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帕提亞屬國志:信仰猶太教的阿狄亞貝尼王國

作者:冷炮曆史
​帕提亞屬國志:信仰猶太教的阿狄亞貝尼王國
​帕提亞屬國志:信仰猶太教的阿狄亞貝尼王國

阿狄亞貝尼,其範圍大緻處在北緯36°、東經44°之間,即今日的伊拉克、土耳其和伊朗交界地區。由于曾是威名赫赫的亞述帝國心髒,因而境内出現過阿舒爾、尼尼微等核心城市。

不過自公元前 612年起,上述輝煌皆已煙消雲散。在尼尼微城被米底-迦勒底聯軍攻破後,征服者為阻止亞述民族的任何複興可能,直接采取有計劃的大屠殺。至此,這片區域喪失了本來風貌,甚至連其最初的名字也湮滅于曆史中。在米底與波斯帝國統治的200多年中一直默默無聞。

​帕提亞屬國志:信仰猶太教的阿狄亞貝尼王國

亞述王都尼尼微 就位于阿狄亞貝尼境内

公元前4世紀,亞述平原的命運開始因亞曆山大東征而改變。為鞏固統治,塞琉古王朝在此建立了包括尼尼微在内的若幹希臘式自治城市。而且鑒于原波斯行省制度過于龐大臃腫,他們還将行省分割成更小的統治機關。這些縮小總督轄地大多以“ane”或“ene”結尾,其中就包括了被重新命名的阿狄亞貝尼(Adiabene),這就是該地地名的由來。

不過,阿狄亞貝尼的出名還應歸功于帕提亞帝國擴張。大緻在公元前2世紀晚期,後者首先終結了塞琉古王朝在伊朗的統治,接着又進軍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阿狄亞貝尼總督乘機據地自立,進而使這片土地在亞述崩潰後又再次有了本地統治者。當然,他必須向帕提亞宗主表示效忠。由于資料的殘缺,我們不清楚這位總督的真實姓名,但稱其為阿狄亞貝尼王國的建立者倒确實是名副其實的。

​帕提亞屬國志:信仰猶太教的阿狄亞貝尼王國

阿狄亞貝尼是帕提亞帝國的重要西部藩屬

與希臘人不同,帕提亞阿薩西斯王朝允許他們的封臣擁有較大自治權,阿狄亞貝尼轄地的總督是以能以國王自稱。然而,他們依舊不被允許有鑄币權。令人奇怪的是,雖然處于原亞述帝國中心,但阿狄亞貝尼國王沒有選擇馬其頓人重建的尼尼微為首都。他們轉而選擇位于重要戰場附近的阿貝拉,以便同希臘移民紮堆的大都市差別開。

事實上,這個新獨立的阿狄亞貝尼王國,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混合體。在其境内生活有阿拉伯人、庫爾德人、希臘人和雜居其間的各類伊朗系居民。根據羅馬學者普林尼記載,這個國家主要由4個部落組成:奧龍特斯、阿蘭、阿佐涅斯和西裡西斯。顯然,他們落基本上是早期的阿拉伯人。随着時間推移,又有猶太人與帕提亞人加入其中。雖然他們人數不多,卻在政治經濟生活中對這個小國産生了巨大影響。

​帕提亞屬國志:信仰猶太教的阿狄亞貝尼王國

莫諾巴祖斯一世時期的銅币

莫諾巴祖斯一世,是首位有較多資料描述的阿狄亞貝尼國王。他的統治時期大緻在公元1世紀20-30年代,但表現比較乏善可陳。倒是妻子和兒子,因先後選擇信仰猶太教而在曆史上享有重要名譽。在莫諾巴祖斯之父統治時期,帕提亞國王弗拉特四世(公元前 37-2年在位)為確定其最寵愛的幼子繼承王位,将其他所有的兒子都送到羅馬作人質。同樣,莫諾巴祖斯為保護其鐘愛的幼子,也采取了相關措施。隻不過政策與宗主完全相反,選擇把王儲外送到它國當人質。這位王儲後來成功繼位,成為皈依猶太教的伊紮特斯二世。

是以,伊紮特斯二世成為阿狄亞貝尼曆史上最有名的國王。他在公元 20年被派往波斯灣地區的小國查拉塞尼充當人質。由于當地統治者阿比尼格洛斯賞識,就把女兒薩瑪齊奧嫁給這位年輕的王子。也正是在這段時期,伊紮特斯選擇皈依猶太教。而在莫諾巴祖斯的宮廷中,王後海倫娜也幾乎于同時選擇皈依。

