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電視劇《西遊記》,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家喻戶曉,那畢竟是小說改編的,有一定的虛構成分,但可以确定的是真實的唐僧就是唐朝的僧人,玄奘是他的法号,他是一個人前往遙遠的印度尋求佛法。
他的佛學智慧,已經登峰造極。受到所有佛陀的無上尊重,他翻譯了大量的佛經,不僅在中印文化交流方面做出巨大貢獻,即使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唐僧西天取經共用了十九年時間,一共走了一百多個國家,行程五萬多公裡,不知道經曆了多少磨難。那個時代沒有現代的交通工具,沿途很多國家還沒有和大唐有外交關系,玄奘法師居然一個人就完成了這個壯舉,不得不說是個奇迹。
在當時,從唐朝首都長安城到天竺也就是現在的印度地區,主要有三條通道,玄奘法師為什麼選擇最遠的一條路?

最近的路是翻越青藏高原
從西安出發,翻越青藏高原到達天竺。這條路是距離最近的。早在古代,中原地區就和西藏地區有着特别深厚的聯系,有聞名世界的茶馬古道和唐蕃古道。
尤其是唐蕃古道,是唐朝時期和西藏地區來往的官道,也就是現在的國道,是當時最高等級的道路。
這條古道途徑陝西、甘肅、青海和西藏這四個地域遼闊的大省,古往今來,青藏高原惡劣的氣候條件始終令人生畏,雖然是國道,如果走這條路必須要組團才能通過,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探險家也輕易不敢嘗試。
當時的這一地區有很多未開化的部落,尤其是吐蕃跟唐朝還處于敵對狀态,一旦被抓住,後果不堪設想。
走這條路,必須經過橫斷山區,這個地區有全世界最複雜、險峻、龐大的山系,山與山之間是無數河流,大渡河、鮮水河、雅砻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亞洲知名的大江大河。很多路的落差高差達兩三千米。
比如康定有一段路,直線距離不過30公裡,海拔卻驟然提升到2530米。氣候環境複雜多變,氣溫差異較大,一天之内就可能經曆春夏秋冬幾個季節,非常消耗人的體力。
這個地區到處都是原始森林,山高林密各種霧氣缭繞,一不留神就迷路。雨水說來就來,随時可能遇到塌方、滑坡甚至泥石流。
這個地方是動物的樂園,有孟加拉虎,大型貓科動物中最古老、殺傷力極強的雲豹,令人聞風喪膽的巨型蟒蛇,眼鏡蛇、黑熊到處都是。
這些動物非常兇猛,比如眼鏡王蛇,一旦被它咬上,幾分鐘之内必死無疑,大黑熊一掌就能拍出上千斤的力量,對于人類來說就是災難一樣的存在。
除了官道還有一條商道,也就是茶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與馬的貿易往來,中國的茶馬古道有三條。
如果從西安出發,玄奘法師隻能走四川這條線,從四川雅安,經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薩,再到尼泊爾、印度,這是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的古道。
還有難于上青天的著名蜀道,走這條路比唐蕃古道更加兇險,玄奘一個人,根本不可能在選擇這條路。
距離居中的南線更是險象環生
除了這條最近的路,還有一條路,這條路不遠不近,從長安出發也要走四川,貴州,雲南,期間要穿過橫斷山脈,才能進入緬甸地區,然後向西進入天竺地界。
這條路非常危險,特别是雲南,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很多地方都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這些部落或者小國各自為政。當時各部落經常發生争鬥,天天打打殺殺,甚至幾天就換個部落首領。
這些地方文明程度很低,屬于荒蠻之地,在當時被稱為“南蠻子”。加上語言不通,幾乎無法交流。
玄奘法師即使有再高的修行也沒用,在這個蠻荒之地可以說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這個地方進來容易,走出去就難了,一不留神,可能命就沒了。
當地很多人還不知道聞名世界的大唐盛世,成語“夜郎自大”的故事就出自這裡,可見這些地方的閉塞程度。
更麻煩的是這個地方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林密布,毒蟲瘴氣等各種害人的東西到處都是,防不勝防,對于生活在北方的玄奘法師來說那是兇多吉少。
