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作者:橘右京下的希望

開辟新航路: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倫布率領船隊橫渡大西洋,終于到達美洲。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到達了印度;1519——1522年,麥哲倫率領船隊,完成了環球航行。

開辟新航路的意義:

①結束了世界各地互相孤立的狀态,世界開始連成一體,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②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的拓展:

荷蘭:17世紀,被稱為“海上馬車夫”。在非洲、亞洲、美洲搶占了廣大的殖民地,如:好望角、台灣、新尼德蘭等。

英國: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走上殖民擴張之路;17世紀頒布《航海條例》,引發三次英荷戰争,荷蘭失去海上霸權和北美殖民地;18世紀通過“七年戰争”最終打敗法國,奪得法屬北美殖民地,取得在印度的優勢,最終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權,号稱“日不落帝國”。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建立的主要途徑:殖民擴張與殖民掠奪。

兩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于18世紀60年代,英國的棉紡織業,被稱為“蒸汽時代”。

重要發明:哈格裡夫斯――珍妮機, 瓦特――改良蒸氣機,富爾頓――汽船, 史蒂芬孫――蒸汽機車。

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的影響:資産階級依靠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在世界範圍内拓展市場,搶占原料,以及交通運輸條件的改變,到19世紀中後期,一個統一的世界市場形成了。

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年以後,科學研究的成果被應用于工業生産,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重要成就:

①電的廣泛使用,電報、電話、電燈、電車、電影等的發明;

②内燃機的使用,帶動新的交通工具汽車、飛機的發明;

③化工技術的發展,石油成為另一重要能源;

④科技推動鋼鐵等工業的進步;

⑤壟斷組織開始出現。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的影響:生産力的發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的出現,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國際分工日益明顯,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1.時間:1929~1933年

2.特點:來勢特别猛、時間特别長、範圍特别廣、破壞性特别強。

3.羅斯福新政背景:美國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胡佛反危機措施的失敗。

4.新政主要内容:

①整頓銀行與金融業,克服金融危機;

②調整農業政策,恢複農業生産;

③複興工業,保護勞工權利;

④實施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5.新政特點: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經濟進行全面的幹預。

6.羅斯福新政的作用:

①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大危機;②開創了國家幹預經濟的新模式,形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以後資本主義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戰後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美國:

黃金時期:二戰後20年

滞脹時期:20世紀70年代

經濟複蘇:20世紀80年代

經濟繁榮:20世紀90年代克林頓當政時期

2.聯邦德國:

進入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時期:20世紀50年代

成為歐洲頭号資本主義國家:20世紀60年代初

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出現的最重要的變化是——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幹預,資本主義進入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這一政策,是對傳統的自由放任的經濟理論的變革。

戰時共産主義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實行餘糧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業國有化;

③取消自由貿易,實行實物配給制;

④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

新經濟政策的背景:對繼續實行戰時共産主義政策不滿。

1.時間:1921年。

2.内容:

①以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

②允許私人投資中小企業,實行國家資本主義;

③恢複自由貿易,廢除實物配給制;

④實行按勞配置設定制。

3.作用:促進經濟恢複,鞏固工農聯盟政權;是一條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确道路。

“斯大林模式”表現:政治上,高度集權,幹部終身制,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盛行;經濟上,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優先發展重工業,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

赫魯曉夫改革:經濟上,以農業為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對工業管理體制也進行了改革;政治上,平反冤假錯案,破除對斯大林的個人迷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戈爾巴喬夫改革:經濟上,承認市場對經濟的調節作用;政治上,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實際上背離了社會主義的方向,是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