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營平二州地名記(點讀之二)

作者:甘露二年

凡城 

晉書,石虎載記,平北将軍尹農攻燕凡城,不克而還。 

慕容皝載記,遣子恪,擊敗石虎,乗勝追之,斬獲三萬餘級。築戌凡城而還。 

虎又使石成入攻凡城,不克,進陷廣城。 

慕容儁載記,徙代郡人,于凡城。 

凡城獻異鳥,五色成章。 

地理志,慕容熈以并州刺史,鎮凡城。 

魏書世祖紀,延和二年,将軍樓勃将五千騎,圍凡城。守将封羽以城降,收其民三千餘家。

白狼 

晉書,石虎載記,自幽州東至白狼,大興屯田。

【通鑒注,白狼縣,漢屬北平郡,後漢、晉省。魏收地形志,太平真君八年,置建德郡。注,白狼城。其地在唐營州柳城縣界。】

慕容皝載記,皝遣其司馬封奕,攻鮮卑朩堤于白狼。

慕容盛載記,蘭汗二子,魯公和、陳公楊,分屯令支、白狼。

地理志,高雲以并州刺史,鎮白狼。【通鑒,作并州牧。】

通鑒,晉安帝義熈六年,燕廣川公萬泥,上谷公乳陳,據白狼叛。

通鑒,宋文帝元嘉十三年,魏人攻燕白狼城,克之。

宿軍

晉書,地理志,慕容熈以營州刺史,鎭宿軍。

【通鑒注,宿軍城,在龍城東北。】

慕容熈載記,大城肥如及宿軍,以仇尼倪為鎭東将軍,營州刺史、鎭宿軍。 

通鑒,晉安帝元興元年,高句麗攻宿軍,平州刺史慕容歸,棄城走。【案,當作營州。】

魏書,馮弘傳,宿軍地然,一夕而滅、

新城 

晉書,慕容熈以青州刺史,鎭新城。

乙連城 

晉書,慕容皝載記,材官劉佩,攻乙連不克。

【通鑒注,乙連城,段國之東境也,在曲水之西。】

築好城于乙連東,使将軍蘭勃戌之,以逼乙連,又城曲水以為勃援。 

通鑒,晉成帝鹹康三年,段連以車數千兩,輸乙連粟,蘭勃擊而取之。 

慕容寶載記,寶發龍城,以步騎三萬,次于乙連。 

慕容盛載記,慕容奇擊滅蘭汗兄子全,進屯乙連。 

通鑒,晉安帝義熈十四年,魏長孫道生等,拔乙連城,進攻和龍。建安 

通鑒,晉安帝隆安二年,燕主寶北行,至建安,抵民張曹家。

【注,建安城,在令支之北,乙連之南。】

晉書,慕容盛載記,慕容奇聚衆于建安。 

遼西太守家朗叛,遣輔國将軍李旱,率騎讨之,師次建安,召旱旋師。

北平郡 

通鑒,晉孝武太元十六年,北平人吳柱,聚衆千餘,立沙門灋長為天子,破北平郡,轉冦廣都,入白狼城。高陽王隆,遣安昌侯進,将百餘騎,赴白狼城,柱衆潰,窮捕斬之。

【注,魏收地形志,廣都縣,屬建德郡,在漢右北平白狼縣。隋省入遼西石城縣。】

石城郡

【見下】

石城縣 

通鑒,晉安帝隆安元年,燕主寶帥數百騎,二百裡晡時至龍城,會遣騎追至石城,不及。

【注,石城縣,漢屬北平郡,後魏屬建德郡,隋并入柳城縣。】

晉書,慕容熈載記,石城令、高和。

建德郡

魏書,世祖紀,馮弘、石城太守,李崇、建德太守,王融,十餘郡來降。撫軍大将軍、永昌王健,攻建德,拔之。

冀陽郡 

