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堂王氏分支概況
三槐堂始于唐末宋初,自真宗宰相王旦封蔭始,三槐堂上溯到旦祖王言。是以,三槐堂的始祖就被确定為王言。言子王永、王徹為二世,祐、祜、祉為三世、旦公兄弟為四世。
今天的王氏已經成為全國第一大姓,人口近一億,占全國總人口的7.25%。三槐王氏更是遍布天下。
三槐王氏具體有多少分支,我們現在還無從統計。隻能從相關資料與家譜中查詢一些資訊。作一個大概的了解。
莘縣三槐王氏
莘縣是三槐王氏的發源地,王言任黎陽令時正式定居.宋宰相寇準在《後唐故魯國公王徹神道碑銘》曰:先世龍門河汾人,後漢父諱言,位莘令,有善政,子孫家于莘。其主要居住地是群賢堡和王化兩個村。王言之孫王祐在朝中為官,家居開封,手植三槐于庭,并預言其子孫必有為三公者。王祐次子王旦于宋真宗時期登上相位,名噪一時,進而實作了乃父的預言。“三槐王氏”望族由此形成,并随着其子孫後代的疊居要職而聞名朝野。王旦卒後始葬于開封新裡鄉,并建王氏宗祠三槐堂于東門外。後遷葬祖籍莘縣群賢堡(曾名套廟王),宗祠亦以“三槐堂”命名。群賢堡的王旦墓和三槐堂傾毀後,莘縣縣令蔣克家于明萬曆末年在縣城内重建三槐堂。縣城内的三槐堂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被拆,三槐王氏後裔于1991年在群賢堡村東再造王旦墓,并重立墓碑。
群賢堡與王化,村分兩處,族同一脈,皆為三槐王氏嫡系真傳,其支系,主要是王言子王永之後定居于此,北宋亡,又有部分開封子弟回流于此。是莘縣三槐王氏後裔的集中居住地。莘縣的三槐王氏傳人多以務農為主,讀書者不少,但做官者不多。明初王貢服曾任給事中,這是目前所知此地三槐王氏後人擔任過的最高職務。後人雖沒能像先祖王旦那樣飛黃騰達,但勤儉敦厚的三槐家風卻相沿不衰。
永泰三槐王氏
永泰三槐王氏,是分出較早一支,是王懿之子王睦因任遷于此,
王睦、字孟和,三槐堂長房長孫王懿次子。生于雍熙二年正月初二。即公元985年。王睦自幼好學、深通經史。王睦曾想依靠自己的才學舉進士,步入仕途,結果,遭到叔父王旦的阻撓。王旦說:我常憂家族太盛,恐怕會遭别人嫉妒,你們兄弟豈可與這些平民學子争奪功名呢?
王旦知道侄兒王睦有進取之心,于是, 向真宗帝替王睦求賜一職。承朝廷開恩,遂以王穆的庠名、被任命為東陽令。
王睦雖然胸有大志,但是、父親與叔父皆為朝廷要員,自思前途肯定會被壓制,再難晉升,遂索性舉家遷居東陽(今屬浙江)的永泰鄉。過起了半隐的悠然日子。樞密副史文彥博,素知王睦才華橫溢,隻因其叔、宰相王旦為了避嫌,不得已屈居東陽。随之、 文潞公把王睦及其兄弟的情況呈報給了朝廷。真宗極其贊許文正公家風,甚是憐憫王氏兄弟。于是,将王睦補為作監主薄,調華陽尉,王睦居官清廉,秉公施政,後來,官至太子中書舍人。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三月二日卒,年僅三十九歲,可謂英年早逝。睦配周氏,為戶部尚書周年之女。生有四子:宜、賢、宣、寶。因永泰遺有其後,是以,王睦被尊為“三槐堂永泰王氏”始祖“
王素在永泰譜序中這樣寫道:永泰王氏居越之中緣萬歲山東 南麓,雲霞明麗,氣象崔魏,五龍彙聚,山川靈秀,為人文蔚起之城, 預後彌光蘊爾,必發裔俊,必登科第,紹前賢之偉續,繼先世之芳蹤, 大局易煥者萃之意,于王氏有望焉。而家族譜牒之所修,吾父旦書 囑:“六十年一修,百二十年再修”。庶無遺忘之疏失,今堂侄王宜尊 父囑,六十年一修譜乆也。宜疏以五十有五年,三十年一修為益。吾 堂兄遷徙王家莊五十有餘年,權當始譜,以紀親恩。今重返兄之居地 深覺吾營建之農莊有盛無衰,又值堂樓之建成,并慰額“敦睦堂”以示 世代敦宗睦族,仁德千古,榮昌不貧,宜侄之請,故搦管賦其源流, 以望後裔。永繼祖業,是為之序焉。
考城相府王氏
相傳一個仲春季節,旦公奉昌帶領朝廷官員下鄉巡視,一日當行至考城縣北七裡一地方時,天色已晚,見前方有一果林,桃花含苞,杏花怒放,芳香撲鼻。且公不入縣城,令在此安營紮寨。四更時分,夢見觀音普薩對其說“此處是塊風水寶地,你後代可在此安居也!”