嚴格來說這條路其實在當地也不是一條路,僅僅是當地的比較有探險精神的人曾經走過。
如果沒有這些人做向導,當地人也不敢走。對于玄奘法師這個北方人來說,相當于獨自開辟一條新通道,即使再有毅力,那也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惡劣的自然環境即便是在近代也很難通過,中國遠征軍在裝備良好的情況下穿越緬北地區,也因為路況不好犧牲了很多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可以想象這條路當時的情況,根本行不通。
古絲綢之路是唯一可行的路線
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和路途條件判斷,古絲綢之路是最合适的,也就成了玄奘唯一的選擇,走這條路,雖然會繞一大圈,多走上千公裡,期間也要翻越很多雪山,經過很多沙漠,但要安全很多,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個原因,這條路是佛教的傳播路線,佛教從南亞的印度,自西向東沿古絲綢之路傳播,在佛教普及的地區玄奘法師更容易和大家溝通。
其次,這條路曆史悠久,早在遠古時期,在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人類早就開始了最初的貿易,自然形成了很多小路,這就是最早的絲綢之路的雛形。
到了公元前15世紀,中國商人就同中亞地區的貿易往來就很頻繁了。另外一個有利的條件是,當時這裡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有廣闊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之是以成為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良好的自然環境和人文基礎密不可分。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當時的絲綢之路其實很繁榮。
唐朝時期在西部設立了安西都護府,管轄範圍很大,包括今新疆、哈薩克斯坦東部和東南部、吉爾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東部、阿富汗大部、伊朗東北部、土庫曼斯坦東半部、烏茲别克斯坦等地區。
安西都護府坐落在安西四鎮,唐朝在當地有駐軍,總人數在四萬人左右,軍隊需要大量的物資消耗,還要供給各級行政機關以及藩屬國,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唐朝政府一點撥款都沒有,僅僅通過對絲綢之路上的商人收稅就解決了,可以想象這條路上貿易多麼頻繁,商業多麼繁華。
對于玄奘法師來說最大的困難是還不是路程的艱難,而是唐朝政府的态度,當時的唐太宗李世民尊奉的是道教,不過當時的佛教比較盛行。
全國各地寺廟林立,香火旺盛,佛門弟子的待遇非常豐厚,做和尚的門檻非常低。大量青壯年紛紛出家為僧,導緻唐朝失去了大量的勞動人口。
對于剛剛曆經戰亂,國家經濟遭受破壞的唐王朝來說,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唐朝的經濟發展,朝廷上下對佛教的不滿也是非常明顯。
尤其是唐太宗,有嚴重的尊道貶佛的傾向,經常把梁武帝舍身入佛門的故事作為反面教材,告誡大家這樣會導緻國家滅亡,是以遏制佛教的發展是當時朝廷的普遍意志。
這種情況下唐太宗明确表示不同意玄奘法師去印度,不過玄奘法師決心已定,于是他“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就是說他不顧國家法令,私自去西天取經。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玄奘法師背着簡單的行李,毅然地踏上西行艱難的旅程。
是以嚴格來說玄奘出國屬于偷渡,他沒有通關文牒,從蘭州開始到涼州他不得不一路晝伏夜出,甚至跟流民混在一起躲過了唐軍的哨卡。
出了唐朝的國門,進入了西域,所到之處皆是崇尚佛教的國家,他淵博的佛學知識讓他受益匪淺。
當時統治中亞西域的是西突厥,已經跟唐朝結成聯盟多年,彼此有共同的利益,兩國來往非常密切。
公元629年,也就是唐朝貞觀三年,玄奘法師沿着古絲綢之路來到碎葉城,也就是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
