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烏茲别克斯坦騷亂背後,這個地區被稱為“地球上的月背”| 京釀館

作者:新京報評論

烏茲别克斯坦騷亂背後,這個地區被稱為“地球上的月背”| 京釀館

烏茲别克斯坦發生騷亂的卡拉卡爾帕克共和國,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烏茲别克斯坦騷亂背後,這個地區被稱為“地球上的月背”| 京釀館

烏茲别克斯坦總統米爾濟約耶夫。圖/新華社

文 | 陶短房

當地時間7月4日,烏茲别克斯坦下議院立法委員會根據總統米爾濟約耶夫的提議,宣布将删除全部旨在改變其境内卡拉卡爾帕克地位的憲法修正案草案,目的在于為3天前剛剛發生的卡拉卡爾帕克騷亂善後。

是什麼導緻了騷亂?

2022年5月,烏茲别克斯坦總統米爾濟約耶夫公布了其建設“新烏茲别克斯坦”的藍圖,并表示将通過修改憲法實作這一藍圖;6月25日,烏茲别克斯坦官方公布了近180項和“新烏茲别克藍圖”有關的憲法修正案。

但其中包含了一條看似平平無奇的“烏茲别克斯坦統一、領土完整不可動搖”的修正案,而卡拉卡爾帕克共和國偏偏是現行憲法中明确規定享有“主權”和“通過公決獨立權”的自治地方。是以,向來被忽視的卡拉卡爾帕克共和國居然爆發了騷亂,這着實令米爾濟約耶夫措手不及。

根據烏茲别克斯坦憲法第17章第74款,卡拉卡爾帕克“有權根據該共和國全民公投的結果退出烏茲别克斯坦共和國獨立”。不僅如此,原憲法還明确規定,卡拉卡爾帕克可以自行制定和烏茲别克斯坦不相同的地方法律法規,但烏茲别克斯坦議會有權否決自己認為“不合适”的卡拉卡爾帕克地方法規——相應地,卡拉卡爾帕克共和國議會也有權阻止自認為“不合适”的烏茲别克斯坦全國性法規在該共和國境内生效。

然而,在新公布的近180條修正案中,有不止一條直接或間接地危及這些原版憲法中明确賦予卡拉卡爾帕克的上述特權。

此舉幾乎立即點燃了當地人怒火,連日來各種示威、抗議和騷亂不斷進行。7月1日15時許,騷亂在首府努庫斯更新為大規模街頭暴力和警民沖突。據烏茲别克斯坦官方稱,騷亂共導緻10人死亡、243人受傷、516人被捕。

7月2日,匆匆趕到努庫斯的米爾濟約耶夫宣布在卡拉卡爾帕克實行為期1個月的緊急狀态,7月3日至8月2日期間實施21時至翌日7時的宵禁,同時限制車輛跨省通行,規定警方有權随時檢查行人證件。

7月4日,烏茲别克斯坦衆議院通過了米爾濟約耶夫“現有一切有關卡拉卡爾帕克自治地位的規則不變”的提議,并決定将針對“一攬子”修正案的“大衆讨論”最後時效從7月5日延長至7月15日。

卡拉卡爾帕克怨氣由來已久

卡拉卡爾帕克是突厥語“黑鬥篷之地”的意思,全稱為“卡拉卡爾帕克斯坦共和國”,位于原世界第四大鹹水湖——鹹海東南與西南。

烏茲别克斯坦騷亂背後,這個地區被稱為“地球上的月背”| 京釀館

資料圖:烏茲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幹市”。圖/烏茲别克斯坦駐中國大使館官網

曆史上卡拉卡爾帕克的主體民族是卡拉卡爾帕克族,這個民族被認為是西突厥人後裔,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更接近哈薩克族。1936年時該自治區境内主體民族是卡拉卡爾帕克族,其次為哈薩克族,而烏茲别克族人數還不到兩成。正因如此,當1922年,聯共(布)宣布成立蘇聯時,當地人普遍希望成為單獨的加盟共和國,或哈薩克加盟共和國的一部分。