北宋末年,旦公年邁,對長子王雍安排後事,告誡觀音菩薩托夢之事,令其後代定居事宜。1017年九月旦公仙逝,享年61歲,葬于開封縣新裡鄉大邊村祖墓。
王雍字子肅,宰相王旦的長子。從言祖算,為三槐堂第五代,從祐公算,為三槐堂第三代。他卒于慶曆五年, 享年五十八歲。由此推算,他的生卒年是(998——1045年)《王氏宗譜》記載他生于雍熙元年,卒于慶曆七年。
因其外甥蘇舜欽曾為其舅寫過《兩浙路轉運使司封郎中王公墓表》是以,我采信了蘇說。
根據《王公墓表》記載,王雍妻子是呂氏,著名宰相呂夷簡孫女,生有兩子,恰、整。有些譜把檢也算上,不知何為。《王氏宗譜》卻把恰寫成了恪。 《宋會要輯稿》根據王雍所陳,其子為恪,字廣淵,配向氏。為龍圖閣直學士向傳式之女。因為,恰與恪在書寫上極其相近,可能屬于筆下之誤,故采信于史料為恪。
恪公尊祖囑,遷居考城北七裡,遂改名相府營。
鄭州三槐王氏
鄭州三槐王氏分為都堂王與雙橋王
都堂王
祜公胞弟祉公後裔,在宋朝末年,為逃避戰亂,從老家宛丘逃到山西,明洪武三年,天下太平,祉公13世孫汝能公攜家小傳回宛丘,路過鄭縣看中西關外一塊風水寶地,便在此落戶定居。明大學士楊榮撰刻的《明王彰墓志銘》稱:“王出太原······繼遷鹿邑······元季兵興,避地汾音,幸際聖明,桑梓是恩,爰樂鄭鄉······”佐證,三槐堂是從太原遷到河南(鹿邑),
宋末元初,為避兵亂,又逃到山西汾陽。明初天下太平後,在遷返“桑梓”鹿邑途中留居鄭鄉(即鄭州)的。明永樂年間,能公之子璋公高居右都堂,始稱都堂王。明嘉靖年間,鄭州發大水,王家被淹,家人各自逃命。
鄭州西高東低,南高北低,王家人有的逃到金水河南岸高地種菜,後稱菜王村。有的往南逃到新鄭縣小喬西古城村種地。有的逃到密縣挖煤,後定居曲梁西南稱王溝村。有的逃到今須水小張灣、王垌、府君廟一帶務農。也有在城西南袁砦、正南十裡鋪定居的。
雙橋王
三槐堂長門祜公後裔,宋金期間戰亂時,逃到山西,一支落戶洪垌縣春樹胡垌。永樂年間大遷徙時,祜公19世孫賓公攜全家遷徙鄭縣,其兩個親侄子守智守孝落戶城北雙橋,賓公落戶城南(今屬新鄭)雙橋(後因賓公五世孫許公招驸馬,改稱王許村至今),始稱雙橋王。
有人說祜公是三槐堂嫡系,祉公是三槐堂旁系。其實祜公祉公是一母同袍,不能分嫡系旁系,隻能稱長門、二門。就血統而言,祉公嫡子早年英逝,祜公将其子過繼給祉公,足見祉公嫡子無後。是以,祉公裔孫應為祜公嫡孫。是以雙橋王和都堂王,不僅同堂,而且同根同族又一脈相承。
有人說三槐堂屬琅琊王,也有人說三槐堂屬太原王。我從明大學士楊榮撰刻的《王璋墓志銘》中佐證,三槐堂是太原王(“王出太原,繼遷鹿邑”)。從常理推測,人在最困難時,都愛投靠最親近的親友。若三槐堂近親在琅琊,不會到太原去投遠親。
據考,都堂王17世和雙橋王11世同為徹公30世。是以,鄭南十裡鋪雙橋王和都堂王從31世合譜。如都堂王17世仍按舊譜起名文元、三元、君元、發元、中元、合元。袁砦遷十裡鋪始祖原名元戎,字戊戌(武宿),因玄孫六合不知祖名,才按雙橋王譜起名道義。18世會字輩都按雙橋王12世起名光銀、光亮、光新等。但到了19世又有不按維字輩而按運字輩起名運山、運明的。
都堂王與雙橋王合二為一的另一個原因是,都堂王後人因水患散居異鄉,單門獨戶,有多年沒人去續家譜,就挂靠到雙橋王。時人認為,反正都是三槐堂後人,可管他遷鄭始祖是汝能公還是賓公呐。過幾代,後人就不知是哪一門了。
還有些村的都堂王姓,因長期沒續家譜,前輩人又沒文化,隻記得家譜中有幾個字輩,不知輩序,就亂起名。如袁砦都堂王18世是會字輩,卻按19世起名運來。21世衍字輩按23世起名永陽、永貴。
