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朱棣要是見到明朝有這麼個後世皇帝,估計能剮了他

明朝有這麼一位皇帝,把他爺爺和父親留下的大好江山差點敗的幹幹淨淨,還“親小人,遠賢臣”,重用宦官,誅殺國之重臣,名族英雄;殺親弟弟,迫害忠良、功臣;最終導緻數十萬的流民起義,國家硬生生被搞的由盛轉衰。

朱元璋、朱棣要是見到明朝有這麼個後世皇帝,估計能剮了他

他就是被後世稱為“大明戰神”的“明堡宗”朱祁鎮,朱祁鎮是明朝的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由于明宣宗走的早,9歲的朱祁鎮就正式即位,年号正統。登基之後多年之中,并沒有繼承先帝的遺志專心整政,沒有親政前埋怨自己沒有實權,不能決斷國家大事。親政之後他又寵幸宦官,整日帶着宦官到處玩樂,荒廢了朝中大事,不聽忠臣之言,完全一副廢材皇帝的模樣。因其年幼時有太皇太後張氏以及“三楊内閣”(楊士奇、楊榮、楊溥)主理朝政,大明仍在正軌上運作,但好景不長,太皇太後走了,三楊老了,更可怕的是明英宗朱祁鎮長大了。

大明王朝的恥辱:土木堡之變

随着三楊相繼離世,明英宗開始崇信太監王振,王振勾結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大興土木建豪宅,獨斷專權八年之久,公卿大臣稱之為翁父,争相攀附。

正統十四年,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帶領使者2000餘人向明朝貢馬,并邀賞,被宦官王振嚴詞拒絕,并減去馬價的五分之四。也先借此事制造釁端。于正統十四年七月,統率各部,分四路全面向大明朝進犯。宦官王振力勸英宗親征。英宗自己也覺得瓦剌彈丸之邦,敢來進犯大明王朝,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決定率20萬最精銳的明軍禦駕親征。

朱元璋、朱棣要是見到明朝有這麼個後世皇帝,估計能剮了他

行軍至大同未交鋒就撤退。王振想炫耀自己,想讓英宗“臨幸”他的家鄉蔚州,導緻軍隊疲于奔命,勞累不堪,在土木堡被也先部隊團團圍住,明軍大潰,王振及各大臣死于亂軍,英宗被俘,20萬明軍精銳也損耗殆盡,瓦剌軍進逼北京。要是後來沒有于謙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北京,大明王朝就跟當年的南宋一樣了。英宗指揮的這一戰也讓明朝前幾代皇帝勵精圖治謀求發展的努力毀于一旦,導緻了大明王朝的軍力再也回不到以前,大明更是差一點亡國。

奪門之變、誅殺于謙等忠臣

明英宗被俘之後,明朝随即宣布明英宗弟弟郕王朱祁钰為監國,九月為了大明王朝不被瓦剌要挾,朱祁钰登上帝位,年号景泰,明英宗被遙尊為太上皇。次月瓦剌大軍帶着朱祁鎮打到北京城下,明朝軍民在于謙的指揮下,打赢了北京保衛戰,見無法使明朝妥協退讓,瓦剌部隻好無奈退回關外。次年朱祁鎮就被瓦剌送回來了,一山不容二虎,瓦剌就是希望借英宗回朝來擾亂明朝。

朱元璋、朱棣要是見到明朝有這麼個後世皇帝,估計能剮了他

果然在八年之後發動奪門之變成功複辟。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于景泰八年擁戴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成功複位。朱祁鎮複辟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誅殺于謙等忠臣,要知道這些人都曾力挽狂瀾,救大明王朝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人,不然大明早就亡了。于謙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終得了一個斬立決的結局,着實可悲可憤!更讓人心痛是去抄于謙的家,家裡沒有任何多餘的錢财,隻有正屋關鎖得嚴嚴實實。打開來看,隻有朱祁钰賜給的蟒袍、劍器,并無他物。以至于抄家的官員都潑酒祭奠,痛哭流涕,真的是千古奇冤!

朱元璋、朱棣要是見到明朝有這麼個後世皇帝,估計能剮了他

不長記性接着寵幸宦官奸臣

朱祁钰鑒于其兄親信宦官奸臣導緻禍國殃民的教訓,遂重點打壓閹黨,重用賢臣,招賢納士,減賦節儉,努力休養生息。在他的勵精圖治之下讓明朝重新走上穩定發展之路。

可好景不長,奪門之變,朱祁鎮複辟當上了皇帝,他盡然可以忘記當年重用宦官差點亡國自己也被俘虜的慘痛教訓,又開始寵幸重用錦衣衛心腹門達、逯杲等奸臣,直接成為了宮廷的劊子手,最終導緻民間爆發了幾十萬的流民起義,大明王朝國本動搖,幾代皇帝勵精圖治的大好前途被其敗的一塌糊塗。

朱元璋、朱棣要是見到明朝有這麼個後世皇帝,估計能剮了他

要是朱元璋、朱棣知道他們的兒孫中有這麼一位廢材皇帝,估計棺材闆早就壓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