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012年我連着兩年北上都去了内蒙古正藍旗的元上都遺址; 2013年我去草原天路和沽源,回來時去了張北的元中都遺址;2017年去克什克騰,去了達裡湖西邊的應昌路遺址,元朝最後一個皇帝元順帝就死在那裡。當然我就在北京,元大都可見的遺存也就是“土城”,我陸陸續續去過多次。
要說元朝的幾個都城我走遍了。當然還有一個哈拉和林,那裡是蒙古帝國早期的都城,蒙古第二代大汗窩闊台汗七年(1235年)在此建都。蒙古帝國前四汗,即成吉思汗、 窩闊台、 貴由、 蒙哥均在哈拉和林管理帝國。不過那個地方現在蒙古國的前杭愛省西北角。忽必烈建立元朝後,把開平府升為上都和升燕京為中都(後改大都)。哈拉和林僅置宣慰司都元帥府。是以嚴格的意義上哈拉和林不是元代的都城。
元上都、元中都和應昌路的文章都發了。這次寫一個元大都的,就成了元都遊記系列啦。
元大都——本帖
元上都——《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草原荒城,世界遺産》
元中都——《建了三年就廢了,一個沒有用過的都城》
附:應昌路——《元代最後一個皇帝的歸宿》
前年春天特意走了一遍西土城和北土城。現存土城的最南邊在西直門北邊兩站路的明光村,路中間沿土城的截面搞了水泥的封牆,這裡就成了“元大都城垣遺址”的起點。
上城上面可以看見西直門北大街到這裡成了西土城路,沿土城兩邊分路上下行。
真心說,土城遺址就是一長滿雜樹野草的土崗子,崗子上面都是這樣雜草叢生。
現存的隻有北城垣和西邊的一段。西邊的就是從明光村這裡到學知橋大約有2公裡長,北邊是基本完整的,長6.7公裡。

上城上面可以看見西直門北大街到這裡成了西土城路,沿土城兩邊分路上下行。
真心說,土城遺址就是一長滿雜樹野草的土崗子,崗子上面都是這樣雜草叢生。
元大都肅清門的位置,那石頭上面是侯仁之先生寫的《元大都城垣遺址碑記》。
現存的土城隻有北城垣和西邊的一段。西邊的就是從明光村這裡到學知橋大約有2公裡長,北邊是基本完整的,長6.7公裡。
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府(正藍旗,元上都)登基,将這裡作為臨時行政地。中統四年(1263年)開平府升為都城,定名上都。至元三年(1266年),忽必烈派遣劉秉忠以及趙秉溫、趙铉來燕京相地,打算遷都到這裡,但金中都舊城規模較小,而且經過金元之交半個世紀的摧殘已經破敗。是以,忽必烈決定在燕京東北以金代的瓊華島離宮(今中南海)為中心興建新都,稱作大都。大都于1267年正月開工,至元二十二年完工,期間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定國号為“元”,上都和大都成為元朝冬夏交替使用的兩個都城,至元二十年(1283年)皇室、貴族、衙署、商鋪等相繼遷入大都新城。到元順帝(元惠帝)妥歡帖睦爾在至正28年(1368年)退出大都,元王朝滅亡。大都經曆了元朝十一帝,一百零八年。
大都城坐北朝南,呈一個規矩的長方形。城周長實測為28600米,面積約60平方公裡。城牆用夯土築成,基部厚達24米,但元代始終沒有包磚。全城11門,皇城在大都城内南部的中央,包括宮城及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和南海)、萬歲山(北海瓊島)。皇城正南門叫麗正門,在今天安門南側的位置。
大都城共設11座城門, 其中東、西、南城垣各三座,北邊兩座。西城牆的三座從南往北為平則門、和義門即是後來的阜成門、西直門,最北的一座就是這個肅清門,這個門的名字最生。東邊從南到北為齊化門、崇仁門和光熙門,前兩座這就是現在的東直門、朝陽門,光熙門對着肅清門,也廢了,現在地鐵13号線有光熙門站。
平則門改為阜成門那是明正統四年(1440)重修時,北京五塔寺内的石刻博物館還有明洪武五年城門的匾。我拍過照片。
和義門改西直門,看來與平則門改名同時。1969年北京大拆城牆,拿城牆的磚修防空洞。拆除北京西直門箭樓時 發現了元大都和義門甕城城門,城門殘存高22米,門洞長9.92米、寬4.62米,内券高6.68米,外券高4.56米。門洞内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的題記。當年發現之後請郭沫若去看了一眼。雖然聽有人說,元大都遺存很少,建議保留下來。但那半瘋的年代,誰聽得進去這話,三下五除二就給拆了。不過拆城牆那事我們當年都經曆過,那種狀态,老百姓,尤其小孩能知道什麼?想一想,現在人們這種心态,也一樣,還是會去拆的。因為你對老祖宗并沒有打心眼的敬畏,隻是實用主義而已罷了。北京城牆的慘相,隻是一個縮影。
網摘圖檔,謝謝原作者
再往北,土城外邊是小月河,那應該是原來的護城河。這會幹幹的一點水都沒有。
這連土崗子都沒有了,基本是平地了。
到北三環的了,從橋底下穿過去,友善。
往前不遠,新修了一段城牆,上面是乾隆題寫的燕京八景之“薊門煙樹”碑。 “薊門煙樹”為明代的稱呼。元代稱之為“薊門飛雨”,不過那薊門不在現在的位置。
乾隆時把這一景的位置定在這裡,是以乾隆十五年(1750)在這裡建了碑,碑坐北朝南,漢白玉的,碑身高2.3米,通高有4米左右。碑基為雲龍浮雕,須彌座上飾蓮花浮雲紋。碑首為僧帽形,刻有雷紋。這碑還是老的,保留下來不容易,現在是海澱區文保機關。
接着再往北不遠西土城到頭了,這就是元大都城牆的西北角了。前些年修的木樓梯都壞了,還是上去看看。
舉頭四望,哪還有什麼煙樹,都是高樓啦。
從西北角下來拐向東,走北土城,北土城城牆到小月河(護城河)比較寬闊,現在修了不少建立築,還起了一些不着邊際的景觀名稱,什麼“薊草芬菲”、“大都建典”、“鞍缰盛世”等等。
劉秉忠塑像,元大都的設計者。
元世祖的雕像,四頭大象拉車,有意思。
殘留的水關,北土城共有三處水關,此處是儲存最好的,這是外側。
這是裡面。現在給這起了個什麼“水關新意”的景觀名字,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
這裡是到了八高的路邊,沒有再往前走,那邊是朝陽區的了,還有一段城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