晉書,慕容廆載記,時二京傾覆,幽冀淪陥,廆刑政脩明,虛懐引納,流亡士庻多襁負歸之,廆乃立郡,以統流人。冀州人為冀陽郡。【通鑒注,當置于漢右北平,平剛縣界。】

豫州人為成周郡,青州人為營丘郡,并州人為唐國郡。 

通鑒,晉成帝鹹康四年,冀陽流寓之士,共殺太守宋燭,以降趙。 

魏書,世祖紀,骠騎大将軍、樂平王丕,攻冀陽,拔之,營丘郡。 

通鑒,晉成帝鹹和四年,營丘内史鮮于屈,遣使降趙。 

晉書,載記韓恒傳,遷營丘太守。 

皇甫真傳,守遼東、營丘二郡太守。 

魏書,世祖紀,徙營丘、成周、遼東、樂浪、帶方、玄菟六郡,民三萬家于幽州。 

水經注,渝水又南,迳營丘城西。

成周郡 

通鑒,成周内史、崔焘。

唐國郡 

通鑒,唐國内史、陽裕。

遼東郡 

晉書,慕容廆載記,廆率騎,讨鮮卑素連朩津,大敗,斬之。二部悉降,徙之棘城,立遼東郡而歸。

樂浪郡 

通鑒,晉成帝鹹和四年,樂浪太守鞠彭以境内皆叛,選鄉裡壯士二百餘人,共還棘城。

【注樂浪,非漢古郡地也。慕容廆所置,以五代志攷之,樂浪、冀陽、營丘郡、北韓、武寜等縣,當盡在隋遼西郡柳城縣界。】

玄莵郡

通鑒玄莵太守、劉佩。

興集縣 寜集縣 興平縣 育黎縣 吳縣 

晉書,慕容皝載記,罷成周、冀陽、營丘等郡,以勃海人為興集縣,河間人為寜集縣,廣平魏郡人為興平縣,東萊北海人為育黎縣,吳人為吳縣,悉隸燕國。

武原縣 

通鑒,武原令、常霸。

武寜縣 

通鑒,武寜令、孫興。

北韓縣 

通鑒,北韓令、孫泳。

新昌縣 

晉書載記,韓恒傳,出為新昌令。

和陽縣 武次縣 西樂縣 

晉書,慕容皝載記,斬仁所置守、宰,分徙遼東大姓于棘城,置和陽、武次、西樂、三縣而歸。

榼盧城 

通鑒,晉成帝鹹康五年,燕王皝以榼盧城人悅绾,為禦難将軍,授兵一千,使守凡城。【注,即水經注,榼倫水也。】

榆隂城 安晉城 

晉書,慕容皝載記,宇文乞得歸,為其别部逸豆歸所逐,奔死于外。皝率騎讨之,逸豆歸懼而請和,遂築榆隂、安晉二城而還。

【通鑒注,榆隂城,蓋在大榆河之隂,安晉城在威德城西南。】宇文歸入冦安晉。

【又見曲水亭下】

威德城 

晉書,慕容皝載記,改涉奕幹城為威德城。

通鑒,晉海西公太和五年,慕容令帥谪戌士,東襲威德城。

廣安 

通鑒,晉成帝鹹和八年,慕容皝引兵讨宇文乞得歸軍,于廣安。【注廣安,在棘城之北。】

武興 

晉書,慕容皝載記,段遼遣其将李詠,夜襲武興,遇雨引還。

興國

【見五官水下】

臨川 

通鑒。宋文帝元嘉十三年。高麗屯于臨川。

【注,臨川在和龍城東。】

曲水亭 

晉書,慕容皝載記,段蘭擁衆數萬,屯于曲水亭,将攻栁城,宇文歸入冦安晉,為蘭聲援,皝以步騎五萬擊之,師次栁城,蘭、歸皆遁,遣封奕率輕騎,逰擊敗之,收其軍實館谷,二旬而還,謂諸将曰:二虜恥無功而歸,必複重至,宜于栁城左右,設伏以待之。遣封奕率騎,潛于馬兠山諸道,俄而遼騎果至,奕夾擊,大敗之,斬其将榮保。