附雙橋王11—20世家譜
道光維世澤,應運自天成。
附都堂王17—26世家譜
元會運世衍,慶永鎮恒基
泗州三槐王氏
蒙古滅金,王旦六世孫王通攜子松年兄弟,北上真定。子孫随占籍于此。至王約再遷大都(即現在的北京大興)。元朝統治期間,以集賢大學士王約最為著名、官曆集賢大學士。元末,烽煙再起,王約子孫避難博野、占籍于此,後因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又散遷多地。以山東媵州,肥城、江蘇徐州、保定博野最具代表。
明末時期(即崇祯十七年元月),世瑛公官遷濟甯任兖西道、總河署道佥事。由于總河黃希獻聞變南奔、持财獨富,加之總河治地濟甯城防守空虛無力,在好友蔣和尚的勸說下,張榜獻城與李自成。後李自成念其功、欲封世瑛公為兖州牧,世瑛公不受,改名王世仁辭隐避禍、舉家南遷泗州,繁延至今,号為“泗州三槐王氏”。
今天,蘇皖兩省,泗洪、盱眙、明光及來安四縣,有大量本支後人定居于此。
由于區域原因,長期隔閡、資訊閉塞,在輩份的用字上就形成了不同派系。
半城:保元笃慶,迪吉大光
龍集:履泰敬康、迪吉華光
盱眙:承守家業、佑啟坤人
保履承同輩,以此類推。
三沙王氏
三沙王氏居于江蘇省蘇州市一帶,是三槐王氏南渡後形成的較大嫡傳支系。王旦之孫王鞏,仕宋為宗正丞。王鞏之子王臯,曾任殿帥府太尉。南宋建炎三年(1129),王臯攜家随從孟太後南渡,定居于姑蘇(今蘇州)荻川。王臯南渡時,牢記曾祖王旦關于“凡我子孫先代世系必六十年一修,百二十年再修”的教誨,将王氏家譜連同木刻版牒裝了數車,一起南運。後來見南宋朝廷腐敗,收複中原無望,王臯棄官歸田,閑居于荻川,是為三沙王氏的始遷祖。王臯有三子。長子王易,字吾置,曾受封為太尉。其子孫遷往昆山之東沙,後散居于海虞、澄江、常熟一帶,遂成為東口沙支系。次子王書,字吾伍,留居荻川,其子孫散居于泰州、蘭陵一帶,形成中沙支系。三子王詩,字吾曾,淡漠名利,性好遊曆,後定居于無錫西沙白龍山下,被稱為西沙支系。三沙王氏之說至此形成。
三沙王氏均極重視族譜續修。元代,進士王允和首次編成《三沙全譜》。明成化十一年(1475)修成了《三沙王氏總譜》,隆慶五年(1571)修成了《三沙王氏合譜》。清康熙四年(1665)修成了《三沙傳芳譜》,其後又多次續修。東、中、西沙,亦各有譜,為後世研究者提供了許多不可多得的文字資料。
三沙王氏是三槐王氏的一個大支系。據清光緒年間刊刻的《王氏三沙全譜》記載,東沙王氏共有81個分支,中沙王氏共有41個分支,西沙王氏共有168個分支,三沙合計共有290個分支,堪稱三槐餘脈中的一個大家族。
尚儒王氏
尚儒王氏居于浙江省長興縣尚儒村,是三沙王氏之中沙王氏的一個分支。
中沙王氏傳人王宣之子王奇瑞見尚儒松竹茂密,山水清秀,環境幽雅,風光宜人,遂于元朝末年攜家遷居于此,成為尚儒王氏的始遷祖。尚儒王氏族人謹遵祖訓,勤耕讀,尚節儉,人口繁衍很快。尚儒王氏族人十分注重譜牒纂修。因曆經戰亂,家乘遭劫,僅餘斷簡殘篇,若存若亡,難以稽考。尚儒王氏傳人王一祥、王一瑞曾“網羅散失,尋釋舊聞,手錄年表”,務求尋根溯源,理清世系。經過艱辛勞動,終于編成《尚儒王氏宗譜》,然未及刊刻。至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曾任河南鄭州牧的尚儒王氏傳人王省才籌資将宗譜付梓。嘉慶二十二年(1871),宗譜曾經續修。道光十九年(1839),族人王彩遠主持重修《尚儒王氏宗譜》。
