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雷軍的千億失誤?

作者:Tech星球
雷軍的千億失誤?

來源 | Tech星球

文 | 楊曉鶴

張宇是一位90後北漂青年,雖然是租房住,但還是将自己的住處添置了很多智能家居。

因為成本效益和早期使用小米手機的緣故,他逐漸添置了小愛音箱、掃地機器人、小米wifi等智能家居産品。“都挺好用的,能滿足基本的日常需求”,這是張宇對小米生态的評價,但他想買一個平闆電腦,而自己手機已經是iPhone 13、小米平闆新品好久沒出了,這讓他決定購買iPad;再加上最近米家App崩潰,他逐漸開始思考替換小米生态的其他産品。

一開始,張宇以為隻是自己的米粉信仰需要“充值”了,但他在網上看到“小米電視連續兩例螢幕開膠”、“小米生态鍊企業逐漸退股”,再加上“米家App兩個月崩潰兩次”,近一個月3次熱搜事件時,他意識到小米生态可能存在整體的問題。

再看看蘋果和華為生态的發展後,他向Tech星球說道:“小米沒有晶片、系統,越往後發展,生态确實越比不了。”

張宇對米家的态度轉變,并不是“米粉”(小米粉絲)群體的個例。在張宇所在的某米粉UP主粉絲群,不僅UP主在發生這種轉變,群内不少“米粉”也在倒戈,為小米辯解的也會被大多數人的調侃。張宇坦言,他看到這種變化内心也是說不出的滋味。

當然,還有很多人認為,看空小米生态是杞人憂天。因為從最新的财報看,小米AIoT連接配接的數量已經達到4.78億台,小愛同學的月活數達到了1.15億台,小米電視、小米平闆在國内都是數一數二的出貨量。

但從華為筆記本、智慧屏等産品不斷超越小米,以及蘋果生态的愈發強悍之際,小米生态也确實受到了強力競争。小米創始人雷軍曾引以為豪的極緻成本效益打法,也似乎越來越難以做到“一招鮮”。

千億目标前逐漸分裂的生态聯盟

2014年,雷軍在中國企業家的領袖論壇上表示,5年内要投資100家企業,複制小米模式并打造小米生态鍊。

從最早投資的企業華米開始,如今小米生态鍊已經走過了8年時間。根據财報顯示,截至2021年底,小米累計對外投資390家,總賬面價值人民币高達603億元,同比增長25.7%。而八年的時間,小米生态鍊跑出了華米、石頭科技、九号、雲米等等多家上市公司,從财務角度看,雷軍這場投資是非常成功的。

但成為智能生态第一的同時,小米生态鍊也逐漸産生諸多裂縫。

首先,是小米生态鍊的内部競争。因為小米生态鍊逐漸分化出了10億、7億和1億以下營收的不同圈子,很多生态鍊企業為了營收開始橫向擴張,比如掃地機器人在生态内,就有石頭科技、追覓、雲覓等企業在做,智能鎖企業有綠米、創米等,大家逐漸踏入兄弟企業的業務範圍。

其次,是小米在後期逐漸入場,開始推出很多自有品牌。這些小米自有品類比小米生态鍊企業的産品,還賣得便宜,小米充電寶就是個例子。而且小米不僅在價格上,小米的系統層面控制會更為難受。2019年,小米推出自主研發的小米運動手表,這與華米運動手表形成直接競争。要知道,華米運動手表的控制App“ ZeepLife”的原型,還是小米運動App。

很多“米粉”購買生态鍊産品時,本身就是看重小米的品牌,如果小米自己推出了品牌,那還有什麼理由購買生态鍊産品呢?

再次,是雷軍定下的硬體利潤不超過5%,很多企業是以希望擺脫低利潤的代工廠模式,做高品質的自有品牌。是以,很多生态鍊企業紛紛推出自的獨立品牌,有的甚至提出自建生态,希望來一場徹底的“去小米化”。

比如,石頭機器人在2017年推出首款自有品牌産品——石頭掃地機器人,逐漸開啟了自有品牌占主導的局面。而2020年1月,雲米科技創始人、CEO陳小平也曾提出在全屋智能領域,要與小米三分天下,彼時小米業務還占雲米的50%。