在這裡他見到了西突厥沙缽羅可汗,沙缽羅可汗對玄奘法師的佛學境界非常欽佩,熱情地接待了他,給他大量的資助,還派了一名精通漢語的少年作為他的助理,一路護送玄奘西去。
玄奘法師一路不僅普及了佛法,而且宣傳了大唐盛世,很多國家第一次發現,世界上居然還有那麼強大的國家,玄奘法師無形中變成了大唐的文化使者,和這些國家相比,大唐的經濟,文化乃至科學技術是如此的先進。
是以很多國家開始派人到大唐去學習,是以玄奘法師西行,對于促進沿途國家的文化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玄奘法師在印度取經圓滿成功
曆盡千辛萬苦,玄奘終于來到了印度,從加什彌羅開始,為了更好地交流,玄奘法師一邊學習梵文,一邊鑽研佛法,佛學造詣不斷提升。
印度佛界自從産生以來,頭一次有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的僧人來訪,立刻引起了很大轟動。
貞觀十四年,42歲的玄奘受到了印度佛界最高規格的禮遇。
那一年,世界佛學辯論大會在印度曲女城召開,當時的佛界領袖幾乎悉數到場,在場有18位國王、3000餘名大小乘佛教高僧和2000多個信徒參加,玄奘盤坐高台,開壇講法,旨意深遠,對答如流。
印度曲女城遺址
一時間名震佛界,在印度,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是兩個佛教派别,他們經常互相否定,非常罕見的是,玄奘法師同時被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認同,被大乘佛教尊奉為“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尊奉為“解脫天”。
不僅如此,印度著名的佛教國王戒日王還隆重邀請他參加了五年一度,曆時75天的無遮大會,那是一個更加接地氣的佛學盛會,各種無差别的提問和辯論,可以說是百家争鳴各顯神通。
如果說在曲女城召開的佛學辯論大會,會展現一種國際交流的禮貌,那麼無遮大會就是直奔主題,百無禁忌的唇槍舌戰。
佛教國王戒日王
不過慢慢的大家的目光逐漸投向玄奘法師,到後來隻有玄奘法師一個人的聲音。就這樣,玄奘法師幾乎參加了所有印度高規格的佛門大會,獲得無數贊譽,至此玄奘取經圓滿成功,從容回國。
貞觀十七年,45歲的玄奘帶着658部佛教經典、150顆佛舍利,7尊佛像踏上了回國的道路。
回來的玄奘法師還有一難,那就是唐太宗的不認可,唐太宗提出一個要求作為他翻譯佛經的條件,要求玄奘法師介紹一下沿途的國家情況,說是為了統一西域做準備。
于是玄奘法師寫出了10萬多字的 《大唐西域記》。這是當時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獻,内容非常廣泛,涵蓋了古絲綢之路上一百多個國家的曆史、文化、地理、農業、商業、語言、文字、宗教等内容。
很多内容當地國家都沒有記載,這部書成為這些國家重要的考古依據,已經成為經典般的存在,《大唐西域記》對促進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為了得到唐太宗的許可,玄奘法師還為唐太宗翻譯了大量的文獻,從印度回來以後的頭幾年,他一直為朝廷工作。
完成了這些工作,玄奘法師才開始自己的翻譯工作,在佛經方面,糾正錯誤,正本清源,用盡了自己的餘生。他共翻譯了經書75 部,多達1335卷。
為了讓佛教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玄奘法師多次做唐太宗的工作,在他近乎固執的努力下,唐太宗終于同意了,還撰寫了 《大唐三藏聖教序》,皇太子李治也受感染,寫了《述聖記》。
這兩篇文章使佛教在唐朝傳播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可以說玄奘法師在這方面可謂功德無量。
在絲綢之路的地圖上,可以看出絲綢之路的中心就是唐朝首都西安,從西安到全世界,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通道,那時候這裡也是世界的中心。
玄奘法師西天取經之是以如此轟動,一是他的爐火純青的佛學造詣,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強大的唐朝讓世界向往,玄奘法師的佛學造詣加上引領世界文化發展的盛唐文化,如兩顆耀眼的星辰,共同輝映那個時代。
參考文獻
《大唐西域記》《三藏法師傳》《經典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