這次重修十分嚴謹,尊重舊譜内容,不敢妄加穿鑿。隻是續舊譜之無,補舊譜之缺,實者傳實,疑者存疑,務求确切可信。鹹豐年間曾再次重修,但因太平天國戰事而中止。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曾欲修編三沙合譜,因遇日寇侵華,不得不改而續修《尚儒王氏宗譜》。民國二十八年(1939),尚儒王氏傳人王家基等會同東沙王氏代表,在彙集先輩原譜資料的基礎上,對東沙及尚儒王氏的發展進行了廣泛調查,據以編成《尚儒王氏宗譜》。此譜将王姓之源追溯至後稷,時間跨度達4000多年。譜中還收入了蘇轼、歐陽修、嶽飛、蔡元定、許衡等名人為三槐王氏撰寫的序、跋、銘等和王旦所寫的《啟後錄》,内容極為豐富,這在三槐王氏各類宗譜中是罕見的。
文革期間,多數地方的族譜被作為“四舊”毀掉,尚儒王氏的宗譜卻被有識之士苦心珍藏下來。對于後來的三槐文化研究開發者來說,這無疑是一筆不可多得的寶貴财富。
昆山王氏
昆山(今屬江蘇省)王氏的始遷祖王玄,系王旦三弟王旭的三子。王玄,字吉夫,宋真宗時随伯父王旦到蘇州做官,遂落籍昆山世稱“昆山王氏”。王玄生子王制,王制生子王申,王申生子王億。王億生子王葆,宋宣和六年(1124)中進士,官至監察禦史。王葆生子王嘉賓,王嘉賓生子王紹科,王紹科生子王尚質。
昆山王氏第十三代傳人王遜,明初進士,官至監察禦史。王遜之子王複,亦為進士出身,官至南京監察禦史。王複生子王敏,王敏生子王銀。王銀生子王同祖,進士出身。王同祖生子王法,王法生子王炳睿,明萬曆舉人,曾任濟南府同知。王同祖曾草創昆山《王氏世譜》,至其孫王在公時才編纂完成。
美國電腦大王王安的祖上就是從昆山遷出的。
鎮雄芒部王氏
三槐王氏王祜支系,于原籍的字輩排行是“…德政顔會浦,高風世守妍…”,傳說的上源世系是“祜—德裕—政勤—顔俊—紹會—浦霖—高厚—風從—鳳洲—世貞—守仁—妍徽—登臨、登階、登仙—…”
本支系始遷祖王登臨、王登階、王登仙三兄弟于明朝萬曆年間,因社會動亂,民不聊生,迫于生計之苦,自湖北漢口沙市怡昌跋涉入川來至富順落業居住,幾年後登臨公又攜家帶屬進入黔地(其後情況無考),十多年後登階公又攜帶家屬一起遷居到南溪,繼後又再轉遷芒部(今鎮雄)木納塆,最後又遷居芒部隴家大地,迄今已傳承十七代人。
江左王氏
江左王氏聚居于江蘇省南京市秦淮河畔江甯縣祿口鎮曹村(原名山陰村),因其位于長江北岸,故有是稱。亦有稱“秦淮王氏”或“江甯王氏”者。
山陰村地處銅山之東,石山之西,南臨溧水河,水澤環繞,風光獨特。
據本地族譜記載,秦淮江左王氏的先祖是晉代的王徽之。王徽之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次子,官至大司馬參軍、黃門侍郎。王徽之弟兄看中建康(今南京市)道德鄉山陰村山清水秀,與東晉名相謝安一起在此建造别墅。晉元熙元年(419),王徽之 免職後避居于此,此别墅變為住宅。南宋末年,王祜之兄王混的十九代孫王文炳因不畏權貴被罷官後,曾在山陰村居住,并重修王氏宗譜,起建三槐堂,子孫遂在此繁衍,最終形成了江左王氏支系。
會稽王氏
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王氏的始遷祖王然是王旦玄孫,王鞏之孫。南宋初年,王然曾提舉浙東常平茶鹽事,緻仕後遂定居于會稽五雲鄉。明南京兵部尚書王元敬、陝西按察使王元春都是會稽王氏後裔。
