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韓的“丙子胡亂”,原來北韓一直都瞧不起滿清丙子胡亂,又稱“丙子戰争”,指1636年(清崇德元年、北韓仁祖十四年)清太宗

作者:大明袁崇煥

北韓的“丙子胡亂”,原來北韓一直都瞧不起滿清

丙子胡亂,又稱“丙子戰争”,指1636年(清崇德元年、北韓仁祖十四年)清太宗稱帝後不久率領十萬清朝軍隊攻打北韓的事件。這是滿洲(後金及清)政權第二次攻打北韓。

丁卯戰争之後,北韓雖與後金政權結盟,但仍舊保持着與明朝的關系,2月,清太宗遣使通報北韓,自己将由大汗改稱皇帝,希望北韓參與勸進并向其跪拜朝賀,頓時北韓舉國嘩然,皆不承認清朝竊帝号而不受。1636年,清太宗以北韓背棄1627年平壤盟約為由,率領十萬軍隊入侵北韓。清軍渡江後,發揮其善于野戰的特點,繞過堅固的城池不攻,長驅直入,十二天之後便抵達北韓京城漢陽城下,北韓仁祖出走南漢山城避難。翌年(1637年)正月三十日,在南漢山城被清兵圍困數月之後,仁祖出城,前往漢江東岸的三田渡清營向清太宗投降,史稱“丁醜下城”。經過此戰,北韓成為清朝的藩屬國,并徹底斷絕了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系。

北韓王朝原為明朝藩屬,1619年薩爾浒之戰中曾派遣軍隊支援明朝抗擊滿清。後在1627年的丁卯胡亂和1636年的丙子胡亂中受到滿清的侵略,最終在1637年被迫簽訂城下之盟,與明朝斷絕了關系并承認為滿清的藩屬。

北韓朝廷将此城下之盟視為國恥,包括王室在内的北韓貴族大多反清。北韓孝宗即位後,立即籌劃北伐,任命李浣為大将,訓練軍隊,改築城池。此外從漂泊到濟州島的外國船隻那裡購買新式武器,登用宋時烈、宋浚吉等人擴充軍備。準備響應三藩之亂、明鄭等反清複明勢力。

然而此計劃因北韓财政的困難而被一再推遲。最終中國國内反清複明運動失敗,孝宗的計劃也被清朝朝廷得知,先後六次遣使調查和警告。1659年,孝宗抱憾而終,此計劃最終流産。

雖然北韓屈服于清朝的統治,但北韓人對清朝非常反感,稱呼清朝為“胡虜”。這種敵對的稱呼和态度,在《北韓王朝實錄》中比比皆是。北韓方面僅僅在外交上使用清朝年号,在國内則不使用,稱為“某某王某某年”,例如“仁祖大王十二年”等等。不少士人反滿崇明,甚至使用“崇祯”、“後崇祯”等年号,緻使“崇祯”這個年号被北韓兩班士大夫沿用數百年。北韓孝宗可能因為在滿洲擔任過人質,馀怒未消,其在位期間,北韓甚至密謀起兵,聯合日本江戶幕府、南明勢力反對滿清,後來又計劃響應三藩之亂和東甯王國。但北伐計劃最終因财政困難而計劃擱淺。

北韓的“丙子胡亂”,原來北韓一直都瞧不起滿清丙子胡亂,又稱“丙子戰争”,指1636年(清崇德元年、北韓仁祖十四年)清太宗
北韓的“丙子胡亂”,原來北韓一直都瞧不起滿清丙子胡亂,又稱“丙子戰争”,指1636年(清崇德元年、北韓仁祖十四年)清太宗
北韓的“丙子胡亂”,原來北韓一直都瞧不起滿清丙子胡亂,又稱“丙子戰争”,指1636年(清崇德元年、北韓仁祖十四年)清太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