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作者:老理行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文圖||老理行

在中國,常常把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财富,并且追求一種浪漫舒适生活的人,稱之為“小資”。

倘若将此說法延伸到一個城市,我會毫不猶豫地說:盧布爾雅那,一個名副其實的“小資”之城、休閑之都。

這是一個小巧、閑适、優雅、古典和綠色的城市,也是一個能真正讓人凝神發呆、平撫内心的港灣---盡管它有着顯赫的地位:斯洛文尼亞的首都,國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全國第一大城市。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普列舎倫廣場,是以斯洛文尼亞偉大詩人普列舍倫命名的圓形廣場。如今斯洛文尼亞的國歌就是采用他的詩歌作詞。詩人的青銅像豎立在廣場旁邊。沉思的詩人頭上是高舉手持月桂樹枝的女神。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盧布爾雅那城市中心廣場,十分精巧。在這裡,你可以遠眺古城堡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這個坐落于薩瓦河上遊、土地面積902平方公裡、人口33萬的小城,處于群山環抱的盆地之中。因地理位置接近邊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古羅馬、拿破侖、奧匈帝國、意大利、納粹德國都曾經光顧過這裡,并留下衆多遺迹。至今仍屹立于市中心山丘上的古城堡不僅能證明這裡曾經發生的一切,同時,也為這座城市增添了曆史厚重感。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古城堡始建于公元11世紀,最早為木制結構。公元12世紀,為抵禦土耳其人的進攻,對城堡進行了重建。19世紀初至1945年,城堡被用作監獄。目前城堡内主要景觀有:大廈、炮樓、宮殿、蓄水聖喬治教堂、部分監房和中世紀各種刑具展覽等。如果登上城堡,居高臨下,盧布爾雅那市全景可以盡收眼底。聽說夜景尤其美麗。當地政府和有關組織每年都會在城堡内舉辦多種展覽和音樂會、夏日狂歡節以及聖誕新年煙火等。可惜我們無緣走進這座中世紀的古堡,隻能在聽取地導的介紹後,從不同的方位遠觀它的雄姿,并放飛想象的翅膀。這不能不是一個小小的遺憾。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盧布爾雅那的閑适和優雅與水密不可分。那綠水微瀾、波光粼粼的盧布爾雅那河穿城而過,讓這座小城變得妩媚而靈動、風情而迷人。河的兩岸遍布着一排排咖啡館和露天酒吧,是衆多“小資”們休閑浪漫的理想場所,是以,每一處都是高朋滿座,賓客盈門,把“小資之城”的角色扮演的十分到位,讓人明顯地感覺到:小城的人特别的“有閑”,也“有錢”。實際上,整座城市就像是一個露天大酒吧。

有河就有橋,有橋就有故事。

盧布爾雅那河有數座美麗别緻的小橋,為“小資之城”勾畫出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而這其中尤以“三橋”和“龍橋”最為有名。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三橋,又稱三重橋,因在主橋的兩側各有一座副橋而得名。處于首都中心位置的它,連接配接了河兩岸的兩大廣場:普列舍倫廣場和城市中心廣場。這座建于公元13世紀的人行橋,是橫跨盧布爾雅那河上最古老的橋,主橋曾在19世紀修複過。兩側的副橋是1929至1932年間在原有石橋的基礎上添加的,它出自于斯洛文尼亞一位著名的建築大師之手,進而為盧布爾雅那河續寫了一段曆史,也讓袖珍小城多了一個故事。

最叫我稱奇的,是這裡居然有以“龍”命名的橋:龍橋。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龍”是中國的圖騰,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在中國人的眼裡,“龍”是吉祥物。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裡,“龍”則是邪惡、魔鬼的代名詞。那麼,在這個信奉基督的國度裡,怎麼會有以“龍”命名的橋呢?而且,還是盧布爾雅那的标志性建築。

這源于一個神話傳說:

很早以前,有一個叫加森的騎士,從黑海的海王那裡偷了金色的羊毛後,就帶領他手下的人逃走了,他們原打算是去愛情海的,後來又改變方向,決定去往多瑙河。在路過盧布爾雅那時,他們停了下來。而當時在盧布爾雅那河邊上的沼澤地裡,住着一條龍,是一個妖魔,經常出來殘害周圍的生物。加森就帶領他手下的人,把這條惡龍給戰勝了。于是,他們便終止了行程,在這裡定居下來,進而成為盧布爾雅那的第一批居民。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這就是流傳至今的“騎士鬥惡龍”的故事,也是這座城市的标志。是以,盧布爾雅那也稱“龍城”。難怪在城内許多地方,可以看到各種奇形怪狀的龍的造型。原來“龍”也是這裡的吉祥物。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龍橋建于1901年,是當時盧布爾雅那第一個鋼筋混凝土結建構築物,起先它被稱之為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禧橋,而按原先設計裝飾橋頭的應該是飛獅而不是龍,後來意大利設計師将其改為四隻張牙舞爪的青銅翼龍雕像,分别裝飾在橋的兩端,進而賦予了這座橋新的藝術外觀和内涵。

我在想,隻是以将“騎士和惡龍”的故事作為盧布爾雅那的标志,是在提倡和弘揚一種精神,即:不畏強暴,敢于鬥争的精神。其實,這也正是這座小城内在氣質和特點的真實寫照。

常言說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盧布爾雅那今天的小資生活,可不是萬能的上帝賜予的,而是他們通過自己不懈的奮鬥包括流血犧牲争取來的。尤其在二戰期間,這座城市繼續上演着“騎士鬥惡龍”的故事,在納粹德國占領期間,他們與法西斯進行了頑強的鬥争,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英雄主義氣概。這就是前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在1955年授予盧布爾雅那“英雄城市”稱号的原由所在。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由此看來,這座城市不缺少威猛之氣,不僅如此,還有一點尚武情節。看看這個餐廳裡的裝飾,你就會相信這一點。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而今天我們所看到小資生活,應該是他們在收獲昨天奮鬥的成果,同時,也是為明天更好地創造充電加油。這就叫“張弛有度”、”勞逸結合”。

一個城市尚能做到如此潇灑的生活,一個人為何就不能呢?

盧布爾雅那的遊記寫到這裡,似乎應該收尾了,但總覺得還有話要說,對了,差點忘了,這裡的教堂還沒有介紹給大家,這可是在歐洲國家旅遊的“規定動作”呀!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盧布爾雅那教堂也被稱為“聖尼古拉大教堂”,是首都的地标性建築,位于三重橋附近,其綠色的圓頂和兩個鐘樓是它最大的特色,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望見。這是一個哥特式的大教堂。教堂内部的裝飾整體展現了巴洛克風格,壁畫繪制于18世紀早期,可能是最近修補過,色彩豔麗,引人注目。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斯洛文尼亞這個國家名字中間有個愛字,而且首都“盧布爾雅那”名字的意思就是親愛的,整天生活在“愛”的氛圍中,造就出了這個民族心地善良、熱情好客的性格。當我主動提出給這三位斯洛文尼亞人拍照時,他們非常高興,連聲“OK”,進而才有了這張“你真行”的精彩瞬間。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我特别喜歡盧布爾雅那河及河上式樣各異的橋。我腳下站的是一座玻璃橋面的“怪魚橋”,橋的欄杆上挂滿了同心鎖,這是否與國内很多名山上的“愛情鎖”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得而知。不過,無需多想,内涵肯定是“正能量”的,就在這裡來一張吧!

走進巴爾幹(3)—“小資”之城: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

謝謝來訪!

(草于2017年6月,修改于2022年6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