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養殖從業不易,共謀水産行業繁榮。不誤導不誇大不炒作不标題黨。用養殖人的語境,讓你在短時間内享用一份精品!

斑點叉尾鮰傳染性套腸症是大陸近年來發生的一種新型細菌傳染病,以發生嚴重的腸炎、腸套疊和脫肛為特征,在短時間内即可引起大量死亡,危害很大嚴重地威脅着斑點叉尾鮰養殖業的健康發展。現将筆者當地2006年發生的一起斑點叉尾鮰傳染性套腸症的情況報告如下:
1 流行情況
2006年3月下旬,羅某飼養的1萬多尾斑點叉尾鮰發生了一種暴發性傳染病,該病來勢兇猛,具有發病突然、傳染快、死亡率高等特點。3月24日開始出現死亡,死亡100多尾,第2d,病情非常嚴重,死亡近1000尾,重達216kg。當天下午筆者應邀就診,至3月27日,死亡叉尾鮰共達800多公斤,死亡率達40%,有的網箱達60%以上。
(叉尾鮰套腸病病魚病魚出現明顯腸套疊,圖源:通威農牧)
通過臨床觀察、病理剖解初步診斷為斑點叉尾鮰傳染性套腸症。筆者采用複方新諾明、氧氟沙星進行交替使用治療,同時進行藥敏實驗,采用高效藥物如強力黴素、氟苯尼考進行科學治療,一周後病情得到緩解,除零星死亡外,沒有大規模的死亡現象發生,5d後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期間死亡數達1000kg以上,以每尾魚0.216kg計算,死亡率達46.3%,治愈率53.7%,造成較大的損失。在治療期間,将病料進行實驗室檢查,進一步确診為傳染性套腸症。
(叉尾鮰套腸病,圖源:水産家)
據調查,該病主要發生在春夏,主要感染斑點叉尾鮰魚苗、魚種和成魚均可感染,其他鮰科魚類也可感染,以3~5月高發,一般是每年的3月下旬或4月初開始發病,發病水溫多在16℃以上,病程在2~5d左右,并随水溫的升高病程縮短。
(叉尾鮰套腸病病魚病魚出現明顯腸套疊,圖源:通威農牧)
2 臨床症狀
發病初期,病魚表現為遊動緩慢,靠邊或離群獨遊,食欲減退或喪失,鳍條基部、下颌及腹部充血、出血。随着病程的發展,病魚腹部膨大,體表出現大小不等、色素減退的圓形或橢圓形褪色斑,以後在褪色斑的基礎上發生潰瘍。小的潰瘍竈直徑0.2~0.3mm,大的潰瘍竈直徑達2cm;部分魚垂死時出現頭向上、尾向下、垂直懸挂于水中的特殊姿勢。
(叉尾鮰套腸病病魚體表形成褪色斑,圖源:通威農牧)
3 病理變化
解剖時可見病死魚主要表現為腹部膨大,肛門紅腫外突,有的魚甚至出現脫肛現象,後腸段的一部分脫出到肛門外,剖開體腔,腹腔内充滿大量清亮或淡黃色或含血的腹水,胃腸道内沒有食物,胃底部和幽門部粘膜充血、出血;腸道充血、出血,腸壁變薄,腸腔内充有大量含血的粘液,腸道發生痙攣或異常蠕動,常于後腸出現1~2個腸套疊,套疊的長度為0.5~2cm,發生套疊和脫肛的腸道明顯充血、出血和壞死;部分病魚可見前腸回縮進入胃内的現象;肝腫大,顔色變淡發白或呈土黃色;或膽囊擴張,膽汁充盈;或脾、腎腫大,淤血,呈紫黑色;或鳔和脂肪充血。
(叉尾鮰套腸病,圖源:水産家)
4 實驗室檢查及診斷
4.1 病原分離及形态學特征
無菌采取病死魚的肝、腎進行病原菌分離和瓊脂平闆試驗。可見該菌株為革蘭氏陰性杆菌,極生多鞭毛,無莢膜,無芽孢,在普通營養瓊脂菌落呈灰白色、圓形、表面光滑、邊沿整齊的半透明菌落;在兔血平闆上出現明顯的β溶血環。
(叉尾腸型敗血症,圖源作者:王明闖)
4.2 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
将病原菌分離後進行生理生化試驗,可見該病原菌為非發酵型,嚴格需氧,生長溫度範圍為15~41℃,最适生長溫度為25~30℃,對除麥芽糖和甘露糖以外的多種糖類不利用産酸,氧化酶陰性,DNA酶、蛋白酶、脲酶、賴氨酸脫羧酶陽性MR、VP陰性,H2S陰性,凍化牛奶,液化明膠。
(脫肛,圖源:網絡)
根據該菌的形态學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初步确定為嗜麥芽寡養單胞菌,由于試驗條件的限制,本病沒有進行16SrDNA序列分析。