也許是意識到,小米生态鍊的内部分化不可避免,近期雷軍開始一場退出行動。6月7日,九号公司釋出公告稱,紅杉資本和小米集團旗下的創投機構減持了其近6.5%的股份;5月26日,石頭科技披露的公告顯示,順為資本計劃再次減持不超過400.8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不超過6%。

有機構統計,保守估算小米系企業通過減持石頭科技、九号公司已套現22.68億元;雷軍系投資機構順為通過減持石頭科技、九号公司、華米科技、雲米或已套現31.27億元。

資本聯系減弱的小米生态鍊,也逐漸與各家關系疏遠。小米早期某家米字輩企業,其零售智能解決方案本身就與小米關系不太大,此後業務也逐漸和阿裡更加靠近,二者共同承接了環球影城的部分業務。接受阿裡投資後,其企業高管就曾告訴Tech星球:我們并不是小米生态鍊企業,典型是名片很早就沒有小米的辨別。

盡管小米生态鍊企業在逐漸分化,但小米在電視、冰箱、掃地機器人等領域逐漸領先,小米生态鍊總經理屈恒在接受36氪采訪時表示:“我有信心在未來3-5年時間,生态鍊銷售額将突破千億元”(不包括小米大家電和電視)。

小米模式VS蘋果華為模式

小米模式的三闆斧:極緻成本效益、網際網路營銷、快。這種模式幫助小米建立起行業規模第一的小米生态,但對于小米來說,雷軍的千億失誤或許也正于此,缺乏底層基礎建設,讓小米生态逐漸成為網友評價的“小米雜貨鋪”。

小米早期對這方投入力度不夠,一直到MIUI 13,才正式打出“萬物互聯”的口号。但由于MIUI是基于安卓打造的系統,是以并不能做到徹底的互通互聯,這在多裝置互動的場景中特别明顯。

據張宇分享,MIUI 13 的小米手機應用在平闆上接力打開,主流應用都可以無縫連結,但是類似懂車帝等APP,則是網絡傳輸的形式,不太清晰和穩定。華為則在2019年推出了“Share”能力,手機、平闆和筆記本都可以無感分享,比如華為手機在碰一下筆記本後,就可以将手機螢幕内容分享到筆記本電腦上。

這項能力背後,是因為華為鴻蒙采用分布式微核心,Share SDK已适配鴻蒙OS原生開發。而且華為自研的NFC晶片,也保證了傳輸的高效。正如很多“果粉”(蘋果粉絲),會因為Apple Watch 和 iPhone的無感協同、AirPods 和 iPad 的無感切換、iPad和Mac的跨屏協作,而毫不猶豫選擇蘋果的很多産品。

反觀小米的移動生态,并非不想如此協同,關鍵難以做到深層次打通。作為小米生态的核心控制“米家App”,很容易因為手機運作記憶體不足而被殺背景,很多裝置的控制和資料還會是以中斷。是以,目前的小米平闆和筆記本電腦,還在走成本效益打法。尤其紅米也釋出筆記本品牌後,價格進一步擊穿後,很多産品價格已經與聯想形成對壘。

不僅在移動産品領域,在智能家居領域,小米生态底層控制能力也有些不足。目前,小米智能家居是在每個産品布置上内置網絡開關,然後由 Wifi 子產品控制。這導緻一旦網絡出現問題,所有裝置都不能用。

一語成谶,網絡傳輸真成了小米智能家居的阿克琉斯之踵。6月16日,米家App公告稱因網絡故障,導緻米家App及語音控制服務異常,很多米粉稱“反複重新開機路由器、重組mesh、重裝App,以為自己裝置出問題了,原來是米家伺服器的問題。”無獨有偶,4月14日,米家App也崩潰過一次。

雷軍的千億失誤?

米家使用者“大款小總”曾以為自己購買的小米智慧中樞會起到預備作用,沒想到小愛同學和米家APP連接配接的不是本地化的中樞,而是小米的伺服器,這點與蘋果的Homekit 中樞采用的私有化部署模式完全不同。米家人為的輸入控制必須走網絡,而當伺服器崩潰時,小米的智能家居就無法控制,除非有紅外控制裝置或者裝置本身按鍵控制備份。

雷軍的千億失誤?

