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真是孤陋寡聞,到了東南亞知道了世界上最早的現代意義的共和國,不是美國,而是由華人建立起來的蘭芳共和國。
羅芳伯是1738年出生在廣東梅州的客家人。自幼學文習武,名冠鄉裡。半生追求功名,屢試不中。1772年,廣東大災,為生活所迫,羅芳伯無奈帶領族人闖蕩南洋來到婆羅洲(今加裡曼丹島)西部。也有說法,羅因謀劃起義,事洩出逃,但無可考據。南洋的土著人不事農桑,以打獵、采摘野果為生。很早就有華人來此定居,種植糧食、咖啡等農作物,開挖礦藏,建設港口和商埠,逐漸使這片蠻荒之地變成了人間樂土。但不同華人群體之間為了争奪利益,經常互相鬥毆,四分五裂。羅芳伯生性仗義,且文武全才。他來後,善于溝通群衆,以其個人的人格才華和強大的駕馭能力,很快便籠絡團結不同的華人群體,使他們逐漸消弭沖突分裂,幾年内便成為西婆羅洲華人的領袖。為了更好地抵禦土著部落和歐洲殖民者的侵擾,羅芳伯集合華人仿效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模式成立了蘭芳公司。荷蘭人從16世紀末便開始入侵殖民馬來群島。 由于擁有較強的土著和華人勢力,荷蘭人當時在婆羅洲還立不穩腳。而荷蘭人的殖民掠奪方式,已經被羅芳伯等華人看在眼裡,組建蘭芳公司的目的,就是想一統西婆羅洲的資源産出,加強貿易競争力。
蘭芳公司成立之後,華人團結向上,這裡俨然成為了一個中國城市。為了拉攏安撫當地土著人,和他們建立良好的關系。羅芳伯相約,允許他們加入蘭芳公司。這樣既穩定了社會,又為蘭芳公司的壯大增添了活力。
羅芳伯很有思想,眼光遠大。其時,面臨荷蘭等西方殖民者的不斷侵擾威脅。如果要長遠發展婆羅洲必須要讓華人和當地人民的權利得到保障,于是,1777年在羅芳伯倡導下,成立了蘭芳共和國。名義上雖成為國家,羅芳伯為避人猜忌,并沒有像中國封建朝代一樣稱王稱帝,而是仍然沿用了公司制民主的形式。人們擁戴他為蘭芳共和國的首腦,被稱為大唐總長、大統制。這個最高職位不能世襲,而是由幾大主要家族和勢力推選産生。
蘭芳共和國其實是一個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産物,華人占據着主要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以中華仁義禮信傳統立國,采用中國傳統的紀年方法,确定1777年為蘭芳元年。但治國模式,受到荷蘭人的深刻影響,更接近西方。規定國家的所有事情群眾都可建言、參與。之後蘭芳共和國勢力壯大,版圖不斷擴張,幾乎達到半個婆羅洲,統轄人口一百多萬。
共和國成立,雖然也組織有保衛國家的民軍,但面對殖民者及外部土族,深知勢力的單薄。再加之華人尚祖敬宗的傳統,他們并沒有忘記自己還是大清子民。之後,羅芳伯派人到兩廣督府聯絡,結果如石沉大海。再後,羅芳伯派使臣入京,觐見乾隆皇帝,請求歸化,把婆羅洲納入大清版圖,以得到清朝保護。或是讓蘭芳共和國成為大清的藩屬國,向清國進貢,開展貿易等。然而,清朝皇帝認識不到海疆的重要,卻認為羅芳伯們違反了禁海敕令,偷渡海外,無非一群海盜而已。對他們十分輕慢鄙視,斷然拒絕其非分之求。最終使中國失去了與歐洲列強争奪東南亞的機會。
即使如此,羅芳伯仍然對外大肆宣揚蘭芳國與大清國的密切關系,制造假象。尤其蒙蔽了荷蘭人。荷蘭人此前入侵中國台灣及沿海島嶼,被鄭成功及清軍擊敗驅逐。對清朝當時的強大國力仍有所懼怕,而且有貿易往來,就不敢貿然武力征服蘭芳。不得不說,羅芳伯不僅善于經營,還是一個政治高手,周旋于大清與荷蘭之間,使得蘭芳國擁有了上百年的和平存續,成為婆羅洲最富裕的地區。即到現在,蘭芳故地仍然是印尼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蘭芳共和國實行民主選舉制度。