【又見乙連下】

馬兠山

【見曲水亭下】

遏陉山 

晉書,冉闵載記,闵既至龍城,斬于遏陉山,山左右七裡,草朩悉枯。

九城山 

晉書,隐逸傳,公孫鳳隐于昌黎之九城,山谷青嶺。 

晉書,慕容熈載記,苻後好遊田,熈從之,北登白鹿山,東過青嶺,南臨滄海,士卒為豺狼所害,及凍死者五千餘人。

牛尾谷 

通鑒,晉成帝鹹和九年,慕容汗與段蘭遇于牛尾谷,汗兵大敗。

黃榆谷 

晉書,慕容寶載記,寶奔于廣都黃榆谷、索莫汗陉。 

通鑒,晉安帝隆安二年,燕主寶至索莫汗陉,去龍城四十裡。

饒樂水 

後漢書,鮮卑傳,以季春月大會于饒樂水上。

【注。水在今營州北】

澆水 

通鑒,晉明帝太寜三年,宇文乞得歸據澆水,以拒皝。

【注,澆水即澆雒水也。】

渾水

晉書,慕容皝載記,涉奕幹率騎,追戰于渾水,敗之。

五官水 

晉書,慕容皝載記,段遼遣将屈雲攻興國,與皝将慕容遵大戰于五官水上,雲敗,斬之。

羌胡固 

魏書,世祖紀,馮弘、尚書高紹,率萬餘家,保羌胡固,車駕讨紹,斬之。

平州 

魏書,晉置,治肥如城。 

肅宗紀,熈平二年九月,城平州所治、肥如。

遼西郡 

魏書,世祖紀,延和元年,馮弘,長樂公崇,及其母弟朗,朗弟邈,以遼西内屬。

遣将封羽,圍遼西。

二年,撫軍大将軍、永昌王健,督諸軍,救遼西。

肥如 

魏書。二漢、晉屬,有孤竹山祠,掲石,武王祠,令支城,黃山,濡河。

陽樂 

魏書,二漢,晉屬。太平真君七年,并令支、合資屬焉。有武歴山,覆舟山,林榆山,太平真山。

【合資二字未詳,漢右北平有薋縣,疑即薋字之誤。】

海陽 

魏書,二漢、晉屬。有橫山,新婦山,清水。

北平郡 

魏書,世祖紀,慕容渇悉隣反于北平,攻破郡治。太守與守将擊敗之。

北韓 

魏書,二漢、晉屬樂浪,後罷,延和元年,徙北韓民于肥如,複置屬焉。

新昌 

魏書,前漢屬涿,後漢晉屬遼東,後屬有盧龍山。

【案,前漢涿郡有新昌,去遼東絶逺。後漢志,遼東郡新昌下,亦不言故屬涿,蓋名同而地異,魏史誤也。】

黃山 

魏書,高宗紀,太安三年十月,诏太宰常英,起行宮于遼西黃山。 四年正月,東巡平州,庚午至于遼西黃山宮,遊宴數日,親對高年,勞問疾苦。 

常英傳,英之徴也,夢日墜其所居黃山下水中。

碣石山 

魏書,高宗紀,太安四年,二月丙子,登碣石山,觇滄海,大飨羣臣于山下,班賞進爵,各有差。改碣石山為樂逰山,築壇記行,于海濵。 

世宗紀,自碣石至于劒閣,東西七千裡,置二十二都尉。

【又見濡水下,水經注】

濡水 

魏書,太宗紀,泰常元年,庫傉官斌先降,後複叛歸馮跋。骁騎将軍延普渡濡水,讨擊,大破之。 

世祖紀,延和元年,車駕伐和龍,至濡水。 

水經注,濡水出禦夷鎭東南,其水二源,雙引夾山西北流,出山合成一。 

又西北,迳禦夷故城東鎭北,百四十裡北流左道,則連泉水注之,出故城東,西北流迳故城南,又西北迳渌水池南,其水潭而不流,其水又西屈而北流,又東迳故城北,連結兩池沼,謂之連泉浦,又東北注難河,難河右則汗水入焉,水出東塢南,西北流迳沙野南,北人名之曰沙鎭,東北二百三十裡,西北入難河,濡、難,聲相近,狄俗語訛耳。水又北迳沙野西,又北迳箕安山東,屈而東北流,迳沙野北,東北流迳林山北,水北有池潭而不流,濡水又東北流,迳孤山南,東北流,呂泉水注之,水出呂泉塢西,東南流,屈而東迳塢南,東北流,三泉水注之,其源三泉,鴈次合為一水,鎭東北四百裡,東南注呂泉水,呂泉水又東迳孤山北,又東北逆流水注之,水出東南導泉,西流右屈,而東北注木林山水,會之。