小沙莊王氏
小沙莊王氏的聚居地在江蘇省江陰市申港鎮南莊村一帶,該族系三沙王氏之西沙王氏的支派,始遷祖為西沙王氏一世祖王詩(字吾曾)的十六世孫王繼。
明永樂年間(十五世紀初),王繼從宜興塔山遷至江陰小沙莊.其子王良、王方再遷至西維常。傳至八世,王性侯遷居東維常,九世王心弈遷至小王家村,十一世王舜兆遷至邵家圩,支系漸趨豐廣。
明末,小沙莊王氏舊有譜牒毀于戰亂。王繼的十三世孫王世宗、王世貞于清嘉慶年間初纂宗譜。十四世孫王登存、王守仁續編之,時在清鹹豐十年(1860)。80多年後的1948年,王祖尊等再修宗譜。又過了半個世紀,十七世孫王洪勳發起續修宗譜,于1999年春告竣.
陽山王氏
陽山(今屬江蘇省蘇州市)王氏的始遷祖是王倫長子王述。王倫被害于金國後,王述與其堂兄王遵冒險北行,将乃父屍骨自河間(今屬河北省)運回,葬于蘇州陽山,一家人遂定居于此。
餘姚王氏
餘姚(今屬浙江省)王氏的始遷祖是王旦之弟王旭的玄孫王俣。王俣系北宋進士,曾任明州知州、工部尚書。其家先從開封徙居河南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南宋建炎初随宋室南遷,定居于浙江餘姚。
三衢王氏
三衢(今浙江省衢州市)王氏的始遷祖是王素的後代王珉,于南宋初年由河南開封遷居于浙江三衢。
平江王氏
平江(今屬湖南省)王氏的始遷祖王孟舉系王旭之子王質的後代。王質曾任荊湖北路轉運使,家居于平江縣南四十裡王家坊。王質離任時,攜部分家人離去,有一支後裔留居于平江。這支王氏後裔曾一度改姓羊,村名亦改為羊家坊。南宋紹興年間,王孟舉首倡恢複王姓,并被公認為平江王氏的肇基始祖。但所居地仍稱羊家坊。
鄞縣王氏
鄞縣(今屬浙江省)王氏始遷祖王仰,系王旦之兄王懿的玄孫,王震次子。王仰官至尚書、金部員外郎。南宋建炎年間随宋室南渡,避居明州(今浙江省甯波市)。王仰之子王從居于鄞縣桃源鄉,另有一支居于該縣上王鄉。
珩坑王氏
珩坑王氏亦稱南靖(今屬福建省)王氏。元至正年間,三槐王氏的一支由北方遷居江蘇太倉,明末由太倉移居福建龍溪珩坑村,再遷至福建南靖。該支王氏入閩的始遷祖是王宣正。王宣正子王敬峰于明崇祯年間遷居于南靖縣山邊村,王敬峰之子再遷至廣東揭陽之普甯,進而形成了揭陽分支。
泰國河内王氏
泰國河内王氏是珩坑王氏的一個分支。清朝初年,珩坑王氏傳人王季義之孫王弘毅從廣東揭陽出海赴泰國經商,定居于泰國揭西縣河内鄉,人稱“河内王氏”。河内王氏今已繁衍9代,總人達1.2萬多人。1985年後,河内王氏曾組團回國尋根,先後在廣東、福建和山西太原找到了先祖遷徙的證據,使中斷數百年的宗親聯系終于得到接續。南京、南靖、泰國的王氏後裔至今仍儲存着寫有“三槐堂.王府”字樣的金字燈籠,這是該支王氏屬三槐支系的有力物證。
桃源王氏
桃源王氏的聚居地在今江蘇省泗陽縣。該族宗譜中有“籍隸桃源,宅蔔崇河,堂号三槐”之句,故知其為三槐王氏支系。元代,王啟後遷居揚州府寶應縣。元末明初,為避戰亂,其後人王古敦、王連敦、王輝敦率家人遷至桃園,居于崇河鄉。桃源王氏曾六次修譜,其中第一次在明正德十三年(1518),由十世孫王曾蘧主修;第二次在清康熙五年(1666),由十五世孫王潔主修;第三次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由十八世孫王維屏主修。
鹽城王氏