财政上收取賦稅,鑄造貨币。經濟上組建國有企業積極和殖民者争奪市場創造财富,提高國民待遇。國防軍力,設有少量常備軍駐紮沿海要地。其他實行預備役,平時定期進行軍訓,戰時抽調組建軍隊。這樣最大限度的減少了國家層面的開支,藏富于民。教育方面弘揚漢學,教授儒學經典等。武備方面還引進西洋裝置、技師,建立兵工廠,生産洋槍洋炮,以充實防衛力量。但終歸孤懸海外,勢單力薄。随着兩次鴉片戰争失敗,天朝上國虛弱衰落的真面目被無情剝開,英法聯軍攻占京城,火燒圓明園。1884年中法戰争爆發,福建南洋水師慘遭全軍覆滅。荷蘭人終于看到了滿清皇朝不堪一擊的虛弱真像。自身不保,更無力派海軍出洋保護藩國。荷蘭人雖然當時趨于衰弱,已比不上英法新興殖民列強,但在馬來群島仍然有一定的軍事實力,比蘭芳國強大得多。1885年,荷蘭發起攻擊蘭芳共和國的戰争。蘭芳國民雖然頑強抵抗,畢竟實力懸殊。最終荷蘭人占領蘭芳共和國。但是恐影響與大清國關系,未敢滅國,一直扶植傀儡,維持着表面的獨立。1912年宣統皇帝退位,大清滅亡。荷蘭人撕下最後的僞裝,宣布取消蘭芳共和國,将其并入荷屬殖民地。這個存在一百多年的華人海外政權,徹底落下了帷幕。蘭芳共和國雖昙花一現。卻成功探索了較為先進的統治國家的體制。
蘭芳國時期,南洋先後還有大大小小由華人建立的國家政權。諸如廣東人吳元盛,在婆羅洲北部建立戴燕王國,立國百餘年。廣州人張傑緒在納土納島率華人自立為王,福建人吳陽在馬來半島建立獨立王國等等。不過這些國家被當時西方殖民勢力的威脅、侵略,存在時間十分短暫,都已經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中了。這些領土在推翻殖民統治,争取民族獨立浪潮中,被新獨立的東南亞國家瓜分。喪失了華人主導成立國家,或成為中國統轄疆域的曆史機遇。
更為著名的,當屬移居泰國的廣東汕頭人鄭信。他帥軍勤王擊敗緬甸強敵入侵,救暹羅(今泰國)于危亡。并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統一暹羅全境,奠定了至今泰國的疆域。1769年稱帝,建立吞武裡王朝。被泰國後人尊為達信大帝,是泰國人最為敬仰的大帝之一。出于血緣和政治上的考慮,鄭信建國後,即遣使向大清國朝貢報捷,請求冊封。乾隆皇帝起初對其不屑一顧,回書申饬,輕蔑地稱其“暹羅國夷目”。鄭信雖極為失望,但他依然不放棄與中國修好的努力。注重保護中國人利益。後乾隆皇帝轉變态度,敕封為暹羅國王,國号“鄭昭”。聖谕尚未到達,鄭信被叛者殺害。有點戲劇性的是,繼承王位者順勢承接了乾隆皇帝冊封。之後,泰王的中文姓氏,都為鄭姓,延續至今。中國皇帝冊封的正統影響力,頗耐人尋味。在泰國,華裔導遊會津津樂道的給中國遊客介紹達信大帝的豐功功績。據說,泰國曾經的風雲人物他信、英迪拉兄妹也屬鄭信一族的後裔。
兩千年來,中國持續不斷有向東南亞移民。鄭和下西洋,帶動中國移民大規模增加。然而,華人出國發展,不像歐洲人那樣,野蠻欺壓屠殺土著,又受到母國的堅強支援和保護。相反,受到嚴厲禁止和打擊。明清皇帝,對那些為逃避災荒戰亂,離開祖宗故土,遠赴蠻夷番邦的人,視為叛賊,十分痛恨,斥之為海盜奸民。是以,華僑在海外成為無依無靠的棄兒。本來,這些帶來先進文明文化、農業技術的華人,辛勤勞作,建立其穩定小康的家園,與土著也多能融洽相處,促進蠻荒走向文明,應該能夠平穩和諧發展的。然而,自十六世紀後,歐洲殖民者野蠻侵入,已處于主導地位的華人不忍其壓迫,起而反抗。多受到滅絕性的屠戮。明清朝廷不但不發聲保護,反而還希望借洋人之手,将外逃的奸民海賊鏟除幹淨為快。從明至清,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賓滅絕性屠殺華人數萬人。荷蘭人也在印尼和馬來半島多次大規模屠殺華人。很多華僑淪為奴隸,或被販至美州作苦工。讀史令人淚目。國家不願或無力保護華僑利益,緻使東南亞殘忍屠殺華人的惡例,竟然一直延續到上世紀末。
