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澀藥之斂肺澀腸藥
收澀藥:凡以收斂固澀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療各種滑脫病證的藥物,稱為收澀藥,又稱固澀藥。
收澀藥分類:可分為固表止汗藥、斂肺澀腸藥、固精縮尿止帶藥三類。但某些藥物具有多種功用,臨床應用應全面考慮。
第二節 斂肺澀腸藥
本類藥物酸澀收斂,主入肺經或大腸經。分别具有斂肺止咳喘、澀腸止瀉痢作用。前者主要用于肺虛喘咳,久治不愈或肺腎兩虛,攝納無權的虛喘證;後者用于大腸虛寒不能固攝或脾腎虛寒所緻的久瀉、久痢。
本類藥物治久咳虛喘者,如為肺虛,則加補肺益氣藥;如為腎虛,則加補腎納氣藥同用。治久瀉、久痢兼脾腎陽虛者,則配溫補脾腎藥;若兼氣虛下陷者,則宜配補氣升提藥;若兼脾胃氣虛者,則配補益脾胃藥。
本類藥酸澀收斂。屬斂肺止咳之品,對痰多壅肺所緻的咳喘不宜用;屬澀腸止瀉之品,對瀉痢初起,邪氣方盛,或傷食腹瀉者不宜用。

來源:烏梅,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梅的幹燥近成熟果實。主産于四川、浙江、福建。夏季果實近成熟時采收,低溫烘幹後悶至色變黑。本品氣微,味極酸。以個大,肉厚,色黑,柔潤,味極酸者為佳。生用,去核用,或炒炭用。
相關名字:酸梅、黃仔、合漢梅、幹枝梅
産地: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主産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貴州。此外,廣東、湖北、雲南、陝西、安徽、江蘇、廣西、江西、河南等地亦産。
性味歸經: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
功效:斂肺,澀腸,生津,安蛔。
性狀鑒别:
藥材性狀:
類球形或扁球形,直徑2~3厘米,表面棕黑色至烏黑色,極皺縮,于放大鏡下可見茸毛,基部有圓形果梗痕。果肉軟或略硬,果核堅硬,橢圓形,棕黑色,表面有凹點,内含卵圓形、淡黃色種子1粒。具焦糖氣,味極酸而澀。
主治病證:
1.肺虛久咳
本品味酸而澀,其性收斂,入肺經能斂肺氣,止咳嗽。适用于肺虛久咳少痰或幹咳無痰之證。可與罂粟殼、苦杏仁等同用。
2.久瀉久痢
本品酸澀入大腸經,有良好的澀腸止瀉痢作用,為治療久瀉、久痢之常用藥,可與罂粟殼、诃子等同用,如固腸丸(《證治準繩》)。取其澀腸止痢之功,配伍清熱燥濕、解毒止痢之黃連,亦可用于濕熱瀉痢,便膿血者。
3.虛熱消渴
本品味酸性平,善于生津液,止煩渴。治虛熱消渴,可單用煎服,或與天花粉、麥冬、人參等同用,如玉泉散(《沈氏尊生》)。
4.蛔厥嘔吐 腹痛
“蛔得酸則靜”,本品極酸,具有安蛔止痛、和胃止嘔的功效,為安蛔之良藥。适用于蛔蟲所緻腹痛、嘔吐、四肢厥冷的蛔厥病證,常與細辛、川椒、黃連等同用,如烏梅丸(《傷寒論》)。
此外,本品炒炭能固崩止血,可用于崩漏不止,便血。
用法用量:煎服,6~ 12g,大劑量可用至30g。外用适量,搗爛或炒炭研末外敷。止瀉、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外有表邪或内有實熱積滞者均不宜服。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 主要含有機酸類成分:枸橼酸,蘋果酸,琥珀酸,酒石酸等。還含熊果酸、蘆丁、豆甾醇等。《中國藥典》規定本品含拘橼酸不得少于12.0%,飲片含枸橼酸不得少于6.0%。
2.藥理作用 烏梅核殼和種仁水煎液可減少濃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數,顯示出鎮咳作用。果肉水煎液可對抗新斯的明所緻的小鼠小腸運動亢進,并可對抗番瀉葉所緻小鼠腹瀉,降低稀便率。水煎劑能抑制離體兔腸管的運動;有輕度收縮膽囊作用能促進膽汁分泌;在體外對蛔蟲的活動有抑制作用。此外,烏梅還具有止血、抑菌、抗休克、增強免疫等作用。
注:内容及圖檔來自教材和網絡,僅作科普學習,文中涉及所有方劑藥物及治法為學習參考之用,非專業人士請勿試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