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劉備重用馬良和諸葛亮重用馬谡,看兩人不同的用人之道

作者:說曆史的紫氣東來

#真知新坐标#“馬氏五常,白眉最良”,馬良兄弟五人都很有才華名氣,是以在當地流傳着這一諺語,因馬良眉中有白毛,大家也以白眉稱呼他。在史書記載上馬良之弟馬谡因為“失街亭”而被人所熟知。

今天我們通過一些史料記載對比馬良、馬谡兄弟來看一下劉備和諸葛亮的用人之道。

馬良、馬谡兄弟出仕為官

公元209年,赤壁之戰後劉備收取荊南四郡,孫權上表劉備領荊州牧,荊州經過戰亂,百廢待興,以前劉表在世時,劉備不好大張旗鼓的招攬荊襄俊傑,現在情況不一樣了,聽聞馬氏兄弟很有才氣,征辟馬良、馬谡兄弟為州從事,幫助自己治理荊州和招攬更多的人才,這一年馬良23歲,諸葛亮也僅比他年長六歲。

從劉備重用馬良和諸葛亮重用馬谡,看兩人不同的用人之道

公元211年,劉備受劉璋之邀入蜀,帶走了年幼的馬谡,不久劉備與劉璋反目,調諸葛亮、趙雲、張飛等人西上增援,留馬良輔佐關羽。

劉備拿下益州後,孫權多次向劉備讨要南郡,兩家關系有惡化的趨勢,馬良也看出其中的利害關系,于是主動請求希望劉備、諸葛亮讓自己出使東吳,馬良也很好地完成了出使的使命。

在劉備攻下益州後,寫信給諸葛亮建議他要多招攬蜀地的人才來擴大事業,劉備聽到馬良來信後,升他為左将軍掾,同時為了鍛煉馬谡,劉備先後任命馬谡為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

劉備認可的馬良

公元219年,關羽出兵北伐襄樊,孫權背盟趁機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擒殺,荊州三郡丢失,馬良也趁亂逃回了成都。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後,任命馬良為侍中,出入宮廷,參與讨論國事當中。

從劉備重用馬良和諸葛亮重用馬谡,看兩人不同的用人之道

劉備伐吳

公元222年,劉備東征伐吳,馬良随行,劉備在夷道和猇亭受到陸遜堅決抵抗後,攻勢受挫,于是派遣馬良去荊州的武陵郡策反五溪蠻各部,馬良也不負劉備所望,很快說服各部出兵響應劉備。可惜的是孫權那邊得知五溪蠻的動靜後,派步骘領兵所阻,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後,馬良也在戰亂中被害。

馬良可能沒有出色的治國才能,但他數次出色的完成了劉備交代的使命,在劉備心中他是非常認可馬良的,馬良死後,劉備封馬良的兒子馬秉為騎都尉。

劉備心中的馬谡不堪大用

公元223年,劉備在夷陵慘敗于陸遜後,怒火攻心,益州南方雍闿和黃元叛亂,多方打擊下一病不起,自知時日不多的劉備急忙從成都調來諸葛亮以安排後事。

劉備深知諸葛亮與馬良、馬谡兄弟年紀相仿,私交深厚,現在馬良死于夷陵之戰,馬谡雖然有外界評論的“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但劉備聽聞馬谡在綿竹和成都并未作出好的政績,隻是每天在家讀兵書,讓他去越嶲上任,結果也沒去,就知道馬谡這個人其實言過其實了,不堪大用了。

從劉備重用馬良和諸葛亮重用馬谡,看兩人不同的用人之道

于是在彌留之際,劉備覺得非常有必要再次提醒下諸葛亮,對于馬谡以後要多加考察慎用。畢竟以後就是諸葛亮主政當家了,如果諸葛亮任人唯親,重用馬谡這等不注重實際的人,隻會誇誇其談之輩,那麼以後肯定會出禍事的。為了能使劉備寬心,諸葛亮聽聞後表面上隻好點頭答應。

從劉備重用馬良和諸葛亮重用馬谡,看兩人不同的用人之道

諸葛亮“認可”的馬谡

但事實上諸葛亮認為不是這樣的,等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軍政一把手後,還是讓馬谡擔任參軍,并經常與他從白天到黑夜一起談論軍事謀略。

