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江蘇省宜興市的一位馬大哈爸爸,因搞錯退燒藥劑量,且不看說明書,給自己1歲的孩子服用了超出正常劑量9倍的布洛芬混懸液,導緻其入院搶救······而生活中,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

兒童安全服藥,事關每個家庭。如果單純地依賴“劑量靠猜,分藥靠掰”,則會導緻嚴重的後果。
那麼,如何正确給兒童服藥?又有哪些方法呢?
兒童不是成人“縮小版”
兒童的生長發育特點決定兒童用藥應更謹慎和科學,絕不是成人用藥簡單地減減劑量就可以的。
兒童胃容量小、胃腸道蠕動不規則,胃酸較少,且腸道微生物較成人少,影響藥物在胃腸道的轉化和吸收。而且兒童的體液、細胞外液容量大,體脂含量低,與血漿蛋白結合率低,血腦屏障發育不完全且通透性較強,容易影響藥物在體内的分布。
此外,兒童的肝腎發育還不完善,功能不成熟,代謝和排洩藥物能力低,對藥物的清除延遲,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的幾率相對更高。
是以,兒童最好使用專門的兒童劑型,按照藥品說明書的用法用量或者遵照醫囑及藥師指導用藥。
這些服藥方式不靠譜
用牛奶、果汁送服,或者藥裡加糖,用旺仔小饅頭等食物摻藥服用。
牛奶裡的微量元素會與藥物的某些成分結合形成難溶的大分子,而不能發揮藥效;果汁中的酸性物質可能會與堿性藥物發生中和反應,使藥物失效;而加糖或者食物摻服,會影響藥物吸收,并且會發生一些化學反應,産生某些有害物質,幹擾藥物的療效。
除去藥物外殼或包衣。
不可以。設計膠囊劑或包衣片這樣的藥物劑型,是為了防止藥物對胃的刺激,以及胃液對藥物的分解破壞。如果除去外殼和包衣,會使藥物的分解、釋放速率加快,不僅達不到療效,還容易引起藥物中毒。
濫用成人藥物,或者沒有醫囑,憑感覺随意減量。
很多成人用藥物是兒童禁用的。比如常見的四環素類藥物,8歲以下兒童禁用,因其會影響小兒骨骼生長或者沉積于牙齒組織中形成“黃闆牙”;還有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18歲以下未成年人不宜服用,會造成關節病變,阻礙軟骨發育。
沒有醫囑,或者按照減半的方式給兒童服藥,都是不科學、不精準、不衛生的。随意減量,量少了達不到療效,量多了則容易發生不良反應。
兒童服藥“三部曲”
1
服藥前确定服藥劑量
服藥劑量一定要按照醫囑或藥品說明書!若說明書中沒有明确兒童用量,可按照以下方法計算藥量:
2
服藥時注意互相作用、禁忌證及時間
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中藥物互相作用一欄,做到心中有數。如果中藥、西藥均需服用時,切記間隔半小時以上,且不能用中藥湯劑送服西藥。了解說明書中的禁忌證,根據孩子病史的情況,選擇是否服用該藥。另外,還要注意用藥時間,說明書中大多有标注,如早晨、飯前、飯後、兩餐之間、空腹、 晚上等。
3
服藥後觀察兒童反應
兒童服藥後,注意觀察孩子的情況,是否有過敏的症狀發生。用藥後孩子若出現不明原因的哭鬧不安、出皮疹、發燒、嘔吐、呼吸異常等症狀,應考慮藥物作用引起的過敏反應,需立即停藥就醫。
兒童服藥小妙招
1
選擇法。兒童用藥應選擇兒童劑型,并且可選擇味道好的劑型,比如甜的糖漿、水果味的咀嚼片、含片等,兒童更易接受。服藥時,片劑盡量用溫水送服,液體制劑可選擇喂藥器或滴管緩慢送入口腔。
2
誘哄法。自己假裝吃藥,做出各種好吃的表情,并告知吃藥利于疾病的康複以吸引孩子的注意,使其産生好奇感,模仿大人吃下藥物。
3
遊戲法。家長自己要有耐心,可以準備一些玩具和孩子做遊戲,分散注意力,通過遊戲互動,減輕吃藥的壓力。
4
獎勵法。告訴孩子吃了藥,可以得到某種獎勵,比如糖果、點心、玩具等。
來源|藥葫蘆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