水出山南,東注逆水,亂流東北注濡河,濡河又東,盤泉入焉,水自西北,東南流注濡河,濡河又東南,水流逥曲,謂之曲河,鎭東北三百裡,又東出峽入安州界,東南流迳漁陽白檀縣故城,又東南流,右與要水合,水出塞外,三川并導,謂之大要水,東南流迳要陽縣故城東,又東南流迳白檀縣,東南流入于濡,濡水又東而南索頭水注之,水北流,南迳廣陽僑郡,西魏分右北平置今安州治,又南流注于濡,濡水又東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山川派合西源,右為溪水,亦曰西藏水,東南流出,溪與蟠泉水合,泉發州東十五裡,東流九十裡,東注西藏水,西藏水又西南流,東藏水注之,水出東溪,一日東藏水,西南流出谷,與中藏水合,水導中溪,南流出谷南,注東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水曰三藏水,東藏水又南,右入西藏水,亂流右會龍泉水,水出東山下,淵深不測,其水西南流,注于三藏水,三藏水又西南流,與龍蒭水合,兩出于龍蒭之溪,東流入藏水,又東南流,迳列溪,謂之武列水,東南歴石梴下左,層巒之上有孤石雲舉,臨崖危峻,可高百餘仭,其水東,合流入濡,濡水又東南,五渡水注之,水北出安樂縣丁原山,南流迳其縣故城西,本三會城也,其水南入五渡塘,又南流注于濡,濡水又與高石水合,水東出安樂縣東山,西流歴川三會城南,西入五渡川,下注濡水,濡水又東南迳盧龍塞,塞道自無終東縣出,渡濡水,向林蘭陉,東至清陉,盧龍之崄峻坂萦折,故有九峥之名矣,濡水又東南,迳盧龍故城東,又南黃洛水注之,水北出盧龍山,南流入于濡,濡水又東南水名合焉,水出盧龍塞,西南流,注濡水,又合屈而注得去潤水,又會敖水,二水并,自盧龍西注濡水,又東南流迳令支縣故城,魏氏王地記曰,肥如城西十裡,有濡水南流注,迳孤竹城西,右合玄内也,謂之小濡水,非也,水出肥如東北玄溪,西南流,迳其縣東,東屈南轉,西回迳肥如縣故城南,俗又謂肥如水,非也,西南流,右會盧水,水出縣東北沮溪,南流謂之大沮水,又南,左合陽樂水,水出東北陽樂縣,又西南入于沮水,謂之陽日沮水,又西南,小沮水注之,發冷溪,世謂之冷池,又南得溫泉水口注之,東出北溫溪,自溪西南,流入于小沮水,小沮水又南流,與大沮水合而為盧水也,盧水有二渠,号小沮,大沮,合而入于玄盧水,又南與溫水合,水出肥如城北,西流注于玄水,地理志曰,盧水又南入玄水,玄水又西南,迳孤竹城北,西入濡水,故地理志曰,玄水東入濡,蓋自東而注也,濡水自孤竹城東南,迳主鄉北瓠,溝水溝注之,出城東南,東流注濡水,濡水又迳牧城南,分為二水,北水枝出,世謂之小濡水也,東迳樂安亭北,東南入海,濡水東南流,迳樂安亭東南,與新河故渎合,自雍奴縣承鮑丘水東,城謂之鹽關口,魏太祖征蹋頓,與洵口俱導也,世謂新河矣。陳夀魏志,以通河海也,新河又東北絶庾水,又東北出,迳右北平絶泃渠之水,又東北迳昌城。又東為二水枝凟東南八海,新河自闆渠東出,合封大水,謂之交流合水,出新平縣西,南流迳新平縣故城西,【當作新安平】又東南流,龍鮮水注之,水出縣西北,世謂之馬頭山,二源俱導南,合一川東流,注封大水。地理志曰,龍鮮水東入封大水者也,亂流南會新河,南流于海,地理志曰,封大水于海陽縣南,入海。新河又東出海陽縣,與緩靈水會,水出新平縣東北,世謂之大籠山,東南流迳令支城西,西南流與新河合,南流注于海。地理志曰,緩靈水與封大水,皆南入海。新河又東與素河會,謂之白水口,出令支縣之廬山南,合新河又東南入海,新河又東至九遇口,枝分南注海。新河又東迳海陽縣故城南,又東與清水會,水出海陽縣,東南流迳海陽城東,又南合新河,又南流一十許裡,西入九遇,注海。新河東絶清水,又東,本究水出焉,南入海。新河又東,左迤為北陽孤澱名,又絶新河,南海注新河,又東會于濡,濡水又東南,至絫縣碣石山。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城縣西南。漢武帝甞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埇道數十裡,當山頂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見,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及潮波退,不動不沒,不知深淺,世名之天橋柱也,狀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韋昭亦指此,以為碣石也,濡水于此,南入海。

