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種大蟲深埋在海底,閃電般撕裂獵物,是所有路過動物的噩夢

作者:野行濤哥

大家好, 又到了“濤哥瞎白話”時間,今天和大家唠唠一種極為兇險的海底大蟲子。

1

美麗的東西,并不總是令人心醉,有時也會隐藏着讓人膽寒的兇物。

比方下面這座大部分時間裡都讓人流連忘返的水族館——藍礁水族館,它位于英國西南端的康沃爾郡。盡管康沃爾郡在英國存在感非常低,卻曾經拜藍礁水族館所賜,惹出了不小的動靜。

這種大蟲深埋在海底,閃電般撕裂獵物,是所有路過動物的噩夢

藍礁水族館

這種大蟲深埋在海底,閃電般撕裂獵物,是所有路過動物的噩夢

這裡海洋生物多樣,是當地人最愛遊玩的場所

十三年前的某天,藍礁水族館的一位從業人員在下班之後來到負責人館長辦公室,他反映在最近幾周裡,一座專門用以陳列淺海小型魚類的魚缸内,經常會出現魚數目減少的情況。

館長靠着直覺和經驗,認為應該是魚兒在饑餓狀态下的互相殘殺,于是便前往事發魚缸處細細觀察,但他發現這個魚缸内大部分是體型不超過30厘米的石斑魚、拟花鮨和月蝶魚,按理說,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不可能出現互相吞食的情況。

館長百思不得其解,但事情并沒有随着他的不了了之而結束,随後的幾天内,不僅是魚兒莫名其妙地失蹤,就連珊瑚都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有一塊珊瑚甚至被外力劈成了兩半。

這種明顯異常的情況終于受到的足夠的重視,館長認為若不将“兇手”揪出,這座水缸将永無甯日——于是,他們設定了陷阱,并擺好了大量的“魚塊”誘餌,希望将這個煩人的家夥找出來,但結果卻是這些誘餌和陷阱再次神秘消失。

無助、沮喪和挫敗感讓館長決定來一把徹底的,他将水缸裡的一切物品全部拿掉,每一片水草和每一粒砂石統統倒出來,這時,他才驚奇地發現了“罪魁禍首”,一條超過1米多長的博比特蟲。

這種大蟲深埋在海底,閃電般撕裂獵物,是所有路過動物的噩夢

罪魁禍首,博比特蟲

水族館的人将這條蟲子命名為“巴裡”,在确定它是兇手後,人們不敢将其再次放回缸中,也不敢随便扔到戶外的水域。最後,這條博比特蟲被切成十幾段後,被丢入了康沃爾郡的下水道中。

現實版“蒙古死亡之蟲”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傳說這位曾經依靠鐵蹄和馬刀攻占下大半個歐亞大陸的蒙古大汗,死後被葬在了烏蘭巴托附近。

正如千古一帝嬴政建造了無數兵馬俑守護地下皇陵,傳說中,成吉思汗也選擇了一支特殊力量來保證自己的安息之地不受入侵——蒙古死亡之蟲。

這種大蟲深埋在海底,閃電般撕裂獵物,是所有路過動物的噩夢

在傳聞中,這種恐怖的兇手仿佛如科幻電影裡走出的幽靈,身軀巨大無比,終日躲在荒蕪的砂石之中,一旦有人或動物靠近,它們就猛然鑽出,噴出緻死的毒液或生物電流,即便獵物在數米之外也很難幸免。

這種大蟲深埋在海底,閃電般撕裂獵物,是所有路過動物的噩夢
這種大蟲深埋在海底,閃電般撕裂獵物,是所有路過動物的噩夢

為了進一步打消世人對于成吉思汗陵墓的觊觎,蒙古人不憚以最誇張的措辭來描述這些王陵衛士的恐怖——五六英尺左右,整個身體呈暗紅色,并且帶有斑點,有無數條腿,頭部和尾部像麥穗一樣,器官非常模糊,難以分辨眼睛、鼻子和嘴,最愛吃的生物是駱駝,它的毒液具有強大的腐蝕性,足以融化世間最堅硬的金屬。

這種大蟲深埋在海底,閃電般撕裂獵物,是所有路過動物的噩夢

但無論如何,這種奇幻詭谲的生物終究還是大多數人被認為是蒙古後裔的一廂情願,畢竟誰也沒有真的見到過活物。可還有一小部分人,尤其是有些昆蟲學家,堅持認為蒙古死亡之蟲是真實存在的,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博比特蟲——無論從哪方面看,它都屬于蒙古沙漠死亡之蟲的近親。