​帕提亞屬國志:信仰猶太教的阿狄亞貝尼王國

伊紮特斯二世的母親 海倫娜王後

等到莫諾巴祖斯病死,海倫娜便召集大貴族、地方大員和軍隊指揮官們選舉繼承人。與會者一緻同意選擇伊紮特斯繼承大統,但也建議新君誅殺自己所有的兄弟和男性親屬。這種例子在帕提亞曆史中也出現過。弗拉特四世便是謀殺自己的父親奪位,再處死與之有關的所有兄弟。但海倫娜更願意采取懷柔手段,認為除長子莫諾巴祖斯二世外,其餘人都沒有手執牛耳的能力。這位莫諾巴祖斯二世更是深明大義,心甘情願地向弟弟傳遞手中職權。

由于處在羅馬和帕提亞帝國之間,阿狄亞貝尼自然要小心伺候兩者。伊紮特斯繼位之初,帕提亞國王阿爾塔巴努斯三世在國内權力鬥争中落敗,逃到阿狄亞貝尼尋求庇護。随後受到友好款待,還通過對方幫助才趕走競争對手。出于對伊紮特斯的感激,阿爾塔巴努斯允許後者戴上帕提亞國王才可佩戴的三重王冠。不僅賜其黃金寶座,還把底格裡斯河西岸尼西比斯與周圍大片土地都割讓給阿狄亞貝尼。可惜他自己很快病死,其子瓦爾達尼斯一世試圖說服伊紮特斯和他一起進攻羅馬。由于沒能得逞,導緻國王對該附庸的憤恨。伊紮特斯也懼怕帕提亞人的報複,于是在羅馬人質王子美赫達特斯回國和瓦爾達尼斯争位的鬥争中支援後者,算是給帕提亞人一個台階下。

​帕提亞屬國志:信仰猶太教的阿狄亞貝尼王國

伊紮特斯二世的陵墓

即使如此,伊紮特斯的王位仍然是不穩固。大緻在帕提亞國王沃洛吉西斯一世繼位之初,阿狄亞貝尼國内爆發了嚴重内亂。一個阿拉伯貴族阿庇亞在其屬下慫恿下向國王發難,企圖将伊紮特斯趕下王座取而代之,而且很有可能源于沃洛吉西斯挑唆。雖然阿庇亞的企圖被粉碎,但此事很快波及到國外。不滿伊紮特斯統治的阿拉伯貴族向帕提亞國王呼籲,希望他能派一位帕提亞王子前來取代伊紮特斯。伊紮特斯堅決地回絕了沃洛吉西斯的要求,決心向他的宗主國發起挑戰,盡管他的軍隊實力遠不能與後者相提并論。幸運的是,帕提亞國王此時面臨東方遊牧民族的入侵,隻好推遲了對阿狄亞貝尼的讨伐。

公元54-58年間,伊紮特斯與母親海倫娜先後病死,屍體都被護送至耶路撒冷埋葬。伊紮特斯一生有過24個兒子,但繼承其位的卻是兄長莫諾巴祖斯二世。後者一繼位就向沃洛吉西斯重新稱臣,進而使一場可能發生的讨伐大戰消弭于無形。

​帕提亞屬國志:信仰猶太教的阿狄亞貝尼王國

建造于耶路撒冷城内的 海倫娜宮

這一時期的國際局勢同樣異常複雜,阿狄亞貝尼的北方鄰國亞美尼亞發生王位争奪戰,讓帕提亞與羅馬先後卷入。戰争爆發之初,由羅馬人指定的國王提格蘭六世進攻阿狄亞貝尼,導緻莫諾巴祖斯産生反感情緒。他很快就派了一支部隊幫助帕提亞人,進攻亞美尼亞大城提格蘭諾塞爾塔。此次圍攻的失敗,進一步增強了阿狄亞貝尼國王的反羅馬情緒。若在算上自己的猶太教信仰,也就不難了解他為何在的猶太戰争期間支援耶路撒冷,最後連2個親屬就死在同羅馬軍隊的戰鬥中。