盧龍塞 

魏書,常景傳,杜雒周反于燕州,以景兼尚書為行台,與幽州都督、平北将軍元譚禦之,景表求勒幽州諸縣,悉入古城,山路有通城之處,權發兵夫,随宜置戌,以為防遏,肅宗從之,别勑譚西至軍都關北,從盧龍塞,據此二崄,以杜賊出入之路,又诏景,山中崄路之處,悉令捍塞。

營州 

魏書,治和龍城。太延二年,為鎮。太平真君五年,改置。永安末,陷。天平初,複。 

肅宗紀,熈平二年九月,城營州所治,和龍昌黎郡。 

魏書,晉分遼東置。太平真君八年,并冀陽屬焉。

龍城 

魏書,太平真君八年,并栁城、昌黎、棘城屬焉,有堯祠,榆頓城,狼水。

廣興 

魏書,太平真君八年,并徒河、永樂、燕昌屬焉,有雞鳴山,石城,大栁城。

定荒 

魏書,正光末,置。有鹿頭山、柗山。

建德郡 

魏書,太平真君八年,置。治白狼城。

石城 

魏書。前漢屬右北平,後屬。太平真君八年,并遼陽路大樂屬焉。有白鹿山祠。

廣都 

魏書,太平真君八年,并白狼、建德、望平屬焉,有紫金城。

陽武 

魏書,正光末,置。有三合城。

冀陽郡 

魏書,太平真君八年,并昌黎。武定五年,複平剛。

柳城

營丘城 

魏書,正光末,置。

冨平 

魏書,正光末,置。

永安 

魏書,正光末,置。

長城 

魏書,長孫陳傳,為羽林郎,征和龍,賊自西門出,将犯外圍陳,擊退之,追斬至長城下。

渝水 白狼水 

水經注,遼水又右會白狼水。 出右北平白狼縣東南,廣成縣北流,西北屈,迳廣成縣故城南,俗謂之廣都城,又西北,石城川水注之,水出西南城石山,東流迳石城縣故城南,北屈,迳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又東北入廣成縣東,注白狼水,白狼水北迳白狼縣城東,又東方城川水注之,水發川西南山,下流北屈,迳故城西,世謂之雀目城,東屈,迳方城北,東入白狼水,白狼水又東北,迳昌黎縣故城西,高平川水注之,水出西北平川,東流迳倭城北,又東南迳乳樓城北,蓋迳戎,鄉邑兼夷稱之,又東南注白狼水,白狼水又東北,自魯水注之,導西北,逺山東南注白狼水,白狼水又東北,迳龍山,西燕慕容晃以柳城之北,龍山之南,福地也,使陽裕築龍城,改栁城為龍城縣,白狼水又北迳黃龍城東。十三州志曰,遼東屬國都尉,治昌黎,道有黃龍亭者也。魏營州刺史治。魏氏土地記曰,黃龍城西南有白狼河。東北流附城東北下。即是也、又東北濫真水,出西北塞外,東南歴重山東,南入白狼水,白狼水又東北,出東流為二水,右水疑即渝水也,地理志曰,渝水首受白狼水,西南巡山,迳一故城,以為河連城,疑是臨渝縣之故城,渝水南流東屈,與一水會,世名之曰榼倫水,疑即地理所謂,侯水北入渝者也,十三州志曰,侯水南入渝,地理志言,蓋自北而南也,又西南流,注于渝,渝水又東南迳一故城東,俗曰女羅城,又東迳營丘城西,其水東南入海,地理志曰,渝水自塞,南入海,一水東北出塞為白狼水,又東南流至房縣,至于遼。魏氏土地記曰,白狼水,下入遼也。

