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了《夢華錄》,才知道古人也流行吃生魚片?

持續熱播的《夢華錄》第23集有一段劇情,蕭欽言在府中辦壽宴,在蕭謂不懷好意的慫恿下,顧千帆露了一手大廚絕技為蕭欽言獻禮:他讓人端來黃河鯉,拔出佩劍一頓操作,就将這鯉魚削成了生魚片;再一劍穿爆橙子,滴下汁液以當佐料,魚劍雙絕,技驚四座。讓網友直呼“不想當廚子的副使不是好丈夫”。

看了《夢華錄》,才知道古人也流行吃生魚片?

顧千帆展示“廚藝”

蕭欽言品嘗魚片大喜,随口吟出詩句:“紫花碧葉存芳樽,切破金橙佐脍齑”。這裡的“脍”,指得就是生魚片,也就是魚生。古代對生魚片的稱呼一般是魚脍或鲙。劇中宋代人已經流行吃魚生,那麼魚生更早的起源在哪裡呢?

看了《夢華錄》,才知道古人也流行吃生魚片?

蕭欽言吟詩稱贊

看了《夢華錄》,才知道古人也流行吃生魚片?

衆人品嘗魚脍

《詩經·小雅六月》中有最早的有關吃魚脍的記錄:“吉甫燕喜,既多受祉。來歸自鎬,我行永久。飲禦諸友,炰鼈脍鯉。”其中的“脍鯉”就是生鯉魚片。《吳越春秋·阖闾内傳》也有如下記載:“子胥歸吳,吳王聞三師将至,治魚為鲙(脍)。”可見吳王阖闾用魚脍來犒賞攻楚凱旋的軍隊。

而到了唐朝,吃魚生開始真正盛行起來,“魚脍”頻繁出現在詩人的筆下。李白的“呼兒拂幾霜刃揮,紅肌花落白雪霏”,可謂是把片魚的過程寫得很細緻了;而王昌齡在《送程六》中寫的:“冬夜傷離在五溪,青魚雪落鲙橙齑”,則是把橙齑這個配魚生的佐料也點出來了;白居易在《和微之詩》中寫道:“魚脍芥醬調,水葵鹽豉絮”,讓我們知道古人早就喜歡生魚片蘸着芥末醬吃了;楊萬裡更是寫道:“群仙遙勸九霞觞,金盤玉箸鲸魚脍”,好家夥,都想吃鲸魚脍啦,厲害。

看了《夢華錄》,才知道古人也流行吃生魚片?

現在的生魚片

夢華錄的故事背景是在宋代,唐朝魚生流行,到了宋代自然也沒有沒落。看素愛美食的宋代文豪蘇東坡如何描寫魚生:“吳兒鲙縷薄欲飛,未去先說饞涎垂”,薄如蟬翼的生魚片感覺能被風吹走,真是絕了。“魚脍槎頭美,醅傾粥面渾”,則是陸遊版“向往的生活”。

看到這兒大家可能想問,現在我們知道吃魚生容易因寄生蟲得病,那古代的人知道嗎?東漢末年的張仲景在《金匮要略》就指出,“食脍,飲奶酪,令人腹中生蟲,為瘧”。可見古人是知道的,不過很顯然,唐宋時期的衆多吃貨并沒有真正重視這些告誡,因貪食魚生而患病的記載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相關史書中。宋代以後,人們對于脍的食用變得警惕起來,比如配更多有殺菌作用的佐料。但和日本不同,中國更多是淡水魚,寄生蟲更多,而且很難被那些佐料殺死。到明清以後,食“魚脍”之風就漸漸衰落了。

但不管怎麼說,夢華錄讓更多人認識到,拉花、抹茶、魚生等現代熟悉的東西,其實咱們的老祖宗早就玩過了,而且玩得更加文雅。看後面這部劇還能否帶給我們更多古人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