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勞倫·格羅夫就“堕胎草藥”言論道歉,“大眼睛”畫家瑪格麗特·基恩逝世|文化周報

作者:酒死了

記者 | 葉青

編輯 | 黃月

每個周六,“文化周報”向你彙總呈現最近一周國外文藝圈、出版界、書店業值得了解的大事小情。本周,我們關注勞倫·格羅夫的“堕胎草藥”言論、“大眼睛”畫家瑪格麗特·基恩逝世、英國多家取消人文學科相關學位、朱利安·巴恩斯談《罪與罰》的影響等話題。

勞倫·格羅夫就“堕胎草藥”言論道歉

當地時間6月24日,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了“羅訴韋德案”的判決,這意味着美國女性的堕胎權從此不再享有憲法層面的保護,堕胎是否合法将由各州決定。這一判決激起了美國女性的憤怒與擔憂,在堕胎即将違法的那些州,她們該如何保有身體的自主權?

美國作家勞倫·格羅夫(Lauren Groff,代表作包括《命運與狂怒》《小鎮女孩的秘密》《世外桃源》)就此事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諷刺道,“準備開始在我的女巫花園裡種堕胎草藥——艾菊、芸香、苦艾、白芷——就像上帝和我們的祖先那樣。我們的母親、祖母、曾祖母,都曾從堕胎中獲益,直到20世紀前,堕胎從不是件壞事……不讓一位女性原著民或者早期女性殖民者用她們的(堕胎)草藥,她們會讓你好看。”格羅夫随後補充道,“向那些隻看字面意思的人解釋一下,通過現代醫學手段堕胎當然是更安全的,不要使用草藥。”

勞倫·格羅夫就“堕胎草藥”言論道歉,“大眼睛”畫家瑪格麗特·基恩逝世|文化周報

盡管如此,格羅夫的言論還是引發了争議,許多人認為她将殖民者與原住民混為一談“極不恰當”,且在當下這個特殊時期“宣傳堕胎草藥”是一種“危險、不負責任的行為”。格羅夫為此在《每日野獸報》發表了道歉聲明,“我永遠,永遠,永遠不會提倡用草藥來堕胎。現在每個人都異常脆弱和悲傷,我的話被誤解了,我很抱歉。更為重要的是,我出自真心地相信生育正義以及每個人的身體自主權,作為本地計劃生育協會(Planned Parenthood)的長期成員,我将繼續竭盡所能地為這些信仰戰鬥。”

“大眼睛”畫家瑪格麗特·基恩逝世,享年94歲

據CNN報道,經基恩之眼(Keane Eyes)畫廊主任羅伯特·布朗(Robert Brown)确認,畫家瑪格麗特·基恩(Margaret Keane)因心髒衰竭于當地時間6月26日在家中逝世,享年94歲。“大眼睛”是基恩畫中人物最顯著也最有名的特征,不過個性鮮明的繪畫風格也為她招來了頗為兩極的評價。不喜歡的人認為這些眼睛太過“老套”與“俗氣”;喜歡的人——比如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則認為“這些作品非常棒”,在接受《生活》雜志采訪時,沃霍爾說道,“如果不好,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喜歡。”

除了“大眼睛”外,基恩最著名的要屬奪回作品歸屬和署名的經曆,由蒂姆·波頓執導的《大眼睛》就改編自這段故事。基恩出生于1927年,兒時因一場乳突手術導緻鼓膜受損,造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傷,是以她在與人交流時常常得借助視力的幫助,這也是她對眼睛的迷戀起源。1960年代,在第二任丈夫沃爾特的推動下,基恩的作品取得了巨大成功,被印成明信片暢銷全美。但在此過程中,沃爾特對外聲稱這些畫作全都出自于他之手,絲毫沒有提及基恩的存在。