從劉備重用馬良和諸葛亮重用馬谡,看兩人不同的用人之道

尤其是二年後公元235年,諸葛亮穩定成都局勢後,開始去平定南中叛亂了,這一次馬谡還是選擇沒有跟随諸葛亮去前線曆練,馬谡結合南中的局勢,認為南中那裡群眾尚未教化,時常反叛,是以給諸葛亮了提出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謀略,徹底收複南人之心,讓他們從此以後不再複叛。果然,不久後諸葛亮順利班師回朝,為此諸葛亮對馬谡更是喜愛不已。

公元228年,經過三年的休養生息,諸葛亮決定親率十萬大軍北伐,這次出征的不僅有趙雲、魏延、張苞、關興、王平等大将,還有參軍馬谡這個新人。諸葛亮也深知,馬谡想要在軍中有威信,必須要有戰功來襯托。

從劉備重用馬良和諸葛亮重用馬谡,看兩人不同的用人之道

這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開局非常順利,大軍出漢中後,按照諸葛亮的謀劃,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反魏歸蜀,遠在洛陽的魏帝曹叡忙派曹真和大将張郃率軍抵擋蜀軍。諸葛亮聽聞張郃率軍前來,于是看着地圖,指了指街亭,說街亭是三郡咽喉之地,守住街亭可以切斷涼州與關中的聯系,隻要街亭在我們手中,進退都自如,守住街亭就是這次北伐的關鍵了。

派誰去守街亭呢?當時有久經戰場的老将魏延、吳懿等,各路将領都說應該以魏延或吳懿為先鋒,而諸葛亮違背衆人的意見提拔馬谡,任命馬谡為先鋒,統領各軍前行,為了保險起見,諸葛亮派王平為副将,一起協助馬谡守街亭。

從劉備重用馬良和諸葛亮重用馬谡,看兩人不同的用人之道

馬谡帶領大軍到了街亭後,馬谡長舒一口氣,終于可以在此地一展抱負,他覺得,不僅要在此地阻擋住張郃,更要打敗張郃,于是他和王平一起檢視地形後,王平說可以在當道下寨,築起城垣,以防魏軍。馬谡不以為意,認為“可屯南山之上,憑高視下,當勢如破竹”,于是不顧王平的多次谏阻,堅持在山上屯兵下寨。王平見勸阻無效,趕緊派人把這情況火速報告給諸葛亮。

從劉備重用馬良和諸葛亮重用馬谡,看兩人不同的用人之道

諸葛亮收到來信後,想着趕緊招來魏延讓其替換馬谡去街亭,可是為時已晚,張郃早已帶着數萬騎兵來到街亭,一看對面蜀将将大軍屯紮在街亭的南山之上,心中頓時有了主意,他派大軍把南山四周圍了個水洩不通,斷了山上的水源,馬谡情急之下數次組織大軍向下沖殺,結果都被阻擋在山上,最終在手下将士的死戰下馬谡僅帶着數騎逃了出去。諸葛亮聽聞街亭已失,後路已斷,下令大軍撤回漢中,至此第一次北伐以失利結束。

回到漢中後,諸葛亮第一時間把馬谡下獄問罪,面對自己曾經最賞識的謀士、最有意栽培的後起之秀,竟然在這戰場上違抗自己的部署,害得北伐大計失利,最終下令處死了馬谡。

從劉備重用馬良和諸葛亮重用馬谡,看兩人不同的用人之道

馬谡被處死的那一刻,諸葛亮一定回想起白帝城先主劉備托孤時的情景,劉備再三叮囑,馬谡言過其實,不堪大用,先生要慎重考察啊。想到這諸葛亮淚流滿面,他一面對自己看錯馬谡感到羞愧,未聽先主之良言,一面哭泣自己的首次北伐,本來大好的局面卻因馬谡一人之過而付之東流。

結語:綜觀馬良、馬谡兄弟,起點是一樣的,早在劉備提領荊州時被辟為從事,劉備看人和用人之準是勝于諸葛亮的。馬良作為近臣,劉備對他的了解,知道他适合做使者出使和參謀,就不會安排他去領兵。劉備對馬谡也很提拔,安排他到地方去曆練,可是馬谡在地方并無建樹,隻知死讀兵書,空談軍國大事,知其不堪大用,并在彌留之際提醒諸葛亮,奈何,奈何,奈何,諸葛亮并未謹記心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