圖檔來自:“大款小總”

相比之下,在通信領域更為擅長的華為,采用的PIC的控制總線技術,這種模式是網随電通的一體設計,通訊穩定還不占用Wifi資源,并且結合HMI 系統層面的控制,對全屋智能的控制體驗感更好。

小米也意識到,這種淺層的控制能力,對于未來的生态并不可取,是以也釋出了物聯網系統Vela。這套與華為鴻蒙争鋒的作業系統,是基于開源嵌入式作業系統Nutt打造,目前僅應用到小米手表、Wifi 子產品等産品設施上,2年時間幾乎并沒有任何進展公布,也許在等小米汽車搭載Vela隆重亮相?

後知後覺與全面競争

客觀來說,小米生态目前仍是消費者的最佳選擇之一。

這不僅是因為小米生态的品類與功能,遠遠多于蘋果和華為生态,能夠滿足幾乎全場景的智能消費體驗。而且從價格角度看,也更加實惠。有UP主計算,包含智能鎖、攝像頭、電視、台燈、吸頂燈、空氣淨化器、掃地機器人、開關等的全套智能家居,米家低配置為5258元,高配置11532元;而華為的低價為6128元,高配則高達18385元。

但如果消費者對智能裝置有很高的穩定性需求,小米生态的先天缺陷就會凸顯。近期米家App的兩次崩潰,就讓部分米粉在微網誌上表示要退坑。

更為重要的是,在研究機構Canalys的最新資料顯示,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已經滑落到國内市場的第五名。如果核心智能機使用者數下滑,這對小米的生态影響會很大。

2019年小米銷售銷量驟然下滑,小米内部人士向Tech星球表示,那年年會雷軍在内部演講的PPT中,曾想将小米的市場歸類到Others(智能機銷量榜單一般隻顯示市場前5名,後面的則統一用Others表示),以此激勵大家拿回市場佔有率。

或許正是小米手機的跌宕銷量,也影響到了小米對底層技術的布局決心,極緻成本效益走量才成為難以戒掉的商業選擇。依賴AIoT扛起小米生态的千億營收,也才成為小米常常響徹的口号。

不過,根據小米當下的營收算一筆賬,小米生态鍊要達成千億營銷的目标需要年複合增長率30%左右,而從小米近3年的“物聯網與生活方式”(包含小米大家電和電視)營收增速看,小米生态很難在今年完成千億的目标,同比增長速度更是大幅下滑。這對于小米來說,是否意味着轉折點?

雷軍的千億失誤?

顯然,小米并非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是以也有很多動作調整。

首先是加大研發投入,小米之前宣布未來五年投入1000億研發,平均每年是200億。從小米2022第一季度的财報看,研發投入35億,同比增長16%,有4.25億用于創新業務。

以小米還在展開造車研發以及華米OV正在開展的晶片戰争來看,這些投入可能并不算高。

另一方面,則是對内部業務重新調整。在5月21日,小米内部宣布為加強筆記本電腦和小米智能手機的互通互聯,将筆記本電腦并入手機部門。這也是小米内部對蘋果生态的重新了解,如果還在将筆記本、Pad和智能機分類管理,那小米核心裝置的互聯互通甚至會落後榮耀生态。

雷軍的千億失誤?

再者,小米生态也在效仿鴻蒙生态,打通手機、平闆電腦、智慧屏、AI音箱、AITO汽車等多種裝置形态。小米手機+智能家居+新能源車,在汽車中控台開家裡的燈和空調,這些智能場景也非常有前景。

還有一點,盡管順為資本偏财務投資的案例正在退出,針對重要的生态鍊企業,小米公司也在不斷增持。在2021年5月7日,小米公告增持生态鍊企業紫米的27.44%的股份,最終持股比例達到49.91%。公告中提到,紫米在電源和多項IoT領域具備技術和研發能力,能夠提高小米在5G+AIoT領域的技術競争力。

除此以外,小米還4.2億元增持金山2.98%股份,在蘇州鐳明雷射科技有限公司的B輪融資中繼續跟投。小米通過掌控生态重要企業更多的股份,進一步加強生态協同。

小米的過往發展,也許證明了“投資+模式賦能”的打法,會面臨“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的局面,生态底層能力才是最終赢得勝利的關鍵。

幸運的是,在這個剛剛過去的“618大促”中,小米全平台累計支付金額187億元,小米AIoT則包攬京東/天貓兩大平台148項第一。從銷售成績看,小米生态加強底層能力建設的時間視窗期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