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作者:黃縣話

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是在網上買菜,避免去人群密集的菜市場。妹妹作為網購達人,更是得風氣之先,手機上有好幾個買菜APP和買菜群,日常所需的各種蔬菜足不出戶便可購得。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昨天她發來兩張照片,是一個買菜群在賣的兩種竹筍,問我哪種更好吃。我這才恍然驚覺:春天到了,又是一年食筍季。

蔬菜之中,我對竹筍執念最深。年少時讀過一篇文章,裡面引用了蘇轼的詩句“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筍煮肉”(後來才知這是後人臆造的版本,梁實秋《筍》一文中引用的也是此版本。原詩為《於潛僧綠筠軒》:“甯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從此便對能使人脫俗且兼顧口腹之欲的竹筍心向往之。那時候交通很不發達,更談不上冷鍊運輸,竹筍還是遠在千裡之外的南國之物,隻能流着口水,對着竹竿想象它年輕時的模樣。後來有一回去泰安外祖父家過年,外祖父與繼外祖母是南下幹部,曾在無錫生活過一段時間,飲食也受其熏染。年根底下,繼外祖母拿出一包黑乎乎的像是切片曬幹的鬼兒芋頭一樣的東西,說是幹筍片,洗淨泡好,鋪在鍋底,上面是一整隻剁開的豬頭,加上醬油之類的調味,細火慢炖幾個小時,然後把豬頭肉揀出來,炖好的筍幹盛到一隻盆裡,每餐吃飯時搲上一碟,算是個冷盤。筍片吸飽了豬頭肉的油脂,變得烏黑發亮,入口爽脆,細品則脂香裡混合着竹香,在口腔裡交織沖撞,感覺每個味蕾都在舞蹈:原來天底下竟然有這麼好吃的東西!

中國是吃筍大國,古人很早就對筍的習性有所了解。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筍”原本寫作“筍”,金文為會意字,上面是叢竹,下面是埋在土裡的嫩芽,會将欲萌發的竹子嫩芽之意,隸變後寫作“筍”,《爾雅·釋草》:“筍,竹萌。”邢昺疏:“凡草木初生謂之萌,筍則竹之初生者。”《說文》:“筍,竹胎也。從竹,旬聲。”“筍”成為形聲兼會意字,“旬”為聲符,亦兼意符。宋陸佃《埤雅》:“旬内為筍,旬外為竹,故字從旬。”在日語中,有“旬物”一說,“旬”在“十日為一旬”的本義上,演變出“最好的時期”之義,旬物即最應季、最美味的食物,而竹筍無疑是春季最有代表性的旬物,故“筍”之造字可稱神來之筆。“筍”異體俗作“筍”,今以“筍”為正體,遺珠棄璧,識者興歎。《詩經·大雅·韓奕》:“其蔌(sù,蔬菜)維何,惟筍及蒲。”韓侯離京時,百官按照禮儀為其餞行,這樣的高端局上,時令菜蔬便是竹筍和蒲菜。新鮮的竹筍很難儲存,古人也有辦法,《周禮·天官·醢人》:“加豆之實,……筍菹、魚醢。”把筍做成腌筍,就可以長期食用了。

曆代而下,食筍之風也日漸盛行,漢枚乘《七發》賦中有“犓(chú)牛之腴,菜以筍蒲”之句,清胡紹煐《文選箋證》:“牛之少者謂之犓,猶鳥之少者謂之雛。”肉中小牛,菜中筍蒲,皆為一時之珍。“二十四孝”故事之“哭竹生筍”,說的是三國時吳國孝子孟宗,為滿足其病母“冬月思筍煮羹食”的願望,“抱竹而哭,孝感天地”,最後“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此為“用愛發電”之濫觞,可見文化的延續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唐書·百官志》:“司竹監掌植竹葦,歲以筍供尚食。”專門設立從六品的司竹監負責竹筍種植,以供皇室食用。白居易《食筍》:“此州乃竹鄉,春筍滿山谷。山夫折盈抱,抱來早市鬻。物以多為賤,雙錢易一束。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熟,紫箨(tuò,筍殼)坼故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經時不思肉。久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蹰,南風吹作竹。”吃筍都吃出吃肉的感覺了,筍被稱作“蔬中之肉”,大約是自白居易始的。