思燕佛圖 

魏書後妃傳,立思燕佛圖于龍城,刋石立碑。

北平郡 

隋書,舊置平州。

盧龍 

隋書,舊置北平郡。領新昌、北韓二縣,後齊省北韓入新昌,又省遼西郡,并所領海陽縣入肥如。開皇六年,又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名盧龍。大業初,置北平郡,有長城,有關宮,有臨渝宮,有覆舟山,有碣石,有玄水、盧水、涅水、閏水、龍鮮水、臣梁水、有海。

遼西柳 

隋書,舊置營州。開皇初,置總管府,大業初,廢府。

柳城 

隋書,後魏,置營州于和龍城,領建德、冀陽、昌黎、遼東、樂浪、營丘等郡。龍城、大興、永樂、帶方、定荒、石城、廣都、陽武、襄平、新昌、平剛、柳城、富平等縣。後齊惟留建德、冀陽二郡。永樂、帶方、龍城、大興等縣,其餘并廢。開皇元年,唯留建德一郡,龍城一縣,其餘并廢,尋又廢郡,改縣為龍山。十八年,改為柳城,大業初,置遼西郡,有帶方、山秃、黎山、雞鳴、山松、山有渝水、白狼水。 

王世勣傳,遼東之役,與漢王并為行軍元帥,至柳城遇疾疫而還。 虞綽傳,行宮次于柳城縣之臨海頓。 

李景傳,景在北平,為高開道所圍,獨守孤城,外無聲援,遼西太守鄧暠率兵救之,遂歸柳城。 

靺鞨傳,渠帥度地稽,率其部來降,拜為右光祿大夫,居之柳城。

臨渝宮 

隋書,炀帝紀,大業十年三月癸亥,次臨渝宮,親禦戎服,祃祭黃帝,斬叛軍者以釁鼓。

盧龍塞 

隋書,隂夀傳,開皇初,高寶寜引突厥,攻圍北平,令夀率步騎數萬,出盧龍塞以讨之。 

梁文謙傳,領武贲郎将,為盧龍道軍副。

臨渝鎭 

隋書,突厥傳,營州刺史高寶寜作亂,沙鉢略與之合軍,攻陷臨渝鎭。

渝關 

隋書,高祖紀,開皇三年,二月癸亥,城榆關。

【通鑒注,臨渝關在平州盧龍縣,東一百八十裡。新唐書,營州城,西四百八十裡,有渝關守捉。五代史雲,幽州北七百裡,有渝関,下有渝水通海,循海有道,狹處才數尺,是所謂臨渝関也。

宋白續通典曰。漢石城舊縣。取碣立如城,以名之。唐貞觀十五年,于故臨渝縣城,置臨渝縣。萬嵗通天二年,改為石城,今史文多誤,作榆。】

賀婁子幹傳,高祖以子幹曉習邊事,授榆關總管,十鎭諸軍事。高麗傳,漢王諒讨高麗,餽運不繼,師出臨渝関,複遇疾疫,王師不振。

泸河鎮 

通鑒,大業七年,帝将讨高麗,發民夫運米,積于泸河、懐逺二鎮。

【注新唐志曰,隋于營州之境,汝羅故城置遼西郡,領遼西、泸河、懐逺三縣。】

隋書,觀王雄傳,出遼道,次泸河鎭。

懷逺鎮 

隋書,薛世雄傳,帝至栁城,以世雄為東北道大使,行燕郡太守,鎮懐逺。 

高麗傳,高麗遣使乞降,帝許之,頓于懐逺鎮,受其降欵。 

唐書,高祖紀,炀帝征遼東,遣高祖,督運糧于懐逺鎭。

臨海頓 

隋書,觀王雄傳,帝令綝于臨海頓,别有所督望海頓。 

通鑒,大業八年,勑運黎陽、雒口、太原等倉谷,于望海頓。

【注望海頓,當在遼西界。】

黃龍 

隋書,高祖紀,開皇三年,行軍總管隂夀破高寶寜于黃龍。 

赦黃龍死罪以下。 

長孫晟車騎将軍,出黃龍道,赍币賜奚霫契丹等。

白狼塞 

隋書,于仲文傳,诏仲文率兵,屯白狼塞,以備胡。

平州 北平郡 

唐書地理志,平州北平郡下,初治臨渝,武德元年,徙盧龍,土貢熊鞹蔓荊實人葠。 有府,一曰盧龍,有盧龍軍。天寶二年置,又有柳城軍,永泰元年置,有溫溝、白望、西硖石、東硖石、渌疇、米磚、長楊、黃花、紫蒙,白狼、昌黎、遼西等十二戌,受川、周愛二鎮,城東北有明垤関,鹘湖城,牛尾城。