根據臨床症狀、病理變化、形态學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确診為斑點叉尾鮰嗜麥芽寡養單胞菌感染,臨床上根據其特征性變化稱為斑點叉尾鮰傳染性套腸症。
(叉尾鮰套腸病,圖源:水産家)
5 防治
5.1 預防
加強飼養管理,改善水體環境條件,科學飼喂,盡量減少低溶氧和惡劣的水環境等應激因子的刺激,特别是高密度會增加本病發生的機會,故放養密度不宜過大,并經常加注新水。
(叉尾鮰套腸病,圖源:水産家)
5.2 治療
5.2.1 環境工具消毒
發病魚池或網箱用過的工具要徹底消毒,病死魚要及時撈出,不能到處亂扔。水體消毒可用漂白粉1g/m3;漂白粉精(有效氯60% ~65%)0.2~0.3g/m3;二氧化氯0.1~0.3g/m3 或二氯海因、溴氯海因0.2~0.3g/m3全池潑灑或網箱水體消毒。
5.2.2 投喂藥餌
投喂藥餌用複方新諾明第一天100mg,第二天開始藥量減半,拌在飼料中投喂,5d為一個療程;或氟哌酸、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每天每千克魚用10~30mg,制成藥餌投喂,每天一次,連用3~5d;或阿齊黴素、慶大黴素和強力黴素、氟苯尼考等每千克魚用5~20mg制成藥餌投喂,每天一次,連用3~5d為一個療程。一般在1~2個療程即可控制該病。但嗜麥芽寡養單胞菌感染在經過治療、症狀消失後往往具有較高的複發率,可達到10% ~45%。
(叉尾鮰套腸病,圖源:水産家)
6 小結與讨論
6.1 本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小與藥物使用的早遲有關,如果懷疑為本病發生時,應盡快做病原菌的分離鑒定和藥敏試驗,選擇敏感藥物進行治療,若疾病已開始流行,來不及做病原的分離鑒定和藥物敏感試驗時,可先用一些藥物投喂,随後再根據藥物敏感性試驗的結果進行科學用藥。
6.2 嗜麥芽寡養單胞菌具有多重耐藥性,對多數常用的抗菌藥物都有抗性,且對一些開始敏感的藥物也很快會産生耐藥性,且有時在相同病例分離的不同菌株的抗藥性都不盡相同,是以對藥物的治療選擇非常困難,給該菌感染的治療帶來很大的困難,在此與同行探讨。
6.3 采取樣本進行檢驗時,要注意:
①采取症狀明顯、具有代表性的斑點叉尾鮰病魚進行檢查;采樣要取活體或瀕臨死亡的斑點叉尾鮰病魚,采樣時間越早越好;采集病魚整體時,一般根據大小采取10~20尾即可;活魚用充氧袋封裝,保證氧氣充足,使之成活;用泡沫箱封裝,先在箱底鋪一層冰,頭腹向上,層魚層冰,加封頂冰,使魚體溫度保持在0~5℃。
②采血應在發病期、并未經藥物治療期間進行,血液應脫纖或加肝素鈉抗凝劑,但不可加入抗生素,用經滅菌消毒的帶蓋塑膠離心管盛裝,密封後,貼上标簽,用泡沫箱封裝,并在離心管周圍加冰塊,使血液病料溫度保持在0~4℃,若不能及時運送,須置4℃冰箱内作暫時儲存,但時間不宜過久,以免溶血。
來源:江西水産科技2008年第1期(總第113期)
緻謝作者:周曉蘭 蘇紹東 廣西賀州市八步區桂嶺漁牧獸醫站
配圖:西南漁業網,并對内容略有修改
另請參閱:
斑點叉尾鮰(鉗魚)以及鮰科魚類腸道敗血症及其防控措施
ICC和ESC:斑點叉尾鮰腸套疊症和腸型敗血症的診斷及防治
水産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敬請關注我的頭條号@漁人劉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請登入西南漁業網和養魚第一線公衆号,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内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魚病##水産養殖##魚病防治##品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