蘇轼作為史上最著名的吃貨,對竹筍的愛那也是沒誰了。《初到黃州》:“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别人看到的是竹海風光,他卻滿口生津,感覺的是筍香,這就是吃貨的境界吧。《春菜》:“久抛菘葛猶細事,苦筍江豚哪忍說?明年投劾徑須歸,莫待齒搖并發脫。”菘葛之類丢下了不算什麼(梁實秋先生引用的是“久抛松菊猶細事”,是錯的,這裡談的是春菜,與松菊無關),苦筍江豚久不品嘗卻着實難過。“苦筍”是一種高山筍,清香微苦,回甜滑口,正是蘇轼家鄉的特産(網上有大量文章說蘇轼作詩稱贊苦筍,“待得餘甘回齒頰,已輸岩蜜十發甜”,這純屬胡說八道,原詩為《橄榄》:“紛紛青子落紅鹽,正味森森苦且嚴。待得微甘回齒頰,已輸崖蜜十分甜。”将寫橄榄的詩句移花接木到竹筍上,驢唇不對馬嘴,且錯了三個字,這樣的引用在一些紙媒上也屢見不鮮,真是咄咄怪事,可見我們的文風已經浮躁到了什麼程度)。“投劾”,呈遞彈劾自己的狀文,是古代棄官的一種方式。明年就回老家吃苦筍去,不要等到齒搖發脫,想吃也嚼不動了。他的朋友黃庭堅調侃他,“公如端為苦筍歸,明日春衫誠可脫”,為了吃苦筍,連官服都可以脫掉了!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另一位嗜愛苦筍的名人,是唐代的懷素和尚,上海博物館藏有他的《苦筍帖》:“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徑來。懷素上。”廖廖十四字,卻趣味橫生。

南宋林洪《山家清供》:“夏初林筍盛時,掃葉就竹邊煨熟,其味甚鮮,名曰傍林鮮。文與可守臨川,正與家人煨筍午飯,忽得東坡書,詩雲:‘想見清貧饞太守,渭川千畝在胸中。’不覺噴飯滿案,想作此供也。”畫竹大家文與可是“胸有成竹”,蘇轼是“胸有竹筍”。南宋楊萬裡《晨炊杜遷市煮筍》:“可齑可脍最可羹,繞齒蔌蔌冰雪聲。不須咒筍莫成竹,頓頓食筍莫食肉。”連吃筍的聲音都寫出來了,饞人!蘇轼的四川老鄉、南宋詩人程公許以《春晚客中雜吟四絕句》:“怒風轉暖和陰寒,春盡如何衣怯單。最憶就林煨苦筍,六年輕失此清歡。”來向前輩緻敬(二人都喜歡苦筍,蘇轼曾作《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明高濂在《四時幽嘗錄》“西溪樓啖煨筍”條裡也記錄了類似“傍林鮮”的吃法:“每于春中,筍抽正肥,就彼竹下,掃葉煨筍,至熟,刀截剝食。竹林清味,鮮美莫比。人世俗腸,豈容此真味?”竹林煨筍就和秋天在地頭上燒苞米吃一個道理,都是吃的一個“鮮”字。

清李漁《閑情偶寄》:“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筍肉齊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筍而遺肉,則肉為魚而筍為熊掌可知矣。”對竹筍的推崇無以複加。筍質地單純,極易吸收搭配食物的滋味,尤其與肥膩的肉類脂肪可以形成美妙的平衡,确實比肉好吃。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清鄭闆橋畫竹并題詩:“揚州鮮筍趁鲥魚(此詩題于多幅畫作上,有的作“江南鮮筍趁鲥魚”),爛煮春風三月初。分付廚人休斫盡,清光留此照攤書。”連菜單都給了。清袁枚《随園食單》中記載有“筍脯”的做法:“取鮮筍加鹽煮熟,上籃烘之。須晝夜環看,稍火不旺則溲矣。用清醬者,色微黑。春筍、冬筍皆可為之。”我吃過的黑乎乎的筍片,可能就是加清醬煮過晾曬的。

今人黃永玉《往日,故鄉的情話》:“雪夜,一老一少的鄰居對酌到半夜,沒有了下酒菜。老者說:‘你後園竹林子的筍怕是長出來了,拔幾支,開水撩一撩,撕開。倒點醬油、麻油,多加點辣子就是菜。’”鮮筍煮一下涼拌,用來下酒,滋味悠長。