盧龍 

唐書地理志,中,本肥如,武德二年更名,又置撫寜縣,七年省。

石城 

唐書地理志,中,本臨渝,武德七年省,貞觀十五年複置,萬嵗通天二年,更名有臨渝関,一名臨闾関,有大海関,有碣石山,有溫昌鎮。

馬城 

唐書地理志。中。古海陽城也。開元二十八年,置,以通水運。東北有千金冶城,東有茂鄉鎮城。

碣石 

唐書,唐休璟傳,休璟以儒者,号知兵。自碣石逾四鎮,其間緜地幾萬裡,山川夷坦,障塞之要,皆能言之,故行師料敵未嘗敗。

渝關 

唐書高麗傳,帝總飛騎,入臨渝關,皇太子迎道左。 

郭英傑傳,與禆将吳克勤,烏知義羅、守忠,帥萬騎及奚衆,讨契丹,屯渝關,契丹酋長可突幹拒戰,都山下。官軍不利,知義守忠引麾下遁去,英傑、克勤力戰死。

契丹傳,營州都督許欽澹,以州甲五百合奚君長李大酺兵,共攻可突幹,不勝,欽澹懼,徙軍入渝關。 

奚傳,契丹可突幹反脅奚衆,并附突厥,魯蘇不能制,奔渝關。李忠臣傳,攻長楊,戰獨山,襲渝關北平。 

通鑒,後梁均王,幹化三年,初幽州七百裡有渝關,下有渝水,通海,自關東北,循海有道,道狹處才數尺,旁皆亂山,高峻不可越,北至進午口,舊置八防禦軍,募土兵予之田租,皆供軍食,不入于薊,幽州嵗緻缯纩,以供戰士衣,每嵗早獲,清野堅壁,以待契丹。契丹至,辄閉壁不戰,俟其去,選骁勇,據隘邀之,契丹常失利,土兵皆自為田園,力戰有功,則賜勲加賞。由是契丹不敢輕入冦,及周德威為盧龍節度使,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渝関之險,契丹每刍牧于營平之間。

五代史,渝關,東臨海,北有兎耳,覆舟山,山皆鬥絶并海,東北有路,狹僅通車,其旁地可耕植,唐時置東硖石、西硖石、渌疇、米磚、長楊、黃花、紫蒙,白狼城以扼之。 

宋白續通典,渝関,関城下有渝水,入大海,其関東臨海,北有兎耳山,覆舟山山皆鬥峻,山下循海岸,東北行狹處,才通一軌,三面皆海,北連陸関,西亂山至進牛栅,凡六口栅戍相接,此天所限内外也。

【通鑒注,引金國節要,燕山之地,易州西北乃金坡関,昌平縣之西,乃居庸関,順州之地乃古北口,景州之東北乃松亭関,平州之東乃渝關,渝關之東即金人來路也,此數關皆天造地設,以分蕃漢之限,一夫守之,可以當百,本朝複燕之役,若得諸関門,則燕山之境可保,然関内之地,平、灤、營三州,自後唐陷于安巴堅,改平州為遼興府,以營、灤二州隸之,号為平州路。至石晉之初,耶律徳光又得燕山、檀順、景、薊、涿、易諸州,建燕山為燕京,以轄六郡,号燕京路,而與平州自成兩路,海上議割地,但雲燕雲兩路而已,初謂燕山路,盡得関内之地,殊不知燕山、平州盡在関内而異路也。破遼之後,金人複得平州路據之,故斡裡雅布後由平州入冦,乃當時議燕雲,不明地理之故,又金國行程雲,灤州故無之。唐末,安巴堅攻陷平、營,劉守光據幽州暴虐,民多亡入敵中,築乃此城。營州,古柳城郡,舜所築也,乃殷之孤竹國,漢唐遼西地,其城外多大山,高下皆石,不産草木,地當營室,故以為名。自營州東至渝関,并無保障,沃野千裡,北限大山,重岡複嶺中有五関,唯渝関、居庸可以通饷饋,松亭、金坡、古北口,止通人馬,不可行車,其山之南,則五谷百果良材美本,無所不有,出関未數裡,則地皆瘠鹵,豈天設此,以限内外乎。】