鹽城王氏的聚居地在今江蘇省鹽城市鹽都縣。始遷祖王大海,原居于姑蘇吳門(今屬蘇州市滄浪區)。王大海有五子,名字分别為貴一、貴二、貴三、貴四、貴五。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朱元璋命徐達率軍攻克姑蘇城,居民紛紛外遷。王大海命貴四、貴五留守故居,自己帶貴一、貴二、貴三遷往鹽城。王貴一居于郭家莊西牌樓,王貴二居于上岡北鄉瓦屋莊,王貴三居于樓王莊。其後代不斷播遷,居住範圍漸廣,除鹽都縣外,寶應、丹陽、儀征等地亦有其傳人居住。鹽城王氏曾于清順治十四年(1657)、雍正二年(1724)、民國十九年(1930)多次修譜。
潛山王氏
潛山王氏的聚居地在安徽省潛山縣。據清康熙年間所修宗譜記述,該支派系太原王霸之脈,三槐王祐之後。随宋室南遷鄱陽,數傳至王省、王源。王源由鄱陽遷潛山。後人王本恕攜帶宗譜遠涉,人和譜籍均不知去向。因而這一支系的具體傳承情況已很難理清。
沭陽王氏
沭陽王氏的聚居地在江蘇省沭陽縣。據該支派宗譜記載,其祖可溯至王祜、王旦,因而向以“三槐堂”為号,以“兩晉家聲遠,三槐世澤長”為宗祠楹聯。沭陽王氏本居金陵。明代中葉,王景華自金陵遷至沭陽東鄉碩項湖之濱,是為沭陽王氏始遷祖。其兄王景茂仍留居金陵。至清末,沭陽王氏已發展至十餘個村落。王景華共生六子,墓丘今尚存焉。六世祖王永治,考授禦史職,墓前翁仲、石門仍在。沭陽王氏曾四次修譜,其中第三次修譜是由居于台灣的十四世裔王錫康和十五世裔王世煥協助完成的。
開沙王氏
開沙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安徽省滁州市。開沙王氏系王倫之後。南宋末年,三一公與族屬南遷,僑寓淮揚柳巷,形成柳巷王氏分支。元末,伏七公遷至開沙、乃為開沙王氏始遷之祖。開沙王氏宗譜經多次修纂,日臻完善。本世紀之初,族人王珏再修家乘。
冕甯王氏
冕甯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四川省冕甯縣石龍鄉王二堡。
冕甯王氏的始遷時間是明朝初年,始遷祖名叫王弘道。洪武年間,王弘道在河南祥符縣(今屬開封市)做官,後奉旨敕賜旗驿将軍,随帶小軍10名至甯。番衛(行政區劃為冕甯縣)鎮守地方,逝世後安葬于大牛晃塘,子孫遂定居于此,繁衍成為三槐王的一個支系。
王弘道之子原名王二,在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市)應試時署名“王二官”,後任下四所(今石龍到泸沽一帶)所官,遂落業于此,地名也是以改稱“王二堡”。
冕甯王氏繁衍很快,居住地也迅速擴大。從王弘道至今,已傳二十一代。從第九代開始建立統一字輩,其輩序為:
世廷今澤大 元興國仕開
映登逢維錫 志遠永宗槐
大約在清朝中葉,王元麟首建三槐祠,并被公推為祠長,族人給他的贈匾是“功冠槐堂”,三槐祠門匾上書“派衍三槐”四字。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祠堂朽壞,族人王仕漢、王仕趙等人發起,建成一座三開間二層樓房,大門上嵌“三槐祠”三字,二層中堂供奉王氏始祖牌位,其他房間為石龍鎮中心國小所用。
曹縣王氏
曹縣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山東省曹縣縣城西南五裡水涸村。
曹縣王氏系三槐之裔,上代傳承情況不詳。據該地家譜資料記述,本支系的始遷祖為王茂。