公元1世紀70年代中期,莫諾巴祖斯二世病死,阿狄亞貝尼曆史也逐漸變得晦澀不清。作家提奧多裡特在描述這個王國時,曾說其附屬于帕提亞人,但現在又被稱為奧斯洛尼。這可能暗示在阿狄亞貝尼的統治範圍進一步擴大,将包括尼西比斯和埃德薩在内的整個幼發拉底河西岸都收入囊中。奈何過好景并不長久,僅僅到公元 110年,埃德薩的本地國王就驅逐了空降總督,進而再次将奧斯洛尼與阿狄亞貝尼分隔開。

​帕提亞屬國志:信仰猶太教的阿狄亞貝尼王國

阿狄亞貝尼是少數至此猶太反抗羅馬的國家

當然,對阿狄亞亞尼而言,真正的危險還是來自羅馬帝國。公元 114年,圖拉真揮師東征,一舉占領亞美尼亞和整個兩河流域。阿狄亞貝尼自然也未能幸免,其國王美巴薩佩斯被羅馬人擊敗。圖拉真直接将其納入新組成的亞述行省。但羅馬軍隊很快後撤去鎮壓内部的猶太叛亂。稍後繼位的新皇帝哈德良,又選擇恢複傳統的羅馬與帕提亞的邊界,進而使阿狄亞貝尼逃過滅頂之災。在之後的公元2世紀,阿狄亞貝尼再次變得默默無聞,就連卡西烏斯的東方遠征也沒有波及他們。

這樣平靜一直持續到公元 193年,羅馬國内發生了尼格爾、塞維魯和阿爾拜努斯的王位争奪戰争。阿狄亞貝尼的國王以支援尼格爾為名圍攻了尼西比斯,卻招緻塞維魯的報複性打擊。後者帶着“阿狄亞貝尼征服者”的頭銜離開東方,顯然是讓對方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20年後,羅馬皇帝卡拉卡拉又發動了更為猛烈和殘暴的攻擊,挖掘了位于阿貝拉附近的帕提亞王陵。雖然最後他的進攻以本人遇刺告終,但帕提亞也是以耗盡了自己的最後一點元氣,終緻被薩珊波斯取代。作為帕提亞羽翼之下的阿狄亞貝尼,也深刻受到了政局變亂帶來的影響。

​帕提亞屬國志:信仰猶太教的阿狄亞貝尼王國

阿貝拉城也2次遭羅馬軍隊攻克

公元226年,薩珊王朝在複興波斯民族的旗幟下終結了阿薩西斯家族的統治,不過很多原帕提亞附屬國仍然忠于他們的故主。亞美尼亞國王在高加索部落的支援下聚集起一支大軍,在阿狄亞貝尼和米底對阿爾達希爾的進攻進行了堅決的抵抗。然而時至今日,阿狄亞貝尼本身已經沒有抵抗的力量了。所幸由于民族和宗教的差異,波斯人一開始并未将阿狄亞貝尼看作是王朝不可分割的領土,他們和帕提亞人一樣允許後者作為一個附庸國存在。但是,随着宗教問題的更新,阿狄亞貝尼勢不可免地将淪為波斯人的直屬地。

與帕提亞人的寬容政策相反,波斯人一開始就狂熱地信奉瑣羅亞斯德教,壓迫一切不服從馬茲達大神的異教徒。此時,阿狄亞貝尼人的信仰也從1世紀的猶太教轉變成了更具敵對色彩的基督教,這一點也足以引起波斯新貴們的特别關注。從薩珊王朝取代帕提亞的那一刻開始,阿狄亞貝尼的基督徒就開始了他們不屈的鬥争,然而由于實力的懸殊,他們的起義最後均以失敗告終。更糟糕的是,這些起義不僅未能重新振興國家,反而令其更快地滑入深淵,波斯人最終改變了一開始的态度,決定将阿狄亞貝尼并入他們的領土。

​帕提亞屬國志:信仰猶太教的阿狄亞貝尼王國

公元4世紀 阿狄亞貝尼終究被薩珊波斯攻滅

我們已經無法确切的了解到這個小國滅亡的具體時刻。已知最後有關阿狄亞貝尼的記載,發生在公元4世紀末。由于受亞美尼亞基督起義影響,一個地區領主阿特蘇尼斯起兵反抗薩珊王朝的中央集權措施。他的失敗也标志着阿狄亞貝尼獨立的最後失去。這片古老的土地随後成為波斯的直屬行省,繼而又成為阿拉伯帝國、塞爾柱王朝、蒙古人和土庫曼人的樂園。

這片土地被重新冠以“哈雅布”之名,而它昔日的傳奇經曆卻逐漸湮沒于曆史長河中。也許,這就是所有古代文明結局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