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在家就能變創作者,這本好玩又充滿想象的書,帶孩子玩遍假期

作者:彌小木

文|彌小木

最近在了解上海學生的一些科創競賽,在名目繁多的比賽中,有一些共性,比如作品要展現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力,有的還會要求有“藝術性”。

創造性、想象力、藝術性,三者的結合,在前兩天給孩子入的一本童書裡,剛好都有所展現:《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

閱讀《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的感覺,讓人很舒服。這種舒服,有一部分來自于之前讀《拉魯斯兒童心理小百科》所帶來的溫暖感。同品牌的書籍,會有相似的品質。閱讀《拉魯斯兒童心理小百科》給人留下的溫暖感受,帶到了《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裡。看《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是一樣的溫暖、實用。

《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拿在手裡的質感,讓人覺得踏實,是一種說不上來的舒服感。書中的内容,會将閱讀者的視線,拉到日常生活中。利用生活中不起眼的物品,發揮想象,進入創造力的世界,同時從環保的角度,重新認識這些物品。

孩子在家就能變創作者,這本好玩又充滿想象的書,帶孩子玩遍假期

用心看,張開想象的翅膀

有人曾向童書大師安野光雅請教,怎樣才能像他那樣,畫出那麼好的畫?安野光雅的回答,真誠又簡單。他将藝術創作比作烹饪,同時給出了這樣的建議:

你能看到你周遭世界的美麗,并且能敏感地生出共鳴,這份能力會轉化為藝術創作的能力,而其他人自然會欣賞到你作品的美。隻要你能葆有這份視覺上的敏感,你會發現,畫出好畫需要的那些實用技術非常容易獲得。它們就在你心裡。

藝術來源于生活,來源于會發現的眼睛,來源于會看的“心”。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做什麼都求快,很難慢下來挖掘身邊事物的美好。眼前的這本《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能讓我們慢下來,打開發現的視角,用“心”看到身邊事物,張開想象的翅膀。

平時的飲料蓋,我們大多會将它們丢進垃圾桶,但《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裡,加上幾筆之後,成了一輛車的輪胎:

孩子在家就能變創作者,這本好玩又充滿想象的書,帶孩子玩遍假期

成了小紅帽的臉:

孩子在家就能變創作者,這本好玩又充滿想象的書,帶孩子玩遍假期

這些小小的、甚至要丢進垃圾桶的物品,插上想象的翅膀後,有了另一番故事。想象力有多重要?作家吳言曾表達了對想象力的了解是“證明了思維的跨界能力”。具有想象力的人,思考問題時,能跨出邊界,創造出新的事物。

看《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裡,通過想象力,帶來的新角度。準備丢棄的燈泡,再創作後,有了新的視角:

孩子在家就能變創作者,這本好玩又充滿想象的書,帶孩子玩遍假期

易拉罐成了火箭:

孩子在家就能變創作者,這本好玩又充滿想象的書,帶孩子玩遍假期

平常的物品,經由想象,有了二次全新的創作。《寫給父母的未來之書》中提到,培養孩子的想象力,需要考慮三方面要素:記憶中的資訊、環境裡的資訊、二者之間的互相作用。記憶中的資訊與環境裡的資訊,兩者之間的聯想跨度越大,想象力激發的效果就越好。

《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的内容展現,剛好将記憶中的資訊與環境裡的資訊,兩者互相作用進行了一個教學式地展示。

書中不僅有資訊的真實展現,還給出了鍛煉想象力的具體步驟:

  1. 觀察
  2. 一隻眼看
  3. 聯想
  4. 發散思維
  5. 畫畫

5個步驟記不住?再精簡下,可以總結成三個字:看、想、畫。

仔細看眼前的物品,兩隻眼睛看了,換成一隻眼睛看。遠看、近看,總之就是翻來覆去地看。看的時候,腦中開啟發散思維,将眼前看到的物品進行聯想。要是還沒有靈感,那就找個人一起讨論吧。有了靈感,毫不猶豫地拿起筆,開始創作将畫面呈現出來。

看《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裡舉的一個個例子,真的很能打開一個人的思路。

一個個擺在地上的紙團,很想丢進垃圾桶有沒有?但是等一等,添上幾筆之後,成了一幅好看的畫:

孩子在家就能變創作者,這本好玩又充滿想象的書,帶孩子玩遍假期

看着書中的引導,我家老大進行的紙團創作:小熊和撐着傘在雨中跳舞的貓小姐

孩子在家就能變創作者,這本好玩又充滿想象的書,帶孩子玩遍假期

喝完的飲料瓶蓋,除了跟着瓶身一起處理掉外,還能做什麼?