當時的聯共(布)中央出于“分而治之”的考慮,将中亞各民族聚居地“打散重組”,卡拉卡爾帕克自治區被劃入了“異文異種”的烏茲别克加盟共和國。1991年蘇聯解體,烏茲别克斯坦宣布獨立,卡拉卡爾帕克也謀求單獨建國或并入哈薩克斯坦。

但時任烏茲别克斯坦總統卡裡莫夫唯恐這個占國土面積40%的地區喪失,就不惜以允許其單獨成立共和國,并在憲法中賦予包括“主權”和“公投獨立權”在内的一系列特權,将卡拉卡爾帕克共和國留在了烏茲别克斯坦版圖内。

至此次努庫斯事件爆發前,這個地區的治安一向穩定,然而這并不意味着當地人沒有怨氣。

最初這股怨氣是對準沙俄和蘇聯的。尤其上世紀50年代蘇聯上司人赫魯曉夫罔顧當地條件和實際情況,強行修建大量無保護措施的水渠,以發展棉花種植業,結果導緻曆史上同為“中亞魚米之鄉”的河中地區和卡拉卡爾帕克出現了嚴重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地處兩河下遊和鹹海周邊的卡拉卡爾帕克成為這場“20世紀最大生态災難”的重災區,由中亞著名的水稻種植區淪為靠涸澤而漁勉強糊口的不毛之地。

蘇聯解體後,卡裡莫夫對此前蘇聯的政策給予尖銳批判,并賦予卡拉卡爾帕克高度自治權,一度讓當地人看到希望。

但随後在其執政的25年間,他仍對導緻卡拉卡爾帕克生态災難的“赫魯曉夫水渠”聽之任之,甚至為賺取外彙繼續推動棉花種植業,最終導緻南鹹海幾乎完全幹涸,卡拉卡爾帕克徹底荒漠化:烏茲别克斯坦是中亞人口最稠密的國家,有多達3530萬人,而面積達烏茲别克斯坦2/5的卡拉卡爾帕克竟隻有不到200萬人口。

由于經濟徹底崩潰,這裡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肺結核、各種癌症、各種肝髒及腎髒疾病、各種出生及遺傳類疾病高發地。2020年,當地嬰兒死亡率高達千分之七十五,相當于許多公認這一資料最糟糕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水準,是美國的10倍以上。

如此悲慘的境地讓卡拉卡爾帕克鮮為人知,有人稱之為“地球上的月背”,認為“烏茲别克斯坦以外的人對它的了解甚至比對月球的了解都少”。

2016年卡裡莫夫去世後,繼任的米爾濟約耶夫本來放松了對卡拉卡爾帕克的管制,而且鹹海湖床上發現了天然氣,當地人開始憧憬“明天會慢慢好起來”。但恰在此時,“新烏茲别克”一攬子修正案卻又使情況發生了變化。

明天希望在哪裡

這一次,盡管遭遇了阻力,但米爾濟約耶夫還是果斷放棄了針對卡拉卡爾帕克自治權的一切變更嘗試:“新烏茲别克”計劃主攻方向并非這塊“月背”,犯不着為此損耗太多。

自獨立以來,烏茲别克斯坦就非常警惕來自境外勢力的幹涉,對這塊曆史上并不屬于自己的新領土更小心翼翼。此次騷亂發生後,米爾濟約耶夫一方面第一時間鐵腕鎮壓,另一方面不惜收回成命安撫,其不欲“外人”插手的心态相當明顯。

由于卡拉卡爾帕克人和僅占當地人口比重32%的烏茲别克族間曆史、現實沖突并不激烈,是以,隻要首都方面不犯太低級的錯誤,相信此次表面上的騷亂、動蕩會很快平息。

但如前所述,沖突的根源是鹹海生态鍊的人為毀滅,随之而來的當地社會的總崩潰,這一問題恐怕至少在短期内是無解的,沖突即便暫時解決,卡拉卡爾帕克未來如何發展仍需要一攬子方案。

撰稿 /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 / 劉昀昀

校對 / 劉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