這種大蟲深埋在海底,閃電般撕裂獵物,是所有路過動物的噩夢

博比特蟲的體型從生物學上考量,極限在3到3.5米,但目前所能觀測到的活體普遍在1到2米之間,換句話說,英國藍礁水族館中擾得人民不得安甯的那條,不過堪堪到達了該物種的及格線——并不屬于特别強壯,破壞力特别強的一條。

博比特蟲看起來是一種淩厲的水蛇,但實際上它隸屬環節動物門,和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蚯蚓、螞蟥等同出一門。這就解釋了為何水族館的人們遲遲不能發現它——在大部分時間裡,博比特蟲就像蚯蚓一樣埋在由碎石、泥土或珊瑚組成的海床裡,隻有在人們熟睡之後的夜晚才會出來作案。

這種大蟲深埋在海底,閃電般撕裂獵物,是所有路過動物的噩夢

博比特蟲的捕食政策相當兇殘,令人極度不适。

由于沒有龐大的身軀和突出的長途奔襲能力,它唯一的機會就是成為一名優秀的機會捕獵者,偷襲成功率的高低決定了它今晚是否餓肚子。

健壯肌肉的口器,配合鋒利的下颚,隻要路過的小魚小蝦放松警惕,那麼很容易就被博比特蟲攻擊。值得注意的是,博比特蟲并沒有進化出眼睛,沒有辦法通過立體視覺來定位獵物的準确位置,但它們的觸須卻能精準地感覺水流波動,以此來感受獵物的方位。

被博比特蟲盯上的可憐生物,即便沒有被當場咬成兩半,也會被拖進暗無天日的洞穴,至于拖下去之後會發生些什麼,那種無法形容的噩夢光過一遍腦子都會不寒而栗。

這種大蟲深埋在海底,閃電般撕裂獵物,是所有路過動物的噩夢

那麼,也許你會問,濤哥,是不是魚兒隻要足夠強壯,就能逃離博比特蟲的洞穴呢?被拖進去我再爬出來不就行了?

并不能。根據墨西哥動物學家們的研究,這種“海洋版蒙古死亡之蟲”會在獵物體内注射麻醉毒素,當獵物試圖掙紮時,這種毒素能快速使其喪失運動能力,以保證博比特蟲從容進食。

這種大蟲深埋在海底,閃電般撕裂獵物,是所有路過動物的噩夢

博比特蟲沒有狹義上的天敵,唯一能對其造成困擾的反而是有些習慣于“搗蛋”的魚類。比如歐鳊和某些群居性的海鲈,它們會在安全距離之外利用水流将博比特蟲附近的沙子吹開,将其藏身之處暴露在外,這對于隻會進行伏擊的博比特蟲來說無異于滅頂之災,它們極有可能因為長時間無法成功捕獵而餓死。

博比特蟲的名字的來源,也相當具有戲劇性。

早在1993年,美國有一位22歲的女士,因為不堪其丈夫長期酗酒和家暴,在某個周日的晚上,提着一把8英寸的刀闖入了卧室,将正因醉酒而不省人事的丈夫的生殖器剁了下來,并不顧丈夫的哀嚎,自顧自地開車出了門,将它如垃圾一般丢棄在了3公裡之外的田野裡。

這位彪悍的女士回家後,依然滔滔不絕地痛斥丈夫的種種“罪行”,接着,出完氣的她選擇了自首,并向警方交代丢棄丈夫命根子的地點。在經過1個多小時的搜查後,警方終于找到了那該死的東西,并将倒黴的丈夫送往醫院。

令人大跌眼鏡的事情是,醫生忙活了2個多小時,這根生殖器居然還被成功地接了回去!

在一年後的法庭聽證會上,檢察官和陪審團一緻認為,這位女士無罪,因為案發傷人時,她的精神處于“非健康”狀态,最後的判決結果是将其送往州立心理醫院進行為期2周的觀察。

這個判決顯然是有傾向性的,但那位倒黴的丈夫并沒有過多追究,他覺得命保住已經不錯了,惹惱了對方,萬一再來一次就得不償失了,況且他“因禍得福”,術後不僅某些功能恢複如初,甚至比受傷前更為“優秀”,他借此一舉進入成人界,成為了一位色情明星。

而博比特蟲的發現者是一名水下攝影師,據他所說,他在看到這種蟲子兇殘地将獵物一切為二的場面時,莫名想到了這件轟動美國的家暴案中的女主角的作案手法,是以将這位女士的名字用在了蟲子身上——這位女士的名字,叫洛倫娜·博比特。

好了,我是愛釣能聊的濤哥,喜歡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