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捕蟲堇的溫室繁殖 | 技術

作者:中國花卉園藝雜志

作者 | 李春華 李柯澄

捕蟲堇是狸藻科捕蟲堇屬植物,為觀花類的食蟲植物,肉質葉的葉面能黏食昆蟲,紫色花朵極像三色堇,在世界各國園藝中被廣泛栽培。捕蟲堇可作為家庭或辦公場所的小盆栽之一,也是近年來大陸剛流行的奇異花卉之一。捕蟲堇為多年生草本,或極少數為1年生。葉呈蓮座狀排列,多半低矮,葉長橢圓形或長圓形,邊緣或多少内卷,綠色,黃綠色或淺紅色,多汁,葉面密被能分泌黏捕昆蟲的黏液的腺毛,開花前長出的葉片和開花後長出的葉片外形和大小有明顯差別。花單生,一般在春、夏季開花,花莖直立,高5~15cm,花色多呈紫色調,少數為紅、黃、白、綠等。花冠上唇3裂,下唇2裂呈二唇形,通常有距。花後能結出蒴果,種子細小,約0.6~0.8mm。

捕蟲堇的溫室繁殖 | 技術

▲大花捕蟲堇

捕蟲堇的溫室繁殖 | 技術

▲墨蘭捕蟲堇

捕蟲堇的溫室繁殖 | 技術

▲賽佛士捕蟲堇、大距捕蟲堇、變種白花愛蘭捕蟲堇

捕蟲堇的溫室繁殖 | 技術

▲勞氏捕蟲堇

捕蟲堇全屬有130種,分布于北半球溫帶及中南美洲高山地區,以墨西哥為主的中美洲一帶種類最為豐富。其中高山捕蟲堇分布最廣,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俄羅斯、加拿大、美國甚至寒冷的冰島都有分布。大陸山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也有分布。依其分布區的不同,可劃分為溫帶種群、熱帶和亞熱帶種群3大類。亞熱帶低地種群絕大部分生長在熱帶地區和亞熱帶地區,它們一年四季變化不大,都具有捕蟲葉,一般至少在春秋兩季會開花,如寬葉捕蟲堇、報春花捕蟲堇、藍花捕蟲堇、毛花捕蟲堇、紫花捕蟲堇、奧沙卡捕蟲堇、矮生捕蟲堇、異葉捕蟲堇、高大捕蟲堇、黃花捕蟲堇、葡萄捕蟲堇、迷你捕蟲堇等。少數生長在溫帶地區,比如冰晶捕蟲堇。亞熱帶高地種群絕大多數都生長在熱帶或者亞熱帶地區,它們在春季開始生長捕蟲葉,在涼爽的深秋捕蟲葉開始枯萎,并生長肉質、緊湊型的不具有捕蟲功能的葉片度過冬天,直到春季回暖時繼續生長捕蟲葉。一般至少在春秋兩季會開花,如墨克提馬捕蟲堇、凹瓣捕蟲堇瓣、紫丁香捕蟲堇、沙氏捕蟲堇、可裡馬捕蟲堇、墨蘭捕蟲堇、石灰岩捕蟲堇、純真捕蟲堇、巨大捕蟲堇、康氏捕蟲堇(又稱近藤捕蟲堇)、圓葉捕蟲堇等。溫帶種群都生長在溫帶或者寒帶地區,氣候比較寒冷的地方,它們在春季開始生長捕蟲葉,在深秋開始停止生長,通常根部和大的葉子會枯萎,在其蓮座狀的中心長成水滴狀的休眠芽,通過休眠芽度過寒冷的冬天,當春季回暖時發芽生長。其中大部分品種能在休眠芽的基部長出一些小的冬芽,比如高山捕蟲堇、大花捕蟲堇、細棱捕蟲堇、長葉捕蟲堇、多枝捕蟲堇、北捕蟲堇、普通捕蟲堇,這些冬芽在春季會長成新的植株。它們都生長在溫帶或者寒帶地區。除此原種外,近幾年還培育出人工雜交種,如‘恩坎塔達’‘裡約阿拉’‘埃塞裡亞’‘哈蒂爾’‘威悉河’‘特胡坎’‘玫瑰’‘勞特納’‘阿佛洛狄特’‘黴運當頭’‘埃代爾’‘威瑟’。

目前捕蟲堇品種市場主要還是以進口為主,國内能生産捕蟲堇品種的企業極少,還不能滿足國内市場的需求。盡管捕蟲堇不同的種類有各自的生長習性,但其繁殖方法基本一緻,可進行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大量繁殖可進行組培快繁。

捕蟲堇的溫室繁殖 | 技術

▲高山捕蟲堇

捕蟲堇的溫室繁殖 | 技術

▲黃花捕蟲堇(左)、異葉捕蟲堇(右)

捕蟲堇的溫室繁殖 | 技術

▲墨克提馬捕蟲堇

捕蟲堇的溫室繁殖 | 技術

▲寬葉捕蟲堇

葉插繁殖

不管是溫帶種群或是熱帶、亞熱帶種群,均可采用此法繁殖。葉插宜在春季、夏季,或秋季尚未進入休眠期時進行。選取健壯的葉片,最好是用手将葉片由基部折斷,然後斜插于水苔中1/3處,或插入赤玉土、蘭石、珍珠岩和蛇木屑混配制成的扡插基質,在半日照或半陰涼處,注意保濕,約1個月後葉基部會長出帶根的小芽,待小芽長出3~4片葉時可移盆育苗。