大陸幅員廣闊,竹的品種衆多,有37屬500餘種,其竹筍可以食用的不下百種,再加上各地的土名俗稱,不要說少見筍的北方人一頭霧水,就是常食筍的南方人也搞不太清楚。李時珍《本草綱目》曾把竹筍簡單分類:“土人于竹根行鞭時掘取嫩者,謂之鞭筍。江南、湖南人冬月掘大竹根下未出土者為冬筍,《東觀漢記》謂之苞筍,并可鮮食,為珍品。其他則南人淡幹者為玉版筍、明筍、火筍,鹽曝者為鹽筍,并可為蔬食也。”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竹筍按食用方式分,可分為鮮筍、罐頭(袋裝)筍及筍幹,筍幹又分為淡筍幹和鹹筍幹。過去北方的南貨店常可買到筍幹,用來紅燒或炖湯,也算見識了南方風物。

按上市季節劃分,可分為冬筍、春筍和筍鞭。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冬筍是在立冬前後發育成筍芽但尚未破土的形态,含水量低,橫隔間隔緊密,口感厚實,個頭不大,一個三五兩重,為筍中珍品。春筍則是多于春分之後開始萌發,鑽出地面,春筍生長迅速,有的品種一晝夜能長幾十厘米,杜甫《詠春筍》:“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行人”,一夜之間,無數的春筍生滿竹林,不僅封住了柴門還堵住了道路。雨後長得更快,是以常用“雨後春筍”形容某種事物蓬勃發展。春筍破土而出,見風則硬,如不及時采挖,草酸和單甯物質含量就會上升,竹筍苦澀變老,是以挖筍是很辛苦的事情,需要早起。竹筍長成竹子需要的大量營養物質,幾乎全靠母竹和鞭根系供給,有限的養分被早出土的筍芽大量消耗,晚出土的筍芽往往便處于“饑餓”狀态,以緻生長緩慢、停滞,最後筍體枯萎腐爛,這稱為“退筍”,故适度采挖竹筍可以提高成竹率。春筍水分最多、肉質最為細嫩白淨,是最鮮活的春天的味道。古人也常用春筍來形容女人手指之美,宋慧洪《西江月·十指嫩抽春筍》:“十指嫩抽春筍,纖纖玉軟紅柔。”明李昌祺《剪燈餘話·連理樹記》:“秋波淺淺銀燈下,春筍纖纖玉鏡前。”古人也用“玉筍”來贊美女人的小腳(“食色,性也”,美色總是與美食聯系在一起),杜牧《詠襪》:“钿尺裁量減四分,纖纖玉筍裹輕雲。”蒲松齡《聊齋志異·織女》:“隐約畫簾前,三寸淩波玉筍尖。”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鞭筍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黴幹菜炒鞭筍

鞭筍即新萌竹鞭的先端部分,外包堅硬的鞭箨,纖細尖銳,形似馬鞭,筍色玉白,口感爽脆。鞭梢生長與發筍長竹交替進行,新竹抽枝發葉後,夏、秋季行鞭生長,秋末大量孕筍後停止生長,筍期長達五個月。

按竹筍的品種劃分,可分為毛竹筍、麻竹筍、箭竹筍、雷竹筍、紅殼筍、慈竹筍、石筍、綠竹筍、桂竹筍、哺雞竹筍(因出筍時間和江浙農村母雞孵小雞時間一樣而得名)、方竹筍、毛金竹筍、甜龍竹筍等。市場上比較常見的有毛竹筍,毛竹又名南竹(有人寫作“楠竹”,是錯的,竹不加木字旁),為剛竹屬龜甲竹的栽培型。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冬筍

毛竹是大陸栽培悠久、面積最廣、經濟價值也最重要的竹種。其竹筍産量也最高,我們平時說的冬筍,指的就是毛竹筍。當年孟宗“哭竹生筍”,其實挖的是冬筍,故毛竹又稱“孟宗竹”。冬筍埋在地下,找筍時須觀土面隆起,布有新縫者,即為冬筍所在。掘筍老手觀竹枝開展,亦可循地下竹鞭走向找到冬筍。古人不知,以為“孝感天地”,将之列入“二十四孝”。冬筍要挑“蘿蔔筍”,兩頭小,中間大,因為筍的根部很硬,不好吃,一般人下廚都會把根部切掉,根部小則浪費少,且鮮嫩的部分更多。火腿煨冬筍、冬筍炖排骨、冬筍蝦仁、冬筍炒臘肉、雪菜冬筍是南方冬天常吃的菜,炒二冬是魯菜名菜,以冬筍素炒香菇(冬天的香菇稱為冬菇),冬筍清脆爽口,冬菇綿軟柔韌,各得其妙。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玉蘭片

