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喀麥隆到中國,再到葡萄牙,他如何在30歲之前完成人生蛻變?

作者:editage意得輯

喀麥隆是怎樣的一個國家?

位于非洲中西部,有70%的人口從事農業,農業産值約占GDP的一半。據維基百科,那裡的許多農業活動僅僅依靠當地農民用最簡單的工具完成,并且隻維持在最低生活水準的層次上。

本期受訪者Piebiep Goufo來自喀麥隆的一個家庭農場,從小的耳濡目染讓他對農業情有獨鐘,并且将它視作人生的唯一事業。

立志成為農業科學家的他并沒有被貧窮封住腳步,2010年,他來到中國讀博,并在30歲時成功移居葡萄牙。

如今,他是一個發表過35篇同行評審論文,獲得過兩項世界級大獎的教授,同時也是兩個科學期刊的編輯委員會成員。

從喀麥隆,到中國,再到葡萄牙,你一定好奇他如何在30歲之前完成人生的蛻變。下面,讓我們來聽聽他的故事。

Piebiep Goufo

從喀麥隆到中國,再到葡萄牙,他如何在30歲之前完成人生蛻變?

Piebiep Goufo,農業植物科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全球變化生物學和可持續農業。Piebiep Goufo出生在喀麥隆的姆布達,現居葡萄牙。他在植物栽培、生物化學、生理學、病理學和分子生物學等領域均有建樹。2010年,Piebiep Goufo在華南農業大學獲得作物科學博士學位,後被選為喀麥隆巴門達大學的植物科學助理教授。30歲時,他決定移民葡萄牙。

Piebiep Goufo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植物-病原體-環境的互相作用和闡明植物化學物質在調節作物生長中的作用,主要針對谷物、豆類和葡萄樹。2008 年至 2022 年間,Piebiep Goufo共發表35 篇同行評審論文。他對水稻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曾在2010 年獲得非洲科學院的獎項,并于 2013 年獲得了 Elsevier 全球糧食安全測驗獎。目前,Piebiep Goufo指導兩名理學碩士學生研究作物對幹旱和疾病的反應,并與其他教授共同指導一名博士生進行間作實踐。

“在中國,收獲良多”

問:您對華南農業大學的印象如何?在那裡您最大的收獲是什麼?

答:我很喜歡華南農業大學,我與行政人員、教授和同學相處得很好,沒有因為國籍而受到歧視。華南農業大學對研究項目的支援非常充分,學校有幾個研發中心,配備最新的裝置。另外,在廣州,試劑、耗材的成本很低,并且非常充足,這對我的研究至關重要。

在華南農業大學,在我導師的大力促成下,我與泰國化學創新卓越中心和澳洲植物保護遺傳學中心建立了研究合作關系,并有機會通路它們以開展研究活動。

此外,我的導師支援我參加國際會議(例如在中國、墨西哥和意大利),這些會議對我的研究成果的傳播和我作為科學家的發展至關重要。

問:離開中國後,您在科研方面是否還和中國的同學們有聯系?是否有合作過一些項目?有哪些有趣的中葡合作的科研經曆可以分享?

答:因為我是大學校友會的成員,是以我和以前的教授和同學還一直保持着聯系。回國後的聯系一開始是因為我需要我的博士生同學們幫我處理一些學曆認證檔案的問題,以及我偶爾需要我以前的教授的推薦信。

2019年,我被錄用為初級研究員,開始自己制定研究目标。我的一個主要目标就是與我以前的中國大學建立研究合作,旨在成為中國和歐洲研究系統之間的“溝通橋梁”。我在 2021 年向 Horizon Europe 送出一份聯合提案,名為“歐盟-中國在基于自然的農業養分管了解決方案方面的國際合作”。如果項目被接受,該項目的成果将有助于加強中歐在農業養分管理領域的國際合作。

2022 年初,我和一位中國前同學接受了一份邀請,在《農業前沿》雜志上為一個研究主題做編輯,對新舊農業實踐進行比較分析。我們正在共同撰寫一份送出給該研究主題的評論論文。我們還計劃開展碩士生雙邊交流項目。

“投稿失敗,險些放棄學術”

問:您從事研究工作将近12年,這期間您的工作都包括哪些?

答:2011 年至 2013 年間,我以水稻為模型,以二氧化碳和溫度升高為原因,研究了氣候變化對作物代謝物的影響。2014年至2016年間,我以豇豆為模型,以幹旱和缺磷為原因,繼續研究氣候變化對作物代謝物的影響。

在2017年至2021年間,我緻力于了解生物分子、代謝途徑和蛋白質表達事件的變化如何有助于葡萄樹對病蟲害的耐受性,以及尋找可持續保護植物免受害蟲侵害的方法。

問:您的論文成果中,有哪一篇是您最引以為傲的?能否回憶一下它的産出過程和學術影響?

