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前卒”的悲哀:曾充當西方棋子,結果20年後就被鄰國瓜分

作者:觀看新聞

常言道,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從世界曆史的角度看,這句話在列強博弈的20世紀,展現得尤為明顯。1918年一戰結束後,戰勝的英法協約國集團,一是為制衡德國重新崛起,二是為防範蘇維埃革命的席卷,遂在中東歐地區扶持了不少互相交好的國家政權。其中一國,在奧匈帝國的廢墟上崛起,繼承大批軍火工業,同時也配合英法的戰略計劃,充當西方的“前鋒”。

“馬前卒”的悲哀:曾充當西方棋子,結果20年後就被鄰國瓜分

這個國家便是捷克斯洛伐克。捷克和斯洛伐克都是西斯拉夫的分支,但在長久的曆史中卻分屬于不同政權,直到近代奧匈聯合後才同屬一國。奧匈帝國時期,斯洛伐克仍是農業區,但捷克(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卻建立起發達的軍事工業。1918年奧匈帝國崩潰後,捷克順勢繼承了這豐厚的“遺産”,成為名列世界前茅的軍火生産大國。20~30年代,捷克生産的兵器遠銷世界各國,名聲遠揚。

并且, 彼時的捷克資産階級國家,選擇和英法協約國維持良好關系。早在俄國内戰時期,當地的捷克軍團(多是原奧匈軍中的捷克族戰俘),便在協約國的策應下舉行叛亂,成為西方用以制衡蘇俄的一枚棋子。1919年,匈牙利發生蘇維埃革命,捷克又響應英法的戰略,派兵進行武裝幹涉。這些行為,都給蘇維埃運動造成阻撓,其中對匈牙利革命的武裝幹涉,最終取得了不甚光彩的勝利。

“馬前卒”的悲哀:曾充當西方棋子,結果20年後就被鄰國瓜分

靠着走親英法路線的好處,在1920年宰割匈牙利的《特裡亞農》條約中,捷克完全兼并斯洛伐克地區,順道割走了外喀爾巴阡烏克蘭,版圖面積大增。受益之後,捷克更加傾向靠攏英法,并聽取英法的建議,同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簽訂軍事條約,結成“小協約國聯盟”。這個聯盟,旨在防範德國、匈牙利的“重新崛起”,成為英法陣營釘入中歐的一枚楔子。由此一來,捷克成為德、匈兩國的眼中釘。

與此同時,捷克奉行民族主義政策,不僅試圖同化同文同種的斯洛伐克人,而且對日耳曼人、馬紮爾人百般打壓。捷克政權尤其打擊蘇台德地區的日耳曼人,害怕他們利用背靠母國的優勢,割據一方。一位旁觀者就曾在其小說中提到:“捷克軍警對日耳曼族大學生的欺辱太可怕了,他們脫掉了日耳曼族大學生的白襪子,撕破了日耳曼族大學生的褐襯衫”。由此一來,捷克的國内沖突也逐漸尖銳起來。

“馬前卒”的悲哀:曾充當西方棋子,結果20年後就被鄰國瓜分

于是到1933年以後,随着德國納粹勢力的崛起,捷克斯洛伐克的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慕尼黑會議時期,希特勒已經将擴張的矛頭明确指向了捷克。與此同時,想要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的不止德國:匈牙利試圖“收複馬紮爾族聚居的失地”;波蘭也企圖“拿走自己應得的部分”。此時,捷克雖然擁有大量軍隊和發達的軍工,但仍難以一次應付三個鄰國的觊觎,加之其統治階層軟弱,遂寄希望于英法的介入和調停。

可是,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友誼。當時的英法奉行“綏靖主義”政策,不願意在蘇台德問題上得罪德國,甚至默許德國對捷克的宰割。在此情況下,德國沒了後顧之憂,派軍浩浩蕩蕩地占領了蘇台德。此時,波蘭和匈牙利聞風而動,分别占領切欣、南部地區和外喀爾巴阡。同時,各地的分離勢力也趁機擡頭。1939年,德國又以行軍的方式占領捷克全境,扶植起傀儡政權。捷克斯洛伐克的資産階級政權,就此瓦解。

“馬前卒”的悲哀:曾充當西方棋子,結果20年後就被鄰國瓜分

曾經為英法賣命的捷克,就這樣因利益問題被抛棄出賣,淪為亡國傀儡。在整個二戰時期,捷克都是納粹德國的軍火産地和戰争工廠,被迫幫助德國生産包括坦克在内的軍備,備受剝削壓制。而捷克儲備的黃金等資源,也全部被德國奪走。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捷克才得以複國。

參考資料:《一戰全史》、《捷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