孩子在家就能變創作者,這本好玩又充滿想象的書,帶孩子玩遍假期

這些是我家孩子,對瓶蓋進行的再創作:

孩子在家就能變創作者,這本好玩又充滿想象的書,帶孩子玩遍假期

《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就像是一個靈感觸發器。書中對日常生活物品再創造的展示,不僅開啟了孩子的想象力,也打開了他們的創造力大門。

動手做,打開創造的大門

未來已來,将來孩子們要面對的是不斷融入到生活中的人工智能。面對人工智能,孩子們要做怎樣的準備?《給孩子的人工智能通識課》中提到:“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探索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技能和工作方式。”

人工智能擅長做輔助性、機械等作業,不擅長的領域是溝通、藝術與創新。藝術、創新離不開創造力。作家郝景芳曾在一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請教美國創造力研究心理學家,一個關于如何培養孩子創造力的問題。心理學家給的答案是:與其說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不如說保護,因為很多的創造力是天生的。

前幾天我家老大學校組織了一場科技節,她要折回旋紙飛機。孩子折了各種飛機沒成功,後來找了視訊,跟着折才折出回旋紙飛機。在老大跟着視訊折的時候,一旁的老二,拿着紙獨自琢磨,不斷地折、飛、折、飛,最後用自己的方法,折出了簡便、效果又好的回旋紙飛機。這不就是孩子天生的創造力嗎?如果在一旁的我,讓老二也跟着視訊折,那孩子内心的創造力,怕是要被抹殺了。

如何保護孩子的創造力?從日常物品着手,是個容易入手的方法。不需要太刻意,隻需問一句“看這個,覺得像什麼?”

一個簡單的夾子,能看出什麼?看《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裡的展示:

孩子在家就能變創作者,這本好玩又充滿想象的書,帶孩子玩遍假期

《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給了引導,也給了實操的機會,在每一個想象力、再創造的後面,是需要讀者自己動手的畫面。

塑膠瓶

孩子在家就能變創作者,這本好玩又充滿想象的書,帶孩子玩遍假期

塑膠袋

孩子在家就能變創作者,這本好玩又充滿想象的書,帶孩子玩遍假期

剝掉的橙子皮

孩子在家就能變創作者,這本好玩又充滿想象的書,帶孩子玩遍假期

書中還有很多的練習,等待孩子們填滿。

插畫家艾希禮·布萊恩,從小就喜歡畫畫。他的爸爸是個印刷工,家裡有很多的紙,小時候他就開啟了在各種材料上畫畫的習慣。長大後,艾希禮·布萊恩常常在大街上撿廢品,并将撿來的廢品,應用到藝術創作中。艾希禮·布萊恩的創意,讓他的插畫有了獨具一格的風格。

從艾希禮·布萊恩身上,是不是看到了一絲光亮?艾希禮·布萊恩長大後做的事,孩子們在小的時候,就能跟着《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開始啦。說不定,孩子們利用身邊物品進行的再創作,能開啟他們未來不一樣的職業旅程。

《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讓孩子在家就能輕松進行創作。炎熱的夏天,不定的情形,待家進行天馬行空的創作,是一件令人安心又愉悅的事情。

有愛意,擁抱這個世界

如果說《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僅僅是帶着孩子進行創造,那還是小看它了。《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更是從環保的角度,述說着物品的再利用。

金屬回收

孩子在家就能變創作者,這本好玩又充滿想象的書,帶孩子玩遍假期

紙的回收

孩子在家就能變創作者,這本好玩又充滿想象的書,帶孩子玩遍假期

除了以上這些,書中還有塑膠、玻璃、木制品、電子裝置等等回收的專題。了解這些有什麼用?能讓孩子從環保的角度,了解一個物品、一件事。

貝貝熊系列書中,有一冊是《保護環境》,講的是孩子們為了保護環境,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未來的世界,是孩子們的世界。保護環境,哪怕孩子們的年齡不大,也能做出自己的一些貢獻。

出生于阿聯酋的克卡姗·巴蘇,當看到鳥因為食用塑膠而受到傷害後,有了保護環境的意識。8歲生日種下第一顆樹,12歲建立保護環境的青年組織,16歲獲得了國際兒童和平獎。克卡姗·巴蘇因為看到鳥受傷的照片,有了環保的意識,說不定我們的孩子,在閱讀《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後,會有節約資源、環境保護的想法、行動。

孩子閱讀《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在他們的心中,種下“愛”的種子。

寫在最後的話

一本《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承載着孩子們的閱讀快樂,承載着孩子們的閱讀視野,承載着孩子們的創意世界,也開啟了孩子們的心中愛意。

想象力與愛,就像是竹蜻蜓上的兩片葉子,帶着創造力讓孩子們的未來飛得更高、更遠。未來,充滿想象力與創造力的孩子們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比起“未來”,孩子們更能感受的是“現在”。趁“現在”,讓孩子們翻開眼前的這本《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張開想象的翅膀,激發屬于他們自己的創造力,跟着心中懷有的善意,融入這個世界。

拉魯斯萬物循環小百科 ¥49 購買

我是彌小木,一位真誠的閱讀分享者,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