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烏骨雞”中說“烏骨”,是不是真的“烏”?

作者:西伯利亞大黑熊
“烏骨雞”中說“烏骨”,是不是真的“烏”?

說烏骨雞,先從“烏”字說起。現代漢語中對“烏”的定義為——“烏”字,來源于嘴大而直、周身烏黑的烏鴉演化、引申而來,成為表示一種顔色的詞——黑色,烏鴉,其色也黑。但如今用上這“烏”字,所表達的意思就更有社會意義了,這是後話。

烏骨雞,又叫武山雞,是一種雜食家養鳥,原産于中國江西省泰和縣武山。這種烏骨雞,在這兒生根落地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曆史。話說清乾隆年間,泰和一養雞人塗文軒,從所養黑色的雞中,選了幾隻精神飽滿、毛色烏黑光亮的“雞模特”作為貢品,攜雞進京獻乾隆。乾隆獲此烏骨雞,視為珍寶,賜名“武山雞”,并賜予送雞人塗文軒官職。

在宜賓緊臨雲南界的南部邊境上,也有不少農家有飼養烏骨雞的習慣。這種烏骨雞,雞冠黑色,周身羽毛是黑色,肌肉為黑色,雞骨呈黑色,雞的内髒——肝、腸等也皆為黑色,一句話,全身黑色,全身烏。

我小時候的老家一帶,地處于與自貢交界處,基本上沒有見過有鄉下人家飼養過這類全身烏的雞品種。後來在宜賓柏溪周圍、高縣一帶,我發現這些地方的鄉下,其飼養的雞基本都是全身烏的雞。是某一曆史時期某一人引進該品種開始飼養後的蔚然成風?還是無從考究其源頭自古就有之?反正迄今為止,這些地方的鄉下也是一代黑雞接一代黑雞的連綿飼養。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烏骨雞,有白毛烏骨者,黑毛烏骨者、斑毛烏骨者,有骨肉皆烏者、肉白烏骨者,但觀雞舌黑者,則骨肉俱烏、入藥更良”。可見,在明代烏骨雞已經并不完全相同,唯一一緻的地方就是骨骼烏黑。江西武山的“武山雞”與地處雲南界的宜賓山地烏骨雞,其毛色、外形不一樣,但其骨、其肉應該皆呈黑色,是以它們都是烏骨雞的不同品種。

“烏骨雞”中說“烏骨”,是不是真的“烏”?

從醫學價值上看,古代醫學提出了“但觀雞舌黑者,則肉骨俱黑,入藥更良”的方法,突出了骨色和肉色都是黑色的為雞中極品。如烏骨雞的骨、肉可補虛勞、治消渴;其肝具有補血益氣、幫助消化的作用;雞血有祛風活血、通經活絡的作用。

“逢黑必補!”從營養價值上看,烏雞的營養遠遠高于普通雞,吃起來的口感也非常細嫩。烏骨雞肉經烹調後不僅肉質細嫩鮮美,成為人們日常餐桌上的一道美味,而且湯汁中還合有大量的黑色膠體物質,對人體具有特殊的滋補作用。烏骨雞肉中所含二十餘種氨基酸中的8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其他雞種,如賴氨酸、缬氨酸等;烏骨雞肉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以及鐵、銅、鋅等多種微量元素,而且膽固醇含量較低,食用後能增加人體血紅素,調節人體生理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特别适合老人、兒童、産婦及久病體弱者食用。

“烏骨雞”中說“烏骨”,是不是真的“烏”?

烏骨雞不論從醫學價值還是從營養價值上看,其“烏”的作用不言而喻,這是一種褒義、贊美之意,說起烏骨雞,展現了人們對烏骨雞的由衷喜歡、贊美之意。但不知從何時起,這“烏骨雞”中的“烏骨”的含義,悄然發生了變異:

“你的烏骨車(沒有牌照的機車),怎麼還敢騎去上大路去?你不怕被交警逮個正着?”

“你看那黃頭少年騎着輛烏骨車,沒點安全意識,跑得飛叉叉的!”

由此可見,烏骨雞中的“烏骨”二字,其延伸意義完全不同于本意。

無證無牌的車輛是為烏!

通體為黑者,是為烏!

形存意不存者,不也視為烏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