掩耳,低頭、仰頭5~7次。

08 提氣法

作用:利于氣的運作。

方法:在吸氣時,稍用力提肛門連同會陰上升,稍後,再緩緩呼氣放下,每日可做5~7次。

09 摩腹法

作用:助消化,消除腹脹。

方法:每次飯後,用掌心在以肚臍為中心的腹部順時針方向按摩30次左右。

摩腹養生亦為曆代養生家所推崇。南北朝齊梁時期,達摩撰寫的《易筋經》中記有摩腹三法,當時在民間廣為流傳。隋代設有按摩博士,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記了摩腹方法:“兩手相摩令熱,然後摩腹,以令氣下”,“若摩臍上下并氣海,不限次數,以多為佳。”

唐代時,按摩術發展為獨立一科,《唐六典》記載,按摩可除“風、寒、暑、濕、饑、飽、勞、逸之疾。”并指出:“凡人肢節髒腑積而疾生,宜導而宣之,使内疾不留,外邪不入。”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的養生之道是“食後行百步,常以手摩腹。”他在《千金要方》中說:“摩腹數百遍,則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飲食,無百病。”明代高濂著的《遵生箋》中說:“食後徐徐行百步,兩手摩脅及腹肚。”

清代方開所傳《延年九轉法》,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詳細介紹了摩腹的方法。深谙養生之道的南宋詩人陸遊,常年堅持按摩腹部,以親身經驗寫下動人的詩句:“解衣摩腹西窗下,莫怪人嘲作飯囊”;“解衣許我閑摩腹,又作幽窗夢一回”,“摩挲便腹一欣然”;“搖齒徐自定,發脫卻重生,意适簪花舞,身輕舍杖行。”摩腹養生使他受益匪淺,享以85歲高壽。

摩腹何以能卻病延年?

祖國醫學認為,人的壽夭與五髒六腑盛衰有着密切關系。《内經·靈樞·天年》篇說:“五髒堅固,血脈調和,肌肉解利,皮膚緻密;營衛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長,故能長久。”中醫極重視五髒,尤其是将脾胃譽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有“食谷者昌”,“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之名言。脾胃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肚臍下方至恥骨聯合上方的區間為丹田,是調控經絡氣血運作的中心部位,其中的“關元”、“氣海”兩穴位為保健要穴,摩腹則能通和上下,去舊生新,調理髒腑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外除諸邪内安五髒,促進陰平陽秘,使之恢複陰陽氣血的動态平衡,進而起到卻病強身延年之功效。

摩腹法在力度上一定要輕柔,力道太大揉痛肚子,可能事與願違。

10 足心按摩法

作用:強腰固腎。

方法:每日臨睡前,以拇指按摩足心,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

足心按摩法最好在每日臨睡前用溫水泡腳後進行。也可用手互相擦熱後,用左手心按摩右腳心,右手心按摩左腳心,以搓熱雙腳但不傷及皮膚為宜。此法有強腎滋陰降火的功效。也可在泡腳後按摩足三裡穴和湧泉穴,可達到健脾養胃固腎的功效。■

【來源:本文内容綜合自中國中醫、《中醫養生學》、39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