勞倫·格羅夫就“堕胎草藥”言論道歉,“大眼睛”畫家瑪格麗特·基恩逝世|文化周報

“(沃爾特)讓我坐在角落,”基恩在2014年回憶道,“他自己則跑去跟人交談,兜售畫作。直到有個人走到我跟前問,‘你也畫畫嗎?’我才突然可怕地意識到,他是把我的作品占為己有了嗎?”在1970年與沃爾特離婚後,基恩開始為拿回本該屬于她的财産和名譽奮鬥。1986年,法官要求兩人當庭作畫,沃爾特稱自己肩膀酸,畫不了,而基恩則在一小時内就完成了一幅“大眼”畫。最終基恩勝訴,法院判決沃爾特需要賠償基恩400萬美元(約2680萬人民币),但他在不久後就申請了破産。直到在2000年去世前,沃爾特依然以“大眼睛”的創作者自居。2014年,随着《大眼睛》上映,基恩的作品再度流行了起來。2018年,洛杉矶藝術展授予基恩終身成就獎。

雪菲爾哈倫大學取消英國文學學位,作家菲利普·普爾曼帶頭抗議

英國雪菲爾哈倫大學近日宣布将從明年起取消英國文學學位,相關課程将合并至英語學位,不再單獨開課。校方稱此舉是因為報讀該專業的學生越來越少,并保證不會是以發生裁員。就在一年前,坎布裡亞大學也采取了類似的做法。據英國大學招生申請機構UCAS統計,報考英語研究相關專業的學生在2012年有9480人,而在2021年,這一數字降到了6435。

許多作家對大學取消人文學科學位的趨勢表示擔憂,“黑暗物質三部曲”作者菲利普·普爾曼在接受《衛報》采訪時說,“文學研究不該成為富有和特權階層的奢侈品,而應該是我們每個人都有權接觸的一縷寶貴現實與人生。沒有文學,沒有音樂、藝術、舞蹈、表演,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人,我們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力都将幹涸。”

勞倫·格羅夫就“堕胎草藥”言論道歉,“大眼睛”畫家瑪格麗特·基恩逝世|文化周報

暢銷書《埃塞克斯之蛇》的作者莎拉·佩裡(Sarah Perry)認為,問題不僅僅出現在大學,不重視人文學科教育是整個教育系統的通病。“從國小到高校,整個教育系統都染上了這種病,即教育除了實用的目的外,其餘一切都被抹除了,這麼做是為了培養腦中空無一物的資本主義機器。這很糟糕,也很不人性,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英國高等及繼續教育大臣米歇爾·唐蘭(Michelle Donelan)表示,政府相信包括藝術與人文在内的所有學科都可以引導學生走向積極的未來,但她補充道,“那些無法讓學生找到工作或繼續深造的課程,對花費了大量精力的學生和納稅人來說,都是一種失敗。”

朱利安·巴恩斯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響:《罪與罰》改變了我對生活的看法

英國作家朱利安·巴恩斯曾憑《終結的感覺》獲得布克文學獎,近期他出版了新作《伊麗莎白·芬奇》(Elizabeth Finch),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尼爾癡迷于文學講師伊麗莎白·芬奇的故事。在接受《衛報》采訪時,他談到了閱讀對他人生和寫作生涯的影響。巴恩斯表示,《罪與罰》讓還是青少年的他重新審視生活。“那一天是軍訓日,我穿着軍裝,午餐時我讀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盡管時期、地點、語言和社會環境完全不同,但我知道書中描繪的才是生活的樣子,而不是我身邊發生的這一切。”

勞倫·格羅夫就“堕胎草藥”言論道歉,“大眼睛”畫家瑪格麗特·基恩逝世|文化周報

巴恩斯還分享了他在四十年後終于明白E·M·福斯特為什麼是一位寫作大師的經曆。“當我第一次讀他的書時,我才二十多歲,我覺得值得一讀,但有點悶。四十年後,我在清晨的火車上讀到了他那段對糟糕英式早餐的描述,我意識到他也可以非常有趣。然後我重讀了他的作品,才發現他真是一位大師,既嚴肅,又自由而有趣。”

最後在被問到會在什麼書中尋求慰藉時,巴恩斯給出了一個有些出人意料的回答:“很難說是慰藉,因為他對人生和人類動機的看法都非常悲觀,但我手頭總是會有一本喬治·西默農的作品。以前常看他的麥格雷偵探系列,最近更喜歡他的‘硬小說(romans durs,指喬治·西默農創作的117部小說作品)’,那麼多本,根本看不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