漢武台 

唐書,太宗紀,貞觀十九年,九月戊午,次漢武台,刻石紀功。

西硖石 

唐書,契丹傳,諸将戰西硖石黃麞谷,王師敗績。

東硖石 

唐書,王孝傑傳,軍至東硖石谷,與賊接,道隘虜衆,孝傑率鋭兵先驅出谷,整陣與賊戰,而後軍總管蘇宏晖,以其軍退,援不至為虜所乗,軍潰,孝傑随令死士,相蹂且盡。 

契丹傳,武後更诏,夏官尚書王孝傑,羽林衛将軍蘇宏晖,率兵十七萬,讨契丹,戰東硖石,師敗,孝傑死之。

營州 柳城郡 

唐書地理志,營州柳城郡,上都督府,本遼西郡,萬嵗通天元年,為契丹所陷。聖厯二年,僑治漁陽。開元五年,又還治柳城。天寶元年,更名。土貢,人葠,麝香,豹尾,骨骿。 

有平盧軍,開元初置,東有鎮安軍,本燕郡守捉城,貞元二年,為軍城,西四百八十裡,有渝関守捉城,又有汝羅、懐逺、巫関,襄平四守捉城。

 唐書,宋慶禮傳,初營州都督府治柳城,扼制奚契丹,武後時趙文翙失兩國情,攻殘其府,更治東冶陽城。

玄宗時,奚契丹欵附,帝欲複治故城,宋璟固争,不可。獨慶禮執處其利,乃诏,輿人子詹平姜師度、左骁衛将軍邵宏等為使,築裁三旬畢,俄兼營州都督,開屯田八十餘所,追拔漁陽、淄青沒戸,還舊田宅,又集商胡,立邸肆,不數年倉廥充,居人蕃輯。

柳城 

唐書地理志,中,西北接奚,北接契丹,有東北鎮醫巫,闾山祠,又東有碣石山。

都山 

唐書,契丹傳,可突幹盜邊,幽州長史薛楚王等率萬騎及奚,擊之,戰都山下。

摘星山 

唐書,契丹傳,欽德入冦幽州,劉仁恭窮師,逾摘星山讨之。

【通鑒,作摘星嶺。】

白狼河 

唐書,奚傳,其地東北接契丹,西突厥,南白狼河,北霫吐護真河。 

安祿山傳,率河東兵讨契丹,至吐護真河,晝夜行三百裡,次天門嶺。

【通鑒注,自雄武軍東北,度灤河,有古盧龍鎮,有鬥陉嶺,自古盧龍北經九荊嶺,受米城,張洪隘,度石嶺,至奚王帳六百裡,又東北傍吐護真河,五百裡至奚契丹牙帳,乂出檀州燕樂縣,東北百八十五裡,至長城口,又北八百裡,有吐護真河,奚王牙帳也。】

紫蒙川 

通鑒,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張守珪出師紫蒙川,大閱以鎮撫之。

【注,據晉書載記,秦漢之間東胡邑于紫蒙之野。

唐書地理志。平州有紫蒙、白狼、昌黎等戍,蓋平州之北境,契丹之南界也。】

伐孤竹

桓公北伐孤竹,未至卑耳之谿,十裡闟然,正瞠然視,援弓将射,引而未敢發也。謂左右曰:見是前人乎,左右對曰,不見也。公曰:事其不濟乎,寡人大惑,豈有人若此者乎。管仲對曰:臣聞登山之神有俞兒者,長尺而人物具焉,霸王之君興,而登山神見,且走馬前疾道也,袪衣示前有水也,右袪衣,示從右方涉也,至卑耳之谿,有賛水者曰,從左方涉,其深及冠,從右方涉,其深至膝,若右涉其大濟。桓公立拜管仲于馬前,曰:仲父之聖至若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管仲對曰:夷吾聞之,聖人先知無形,今也有形而後知之,臣非聖也,善承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