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真理實相讓我受益無窮

作者:生命的慧觀

剛出生的嬰兒,和小狗小貓等動物差不多,不懂語言,也不識字;三歲以前的幼兒會說一些簡單的語言,基本上還不識字;70以上的中國老人會說話,但不認識字的也占大多數。這三類人與一個有基大學學文化素養的成年人在認知上有什麼差別呢?這個差別裡隐藏了有非常深的認知理論。

老子在《道德經》中,一直強調“複歸于嬰兒”,老子是想讓人活的更自然一些。那在一個原始自然狀态下,人的認知是什麼樣呢?我根據我小時候的生活在農村的記憶,還原一下當初自己的認知過程。

在原始農村狀态下,所有人都是過着原始的自然人生活,日出而作,是落而息。對世界的認識,基本上就是與生活直接相關自然界的事物,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大地、樹木叢林;蘋果梨桃等水果,小麥玉米棉花地瓜等農作物,雞鴨馬狗貓豬等家畜。那個時候人工創造的産品非常少,生活在中國的農村人接觸更是很少。這種認知狀态下,最大的優點就是基本上所有的認知都是現量。

注意,現在出現了一個特别重要的名詞--現量。為了解釋什麼是現量,我就要先解釋一下内涵和外延這兩個語言學的專有名詞。

内涵是用語言文字去表達的東西,外延是語言文字所指向的那個現實的事物。外延不能用語言文字去描述,因為隻要一經過語言文字描述,馬上就變成内涵。

比如說蘋果,當時的作為農村孩子的我是怎麼認識蘋果的?肯定是直接在蘋果樹上看到了,然後上樹手摸到了,然後又咬了一口吃上了。這一系列的運作下來,對印象蘋果的印象非常深了。如果是男孩子,基本上都有去偷蘋果的經曆,偷來的蘋果吃起來印象更深刻了。這整個過程都是與蘋果這個外延打交道,在這個狀态下基本上用不着内涵這個詞。

那現在看看蘋果的内涵是什麼?《新華字典》去查“蘋果”這個詞,給出的結果是:“落葉喬木,葉橢圓形,花白色,果實也叫蘋果,球形,紅色、青色或黃色,味甜或略酸。”

你看了這個《新華字典》裡對“蘋果”定義,是不是太文绉绉,有些不那麼自然了。

語言文字的局限性在于,它隻能引發你既有的認知,無法給你帶來新的真正有用的知識。聽到這你是不是很吃驚?語言文字隻是符号,單純的符号并不能表達任何意義,隻有當符号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一一對應以後,才具備了實際的意義。這種建立對應關系的過程姑且稱之為定義。

這裡所說的定義與字典裡對于字、詞的解釋不同,字典隻是用一些語言文字來解釋另一些語言文字。它有沒有完成語言文字與具體事物的對應?顯然沒有,是不是?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見過蘋果,特别是沒有見過蘋果樹,沒有見過蘋果的生長過程,隻看文字,他是無論如何也不知道蘋果是什麼的。

那字典是不是一點用處都沒有呢?也不是。等你見過了蘋果樹,吃過了蘋果,再回過來看就明白了,這時你腦海裡浮現的蘋果是不是完全滿足這段解釋。這就是語言文字的局限性,即使是最詳細、最适合你的字典,也隻能用一些你已經建立起對應關系的語言文字,來引發你對其他類似事物的既有認知。這隻是為你認識事物指出了一個大概的方向和模糊的輪廓。真正的具體事物需要你按照給出的提示自己另外去找,隻有找到并且确認以後,語言文字的定義才算真正建立。這是擷取新知識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離此一切知見難免錯謬。

明白了内涵和外延,那我就解釋一下現量這個概念。現量是佛法裡的一個名詞。什麼叫現量?現量,就是現前觀察所得的知識。比如我上面說的我小時候在農村吃蘋果的例子,整個過程全是現量的觀察,包括吃蘋果的過程,那是現量。

現在回到開頭我說的剛出生的嬰兒,三歲以前的幼兒,還有不識字的老年農民,有基本文化養的成年人,農村小時候的我,這五類人都有對蘋果的現量嗎?

可以肯定的是,剛出生的嬰兒肯定沒有蘋果的現量。他隻是看到了一個蘋果的形狀,嬰兒不會語言,更不會文字,先前也沒見過蘋果,嬰兒看到的一個蘋果的顔色和形狀,是以嬰兒肯定不知道這是個蘋果,也就沒有蘋果的現量。

後四類人以前見過了蘋果,而且也會用語言描述蘋果,蘋果的内涵和外延可以完全對應上,是以這四類人都有蘋果的現量觀察。有基本文化素養的成年人除學會了語言,還有認識文字的能力,大大擴充了認知的範圍和邊界。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是因為有成年人有了認識文字的能力,擴充了認知的範圍和邊界過程中,沒有把内涵和外延做完全一一的對應觀察,是以太多太多的認知隻是停留在了文字内涵階段,造成了感覺知道很多,其實都是自己的成見,又把成見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抱着成見死死不放,現量越來越少,如是就被不是現量的現代化垃圾資訊淹沒了,反而出現了判斷、選擇困難症。

當然,造成最基本認知成見的原因在嬰兒時剛睜開看世界時就出來了,甚至在胎兒裡就出現了,甚至投胎前就出現了。這個最基本的認知就是感覺有個我,認為有個我,這就是最基本的一個錯誤認知。

當然還有一個更更基本的錯誤認知,就是除了有個我存在以外,還認為有個真實的世界存在。面對這些最基本的錯誤認識,我想把這近十年來自己是一步步怎麼探索,怎麼認識自己,怎麼認知世界的過程展示出來吧。

因為平台稽核的原因,我計劃把文章一段段的寫,一段段的發出來。

其中嬰兒認知的部分,我會把我自己的現量觀察,結合西方現代啟蒙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白闆學”,以及史蒂芬.平克的書《白闆--科學常識提示的人性奧秘》一書,多個方位的展示人類一念無明迷失自己的過程。

如果平台稽核的能夠通過,我還會再跟據自己的現量觀察,展示下人類對世界真實存在的迷失過程。

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第三任美國總統、弗吉尼亞大學創辦人,托馬斯‧傑斐遜的說:“我一向大膽追求知識,從不害怕遵循真理和理性會導緻任何結果。”

我想我也是這樣想的,我對真理實相和理性無比誠實,因為我已經從中受益無窮!

文章中所引用的各位老師前輩的著作資訊我會詳細的标明,但願平台可以審察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