王茂,字伯昌,别号東村,元末進士曆任台谏、戶部尚書、福建行省左丞、光祿大夫,乃明朝功臣劉伯溫故交。其父曾攜家在曹縣為官,父死後王茂便定居于此。其二弟王萱,字仕元,後來流寓江西骛源,成為婺源支系的始遷祖;三弟王華,後來移居浙江會稽,成為會稽支系的始遷祖。王茂死後葬于曹縣故裡。其子王蘭曾任武關巡檢,孫王殉官至通議大夫、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甯夏巡撫。
曹縣王氏族中,先後出了王茂、王珣、王崇仁、王崇文、王崇獻、王崇儉六位進士,其中王殉與其四個兒子被稱為“父子五進士”。王崇文、王崇獻兄弟二人皆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故曹縣王氏宗祠中有這樣的楹聯:
父子進士常享五桂府
兄弟翰林隻有三槐家。
英村王氏
英村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山東省巨野縣城南大英村。據族譜記載,英村王氏本為明朝初年居于新江舊路山右郡(今屬湖北省松滋市)之青箱王氏,嘉靖年間族人王靜軒進士及第,初任諸城學政,再遷濟州學政,生子王芳,生員。長孫王文成,賜進士出身。傳說三王文成外出遊覽,見一寺封鎖甚固。開門察看,見一僧坐化龛中,壁上有詩曰:“五十年前王守仁,開門原是閉門人。精靈剝後還歸複,始知禅林不壞身。”王文成始悟自身乃王守仁再世,遂建塔葬之。其家居于濟州吉市口。王文成之弟王德成遷至巨野縣城南三裡大英村,由此繁衍至今。族譜中明言,英村王氏乃“三槐世系”。
王素後裔所形成的分支
餘杭王氏 王素四子王鞏之子王奇過繼給其大哥王厚。王奇生子王倓,王恢生子王道。王道于南北宋之交徙居餘杭(今屬浙江省),形成餘杭王氏家族。
山陰王氏 王恢次子王随徙居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形成山陰王氏家族。
鉛山王氏 王素三子王堅生王祉,王祉生王似,王似遷居鉛山(今屬浙江省),形成鉛山王氏家族。
諸暨王氏 王祉次子王倧生王斌,王斌遷居諸暨(今屬浙江省),形成諸暨王氏家族。
肅山王氏 王倧次子王歲遷居肅山(今山東省萊蕪市),形成肅山王氏家族。
洞庭王氏 王素四子王鞏次子王時生王華,王華生王焞,王焞遷居洞庭(今湖南省嶽陽市一帶),形成洞庭王氏家族。
蕭山王氏 王華次子王性遷居蕭山(今屬浙江省),形成蕭山王氏家族。
金華王氏 王華三子王度遷居金華(今屬浙江省),形成金華王氏家族。
湖北王氏 王華三子王志遷居金華(今屬浙江省),形成湖北王氏家族。
炮車王氏
炮車王氏的聚居地在今江蘇省邳州市。據有關資料記載,炮車王氏是王旦三弟王旭後裔。明洪武三年(1370),該支系從山西洪洞縣移至山東南部。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魯南支系第九代傳人三靈率五子南遷,其二子王天宏在邳州炮車定居,遂為炮車王氏始遷祖。
蕭縣王氏
蕭縣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安徽省蕭縣。據該地舊譜記載,元代末年,農民起義軍紅巾軍首領韓林兒自稱“小明王”,率部在黃河流域殺富濟貧。居于山東臨沂的三槐後裔兄弟八人家境較富,怕被洗劫,遂攜家南遷,路過江蘇的豐縣、沛縣時留下三人,其餘有的去了河南商丘,有的去了江蘇蘇州。年齡最小的老八在當時的徐州府蕭縣定居下來,至今已繁衍七萬之衆,居住在蕭縣的160多個村莊。另有甘肅天水、山東成武、河南上蔡三大分支。該支系的明代宗譜毀于明末農民起義,現存最早的族譜纂修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