除了鮮食,冬筍還可以加工成制成筍片,因其色潔白,形如玉蘭花苞,故名“玉蘭片”,袁枚《随園食單》:“玉蘭片,以冬筍烘片,微加蜜焉。蘇州孫春陽家有鹽、甜二種,以鹽者為佳。”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毛筍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重達28斤的毛筍

到了春天,地下孕育生機的冬筍鑽出地面,就成了春筍,《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大自然的饋贈”,浙江遂昌的老包采挖的就是春天的毛竹筍,因其筍衣上布滿黃褐色的絨毛,故稱“毛筍”。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黃泥拱

有的竹鞭所在的土層深,筍體全部在地下,将出未出的筍頭把黃泥拱出小包,這種筍叫“黃泥拱”,比露出地面的筍來得細密爽脆,甚至有梨子的口感,是毛筍中的上品。其道理就像韭黃之于韭菜、蒜黃之于蒜苗一樣,因為不見天日,氨基酸、谷氨酸等鮮味物質含量更高,纖維更為纖細脆弱。此外,雖然春天長筍的竹子都會有鞭筍,但一般竹筍鞭梢長出的鞭筍細,肉少,而毛竹鞭梢長出的鞭筍粗壯,肉質細嫩,是以夏秋季上市的鞭筍以毛竹的為多。毛竹鞭筍含水量稍低,口感爽脆微甜,用來炖湯、紅燒都是很不錯的。

這些年,得益于快速的物流系統,南方的筍大量北運,我在黃縣的超市買過好多次毛筍,商品标簽上都标着“馬蹄筍”,實際這是錯的。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馬蹄筍也叫綠竹筍,綠竹為綠竹屬植物,産于大陸東南一帶,其筍個頭不大,半斤一個,最大的兩斤左右,筍體彎彎的像馬蹄一樣,故得此名。馬蹄筍對鮮度要求很高,一般要頭天下午确定好位置,第二天天不亮就上山挖筍,否則筍出土見光,就會影響到口感。其筍肉厚實、筍質脆嫩、筍味鮮甜爽口,在南方地區極為有名,北方很少見到。毛筍與馬蹄筍的外形有些相似,但毛筍要大得多,一般是三到五斤重,我曾買到一隻七八斤重的大筍,在南方産筍區,十幾斤重的毛筍也不稀罕,甚至有重達二三十斤的。再者毛筍上市較早,多集中在每年三四月份上市,而馬蹄筍是六到十月上市,基本不會碰面。

雷竹為剛竹屬早竹的栽培型,其筍名為“雷竹筍”,又名“雷公筍”“雷筍”,因早春打雷即出筍而得名。《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時節”,臨安天目山春分過後的第一撥筍子,就是雷竹筍,是春筍市場上最早上市的筍種,江浙一帶說到春筍,約定俗成指的就是雷竹筍(上海的朋友跟我說,上海菜市場隻有兩種筍,冬筍和春筍,指的就是冬筍和雷竹筍)。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雷竹筍

近些年浙江推廣竹林砻糠覆寫技術,就是在竹林裡鋪上幾十厘米厚的砻糠,将雷竹筍上市時間提前到了元旦左右,且竹筍中草酸等産生酸辣味的物質和單甯等苦澀味物質含量降低,口感比自然生長的春筍更脆嫩爽口,價格自然也翻了幾番。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腌笃鮮

浙江杭幫菜、上海本幫菜的“腌笃鮮”,是春天吃的最多的一道筍料理了,“腌”是火腿或鹹肉,“笃”是上海話裡輕煮慢炖的意思,而“鮮”則是春日鮮筍和鮮肉。正宗的腌笃鮮是一定要用春筍(雷竹筍)燒制的,用上海人的話說,“用春筍燒腌笃鮮,别有一番風味,鮮得眉毛都要掉下來嘞!”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油焖筍

而用油、醬油等作料炒後再用文火煮熟的“油焖筍”,也非春筍不可(當然,冬天做油焖筍隻能用冬筍了,但要标明“油焖冬筍”)。

“時節”篇裡,還講到廣西柳州阿亮采挖大頭甜筍。大頭甜筍是牡竹屬麻竹的筍,每年六到九月上市,不如冬筍鮮嫩,但卻是制作柳州酸筍的最好原料。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大頭甜筍

酸脆可口、略帶一點“臭味”的酸筍是柳州螺蛳粉的靈魂,相信你即便不知道大頭甜筍長什麼樣,但吃下肚的一定不會少。

《風味人間》第一季“山海之間”,四川瓦屋山的冷筍,是巴山木竹屬冷箭竹的筍,為高山竹,每年立秋之後采筍,不用掘挖,直接用手擘取就可以了。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冷竹筍