珠芽繁殖

即冬芽繁殖,以溫帶種群為主的一些品種,在冬季低溫的刺激下,蓮座葉的葉基部位會長出一些珠芽,俗稱冬芽。到春季來臨時方可将其珠芽從母株上剝離分植。剝下的小珠芽可直接用手輕輕壓入潔淨濕潤的培養土中,但要注意其頂部應該向上,不要倒放。

分株繁殖

捕蟲堇一些種類會在根莖部、葉緣端、匍匐莖長出新芽,當這些小植株長出根的時候,便可從母株上分離,單獨栽培。分株最好是在生長旺盛期之前的春季進行。

無菌播種

捕蟲堇是嚴格的異花授粉植物,花必須由昆蟲或人工異花傳授,才能結出果實和産生有生命力的種子。人工授粉應在花開兩天後進行,首先将花粉抖落于白紙上,然後用毛筆蘸上,掃入另一朵花的柱頭上完成。如果授粉成功,一般在1~2個月蒴果成熟開裂,散出細小的種子。播種時可直接撒于濕潤的培養土上,保持高濕度和明亮的光線,約2~4周便可發芽,待小苗長出3~5片葉時即可移植。此外,一些溫帶種群的種子在發芽前需要貯藏一段時間,否則不會發芽。是以這些種子采收後要風幹,然後置于密閉的塑膠袋内并存放在冰箱裡備用。

采集種子後将種子表面用20%商業漂白劑(5%次氯酸鈉)和幾滴吐溫20消毒20分鐘,并在無菌水中沖洗3次。然後将部分種子無菌接種于含有10ml植物生長調節劑(PGR)的試管中,無菌培養基為1/4MS、2%(w/v)蔗糖和1%(w/v)瓊脂。在120℃的高壓滅菌20分鐘前,将基質pH調到5.75。有些品種種子需要在4℃~5℃的冰箱中儲存1~2周後才能打破休眠和發芽。所有培養物在25℃±2℃、光照通常強度為53.1μmol/s的冷白熒光燈提供16小時的光周期下培養,每周觀察種子發芽情況,為期7周左右。當幼芽長出後,将整個幼芽再培養在全強度的MS培養基上,以獲得足夠的芽作為芽增殖的材料。采用MS、1/2MS和1/4MS三種濃度的常量營養素,細胞分裂素或添加0.5mg/L玉米素(ZEA)或0.1~0.5mg/L的激動素(KIN),培養一般在7~8周後轉接1次繼代培養。使用1/2MS并輔以0.5mg/LBA或KIN可確定其增殖率在30倍以上。在含0.2mg/LIAA的1/4MS培養基中,可獲得最佳生根率和較高的根數。

捕蟲堇的溫室繁殖 | 技術

▲藍花捕蟲堇(左)、‘玫瑰’(右)

捕蟲堇的溫室繁殖 | 技術

▲毛補捕蟲堇

捕蟲堇的溫室繁殖 | 技術

▲‘哈蒂爾’

捕蟲堇的溫室繁殖 | 技術

▲‘阿佛洛狄特’

組織培養

除用種子繁殖外,也可用母株新發出的嫩根莖和葉片的莖尖作為外植體快速離體微繁。将葉片用自來水和商業洗滌劑清洗。在含幾滴吐溫20的3%Clorox溶液中浸泡10分鐘,再用無菌蒸餾水沖洗3次,每次5分鐘。葉片在MS+0.2、2.0、10.0、20.0mg/LBA(N6-苄基腺嘌呤)+0.1、1.0、5.0和10.0mg/LNAA(萘乙酸)的培養基上培養。所有培養基均添加30g/L蔗糖和8g/L瓊脂。所有培養基的pH值均應在高壓滅菌前調至5.7。每個外植體每瓶培養6~10個,在25℃±2℃下培養,用LED燈管提供8~16小時的光周期。培養8周後,将已經誘導出的芽團在無菌的潔淨工作台按2~4芽/團為一個增殖機關,或以團塊直徑0.5~3cm為一個增殖機關,分割時應盡避免傷害生長點。培養基以MS+BA2.0mg/L+NAA0.1mg/L或以BAP0.5mg/L和NAA0.5mg/L的培養基為芽增殖率最高。也可采用NW培養基(由816mg/L的硝酸铵、1385mg/L的四水合硝酸鈣、0.83mg/L的碘化鉀、0.025mg/L的六水合氯化钴、112.5mg/L的氯化鈣、755mg/L的七水合硫酸鎂、16.9mg/L的一水合硫酸錳、8.6mg/L的七水合硫酸鋅、0.025mg/L的五水合硫酸銅、1369mg/L的硫酸鉀、170mg/L的磷酸二氫鉀、0.25mg/L的二水合钼酸鈉、6.2mg/L的硼酸、27.8mg/L的七水合硫酸亞鐵、37.3mg/L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鈉鹽、1mg/L的VB1、0.5mg/L的煙酸、0.5mg/L的VB6、2mg/L的甘氨酸、100mg/L的肌醇組成),添加6-BA0.5~1.0mg/L+瓊脂7~9g/L+蔗糖15g/L,培養6~8周後,将已長滿瓶内的空間芽團在無菌環境(超淨工作台上)取出切割成單芽,選取高度一般1cm以上的單株。培養基在NW+IAA0.1mg/L,培養6周後能獲得木質化的植株,可繼代轉入生根培養階段,可在附加NAA2.0mg/L的1/2MS培養基上,生根效果表現較好,或者隻用水和瓊脂(即無糖培養),也能培養出完整的生根植株。

生根植株要及時轉移到溫室中進行盆栽硬化,基質采用泥炭苔藓或按照豬籠草的栽培方法進行,培養1~2個月後植株可轉入大型溫室中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