海曲王氏
海曲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據舊譜記載,大約在宋元之交,有三槐王氏兄弟七人為避戰亂逃離中原,奔向海邊謀生。在一處山嶺上,七兄弟分手時撕破一件棉襖,各執一塊,以便日後相認。此山後被稱作“七襖嶺”。七兄弟之一後來定居江蘇東海。明代戰亂時,東海王氏又有兄弟五人外遷,其中一支定居于日照東港袁家莊,即為海曲王氏始遷祖。另有兩人分别居于圈村和三莊鎮龍泉官莊。該分支的祖茔已淹沒于日照水庫中。海曲王氏曾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鹹豐七年(1857)、光緒十七年(1891)先後修譜,但三譜均毀于“文革”,僅宣統元年(1909)及民國三十八年(1949)譜本尚存。
濮陽王氏
濮陽王氏的聚居地在今濮陽市高新區、華龍區、馬呼屯,濮陽縣拓桑樹、文寨、南河溝、掘地,清豐縣永固集,内黃縣夾河等地,始遷祖為王天佑,目前總人口已達3000多人,明朝初年,王天佑為山西省平陽府(今臨汾市)洪洞縣大王莊人,歲貢生,洪武十一年(1378)選授直隸省大名府開州(今濮陽)吏目,代掌州印,遂攜眷定居于新安裡七甲鐵邱村(今濮陽市高新區)。後逐漸播遷至鄰近各縣及河北省的一些地區。
濮陽三槐王氏原有譜牒,但已于明末清初的戰亂中失去。清康熙八年(1669)曾再次修譜,乾隆二十九年(1764)王茂林續修族譜,今隻有乾隆年間所修譜本存。家祠原名“槐滋堂”,乾隆年間改為“興槐堂”。濮陽王氏十四世傳人王澤葵家中曾供有宋文正公王旦影像一軸,統族尊拜。
清乾隆二十九年,王茂林拟定的濮陽三槐王氏十五至三十四世的行輩排序為:
善身圖得力,撫懷多流連。
平心著久計,惟在恪崇先。
黃不城王氏
黃不城王氏聚居地在今江蘇省新沂市黃柏城。據族譜記載,該支系屬三槐堂宗族,乃宋相王旦所傳,原居于山西太原,宋末元初為躲避戰亂,遷至海州(今江蘇省連雲港市)西南定居,村名“小王莊”。明朝末年,倭寇入侵,清兵南下,族人王天成率家人逃荒至巴山西南七裡處安家,以茅草圍宅,名曰“黃草城”,繼爾改名“黃不城”。後人在村東北植松柏成林,最終定村名為“黃柏城”,相傳至今,已有二百餘年。
滕州王氏
滕州王氏的聚居地在今山東省滕州市鮑溝鎮大李樓村一帶,包括古石、康留、東邵橋、石廟、南沙河、級索、大烏等村莊,山東省微山縣、棗莊市、峄縣及江蘇省豐縣、沛縣的部分地區亦有分布。
據當地族譜記載,該支系的始遷時間在北宋景德元年(1004),當時遼兵南侵,戰火燃至澶州(今河南省濮陽市),逼近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為避兵亂,王旦之兄王懿的家人東遷至滕地,建房安家。建房取土成坑,方圓數畝,遂呼村名為“王坑”。後王姓人漸趨分散,丘姓戶衆,便更村名為“丘疃”。明弘治年間,李姓由山西遷此。清代李姓人建樓高大,遠近知名,人遂以“大李樓”呼之。村中曾于宋代建三槐堂。元初為避兵燹,一度改為泰山聖母廟。明清複名三槐堂,并曾四次重修,現基本完好。
三槐堂王氏發展到今天,到底有多少支系,現在還沒有完整統計。随着更多的三槐王氏成員的家族意識覺醒。我相信,這一天很快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