冷箭竹在四川是大熊貓最主要的食用竹,冷筍好吃,但不要與大熊貓争嘴哦(前提是當地有大熊貓)。

水竹為剛竹屬水竹組植物,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最常見的野生竹種。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水竹筍

水竹筍一般喜歡生長在水邊坡壩上,和前面幾種竹筍比起來,屬于比較細小的品種,和冷筍一樣,采筍時不用帶什麼工具,隻需要用手抽就行。現在超市裡賣的袋裝細竹筍,有不少就是水竹筍做成的。

蘇轼念念不忘的苦筍,是大明竹屬苦竹(又名傘柄竹)的筍,四川省地方标準《無公害筍用林生産技術規程》專門提到苦竹筍用林,可見蘇轼作為吃貨代言的力度。隻可惜蘇轼貶官嶺南,病死常州,此生都沒有再回家鄉,品嘗家鄉的苦筍成了他的夢。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苦竹筍

不過世事兜兜轉轉,他的夢讓朋友兼弟子黃庭堅替他實作了。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黃庭堅因《神宗實錄》一案貶官戎州(今宜賓),當地州官黃斌老建有南園,園中有苦竹,黃庭堅作《從斌老乞苦筍》:“南園苦筍味勝肉,箨龍稱冤莫采錄。”南園的苦筍比肉還好吃,竹筍們都埋怨你不把它們挖回家。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又作《苦筍賦》:“餘酷嗜苦筍,谏者至十人,戲作苦筍賦。

其詞曰:僰(bó,中國古代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名)道苦筍,冠冕兩川。甘脆惬當,小苦而及成味;溫潤稹密,多啖而不疾人。蓋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國;多而不害,如舉士而皆得賢。是其鐘江山之秀氣,故能深雨露而避風煙。食肴以之開道,酒客為之流涎,彼桂斑之與夢永,又安得與之同年。

蜀人曰:苦筍不可食,食之動痼疾,令人萎而瘠。予亦未嘗與之下,蓋上士不談而喻,中士進則若信,退則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頑不可镌。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為醒者傳。”作此賦後,另有《書自作苦筍賦後》:“餘生長江南,裡人喜食苦筍。試取而嘗之,氣苦不堪于鼻,味苦不可于舌,故常屏之,未始為客一設。雅聞簡寂觀有甜苦筍,每過廬山,常不值其時,無以信其說。及來黔中,黔人冬掘苦筍,萌于土中才一寸許,味如蜜蔗,而春則不食。唯僰道人食苦筍,四十餘日,出土尺餘,味猶甘苦相半,覺斑筍輩皆苦淡少味,蓋神農之所漏,有莘庖聖所未達者耶?故作此賦以曉蜀人。方苦筍時,砻姜和醯,然茅火中而薦之,日食百數,至老不可食而後已,未嘗能作病也。”黃庭堅對苦筍這也是真愛了。

回到開頭,妹妹發來的照片中,一張菜販說是雷竹筍,這是沒問題的。一張說是春筍,實際是毛筍,在不産雷竹筍的地方,稱之為春筍是可以的,但在有雷竹筍的地方,春筍指的就是雷竹筍,畢竟雷竹筍出筍比毛筍早了一個月。

筍是竹的雛形,縱切面可見中部有許多橫隔和周圍的肥厚筍肉,筍肉又被筍箨包裹着,筍肉、橫隔及筍箨的柔嫩部分均可食用。

筍的種類和吃法,帶你一文徹知

竹筍是藥食同源的食材,李時珍認為竹筍能消渴,利水道,益氣,可久食。且有利膈、下氣、化熱、消痰、爽胃之功效。現代科學研究,竹筍具有低脂肪、低糖、多纖維的特點,可吸附人體大量的油脂,促進食物發酵,加快排洩,消除積食,防止便秘,“一日食筍,三日清腸”,還有一定預防消化道惡性良性腫瘤的功效。常吃筍亦有利于預防動脈硬化、高血脂、高血壓,對肥胖者大有裨益。但竹筍裡的草酸含量較高(有麻口感的筍草酸含量更高),容易在體内生成難溶性草酸鈣,易形成泌尿系統及膽結石。其粗纖維較多,患有肝硬化病史尤其存在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嚴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的病患及年齡較大者應慎食。如要食用,則烹制前先在沸水裡焯一下,小煮一會,可以軟化纖維,去除部分草酸。

部分圖檔引自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