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甯津蟋蟀結情緣

作者:智者快樂的生活

我出生在甯津縣孟集鄉的一個小村子,初識蟋蟀,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我十幾歲的樣子,暑假期間,看到村裡的兩個老人在捉蟋蟀(我們當地叫蛐蛐),一個叫闫寶山,另一個叫段明倫,記得當時,他們有六十左右的年紀,他兩個都是高個子,兩鬓斑白,有點羅鍋腰,隻是一個輕,一個重而已。段明倫還有點耳背,小孩們都背地裡叫他外号。

甯津蟋蟀結情緣

他們兩個可是村裡的名人,每年秋天,他們都捉好多蛐蛐,放到大大小小的罐子裡,親自到天津衛去賣,據村裡的老人說,他們能賣很多錢,至于多少沒人清楚。從他們回村時滿臉笑容中,人們猜到了答案,大包袱小行李,都是稀奇古怪的小食品,以及日常用品,讓村裡人看花了眼,人人都羨慕不已。

甯津蟋蟀結情緣

捉蛐蛐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要有專門的工具,他們用舊收音機裡面拆下的銅線,編成上面呈圓柱形,下面成喇叭口的蛐蛐罩,用粗鐵絲做成搖桿。從集市上買來粗細均勻的竹竿,鋸成小段,中間是竹節,兩頭是空的。因為天氣炎熱,他們都戴着草帽,把蛐蛐罩的搖桿插入頸後的衣領中,肩上挎着破布包,裡面裝着十幾根竹筒,到村裡場院的麥稭垛上,用腳使勁的踩,大大小小的一下出來好多蟲子,讓人看得眼花缭亂,他們眼裡分的很清,那個是油葫蘆,這個是道士帽,還有猴子,他們要的是蛐蛐,隻要看一眼,他們就知道蛐蛐的大小優劣。

甯津蟋蟀結情緣

我們一群孩子,跟在他們屁股後面看熱鬧,隻見他踩了好幾腳後,突然面露喜色,用蛐蛐罩一下罩住一個蛐蛐,等蛐蛐爬到罩子的頂端,他就用手掌堵住下面,然後迅速拿出竹筒,小心翼翼的把蛐蛐裝進竹筒,再用青草把竹筒堵住,竹筒放在破布包裡。一連串動作操作下來,十分熟練,完全沒有六十歲的樣子。

甯津蟋蟀結情緣

後來村裡的人,經不住誘惑,紛紛加入捉蛐蛐的行列,我也不甘落後,讓三爺爺幫忙,沒有銅線就用鐵絲編了個蛐蛐罩,讓爸爸從集市上買來竹杆做成竹筒,母親用舊化肥袋縫成包,自己再帶個爸爸破草帽,一切準備就緒,我就跟到他們後面,模仿他們的樣子,罩住一個就去問,他們都會一一講解,這個是油葫蘆,那個是道士帽,什麼樣的才是蛐蛐,蛐蛐一生要脫七次殼,脫完才是成蟲,成蟲之前不會叫,是以,我們也稱成蟲為“叫”。

甯津蟋蟀結情緣

有經驗的人,能憑蛐蛐的叫聲,知道蛐蛐的大小,優劣甚至是什麼品種。蛐蛐的品種衆多,從顔色來分,就有黑、白、青、紫、黃、紅等品種,如果加上異蟲,應該有上百種之多,蛐蛐的學問很深,用一生的時間都學不完。

甯津蟋蟀結情緣

雖然第一次捉蛐蛐,但也收獲不小,當時捉了幾十隻蛐蛐,天津的客商來到我們村收購,我賣了二三百元,家裡人都樂開了花,當時的二三百元相當于家裡一年的收入。對我家來說,這也是巨款了。

甯津蟋蟀結情緣

後來長大了,才知道甯津蟋蟀曆史悠久,據說明朝時期就是貢品,當時朝廷派人來到甯津,住在尤集鄉趙鐵鍋村,把尤集鄉陳莊村附近的地,劃為進貢蟋蟀産地。據說宋徽宗路過甯津時,人困馬乏行李掉落車下,摔壞了他的蟋蟀罐,導緻他喜歡的蟋蟀逃入此地,宋徽宗感歎道,八百年後必出蟲王。果真如此,八百年後的1991年甯津舉辦了第一屆國際蟋蟀文化節。

甯津蟋蟀結情緣

甯津人傑地靈,蟋蟀骁勇善戰,譽滿九州,每年的蟋蟀客商,天南地北,雲集于此,蟋蟀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寶貝。當地流傳着“二月富萬戶,一厘值千金”的佳話。

甯津蟋蟀結情緣

如今的甯津,不但出産蟋蟀,并且大力發展蟋蟀文化産業,籌建了蟋蟀文化歡樂谷,甯津人們正以全新的姿态,喜迎八方來客,愛好蟋蟀的朋友,不妨來此一遊,開懷暢飲之餘,一起暢談甯津蟋蟀的不解之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