答:我為兩篇論文感到自豪。第一篇論文是關于大米抗氧化劑的。2011年底,我的博士後導師鼓勵我寫一篇綜述論文。為此,我建立了一個大米抗氧化劑的食物成分資料庫,使選擇抗氧化劑攝入的生物标志物變得更容易。

在兩年的時間裡,我在導師的幫助下完成了這份手稿。稿件被投稿至《食品科學與營養》雜志。該資料庫被科學界廣泛使用,在谷歌學術中有近 550 次引用。這項工作還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二氧化碳和溫度升高對水稻的影響,小小地推動了該領域的發展。

第二篇論文關于代謝組學,文章指明滲透保護是一種作為抗旱和提高産量的生理政策,這是迄今為止我最自豪的科學成就。這份手稿是四年辛勤工作的結晶。

這項工作不僅涉及實驗設計以及現場和實驗室實驗,還涉及統計分析和資料的可視化呈現,以及傳達強烈資訊所必需的語言。手稿經過意得輯的科學編輯服務,以確定一切都是最好的品質。

但這篇手稿的釋出經曆了一番波折,先後投稿“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和《科學報告》均未成功。這讓我一度受挫,甚至開始考慮離開學術界。有一周的時間我都沒有去實驗室,後來還是我的導師打電話給我,鼓勵我不要放棄。

後來這篇文章又被投稿至“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稿件由氣候變化領域的世界領先專家編輯,并在一個月内被接受。根據谷歌學術,該論文被引用超過 100 次。世界各地的幾位研究人員在閱讀了這篇論文後,結合他們自己的分析或他們自己的實驗設計與我展開了探讨。

問:您認為寫一篇論文最重要的技巧是什麼?

答:為避免被無端拒絕,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講述一個引人入勝且完整的故事。科學論文的目的是傳達資訊,一篇引人入勝的論文是用基于證據的結論清楚地傳達科學并且令人愉悅的論文。

一篇完整的論文應具有邏輯清晰的結構,即切中要害(工作的意義和獨創性),展示對現有文獻的了解(提出問題和建議的解決方案),提供詳細的描述方法,同時避免冗長和推測性的争論。在寫論文時,我會把編輯、審稿人和讀者想象成忙碌而疲憊的人。

“20年願望,轉戰咨詢”

問:您典型的工作日一天是怎樣的?

答:我70% 的時間用于研究,30% 用于教學。我的一天通常從早上 6 點開始。我是兩個科學期刊的編輯委員會成員,我習慣在清晨做編輯工作,以便用我清醒的頭腦給學生的作品評分。我的部門和項目會議通常會占用我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我的大部分工作都需要戰略思考和提出創新假設,然後實驗執行。

下午 1 點左右我會吃點東西,再喝杯茶,無論是在工作場所還是在家,如果天氣好的話,我都會在校園或城市裡散步30分鐘,這是來自中國的老習慣。午飯後我最沒有精力,是以避免閱讀和寫作活動。

我會分析資料,準備表格和數字,看看如何建立國際研究合作。随後,我會閱讀出版物、撰寫報告、文章和會議摘要。夜裡我通常會檢查我的電子郵件并回複最緊迫的郵件,在睡覺前我會了解國際新聞。

問:目前您正在做哪一方面的研究?未來的研究計劃是怎樣的?

答:我最近獲得了一項項目資助,用于尋找最有效的方法,以盡量減少農業中合成化學品的使用。在不久的将來,我将緻力于采取具體措施,吸引更多的研究資金,并通過基于氣候智能型農業、多樣化農業、可持續集約化、循環利用等概念的管理實踐,為減少農業污染做出貢獻。

通過改善土壤特性和提高植物對病蟲害的内在耐受性或抗性能力(例如,通過有機改良劑和有益微生物)來限制農業化學品的使用。

問:您給自己定下了怎樣的20年規劃?

答:在接下來的二十年内,我打算進入咨詢行業,并同時開辦自己的農場,再出售這個農場。我已經在農業領域建立了幾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這使我有機會學習商業邏輯并了解我的研究技能和專業知識能夠如何參與到農業行業中去。

我已經在國際咨詢、為農民組織提供科學專業知識以及制定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指導方針方面積累了經驗,這些都有利于我向咨詢行業的轉型。另外我認為,管理我自己的農場是促進咨詢工作的絕佳機會。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更新啦,如果您覺得有用,可以先收藏起來~大家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科研/論文寫作幹貨和一些科研工具,可以關注意得輯,點贊本文,也可以給我們留言您想了解的問題,小e幫您解決碩博科研生活中的困擾~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