直到最近,所羅門群島發生暴力排華慘案。為防止此類暴行再次發生,中國與所羅門群島簽訂安全合作架構協定,顯示了國家保護海外華人權益的決心和強大的行動影響能力,給海外華僑送上一顆安居樂業的定心丸。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國家舉措。
縱觀曆史,明代經濟發展,絲茶瓷等都是世界求之不得的商品。這些産品社會化協作大生産已現規模,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已漸露苗頭。鄭和下西洋時期,剿滅了拒不接受招安的海盜陳祖義之後,加強對南洋的控制,設定舊港宣慰使司,所轄範圍包括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全部、印尼大部、泰國和菲律賓一部分。是中國古代唯一在南洋設定的行政機構。可惜強盛一時的大明皇朝并未真正派駐強大軍力,僅存35年,被爪哇所滅。
若無明中後期朝政廢弛,加之倭寇屢犯海疆,導緻明朝海禁鎖國;若無滿人入關,緻使社會經濟倒退。中國的統治者,若有遠大的視野抱負,不僅陶醉于偏安上國富庶一隅的局限,少一點對出洋華人的偏見仇視,注重保護海外華人的權益。利用華人拓展鞏固海外領土, 南洋的政治版圖,說不定會是另一種局面。南海可能會成為中國的内海,哪還有當今諸多南海領土糾紛呢!
羅芳伯及建立的蘭芳國雖然曆史短暫,但對後世影響深遠。早在1793年英《泰晤士報》頭版,就對蘭芳大統制共和國元首即大唐總長羅芳伯的神奇貢獻,做出報道;梁啟超著《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中,給羅蘭芳以很高評價:可謂有大功德于民者也;新加坡的開國總理李光耀,常将自己比作羅芳伯;印尼前總統瓦希德,将羅芳伯評為與華盛頓并列的世界偉人之一。
這個初具現代體制的蘭芳國,應是世界最早的共和國,比美國建國還要早。美國雖然号稱1776年建國,實際上美國最初立國的大西洋沿岸十三個地塊,均為英國的殖民地。為了反抗英殖民政權的壓榨,1775年列克星敦之戰,拉開了殖民地人民武裝反抗的序幕。1776年,通過了托馬斯.傑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美國争取獨立。當然這頂多隻能算提出一個建國方略目标,或是反抗英殖民主義的戰鬥檄文。通過八年的戰争,打敗了英殖民者。英國最終被迫承認十三個殖民地獨立。1789年,才真正形成了聯邦體制的獨立國家。是以美國人紀年,以1776年建國就是一個笑話。比蘭芳國家的成立運作晚了十多年。最初十三州的國土面積不過八十萬平方公裡,和加裡曼丹島差不多。比現在的烏克蘭也大不了多少。盎格魯撒克遜白人的侵略本性,使得美國人後來采取乘人之危、武力威脅、直接吞并、鼓動暴亂等方式,通過百年掠奪擴充,形成了面積僅次于中國的大國:
1783年,英國戰敗,内外交困,被迫簽訂英美《巴黎和約》,将密西西比河以東英殖民地讓與美國;1803年利用英法歐洲戰争的危機,從拿破侖的法國手中劫獲了路易斯安那;1819年,美西戰争勝利,從西班牙手中奪取了佛羅裡達;之後開始向墨西哥北部滲透,1845至1853年通過美墨戰争,強行掠取了墨西哥的德克薩斯、新墨西哥、俄勒岡和加利福尼亞等大片領土,使美國從大西洋沿岸,拓展為西臨太平洋的國家;1867年沙俄在與英法克裡米亞戰争中戰敗,美國乘機從俄國手中購買阿拉斯加,進而又面對北冰洋;1898年美國利用基督教傳教士鼓動教民暴動并出動軍隊,推翻夏威夷王國最後一位女王,吞并夏威夷群島為美國國土。美國建國後,對美洲大陸原住民印第安人,實施了近百年的比原殖民者更加殘酷野蠻的屠戮。緻使印第安人原500多萬人口,巨減近于滅絕。現美國印第安人據精确統計已不足20萬人。兩次世界大戰,美國本土超然局外,盡收漁利,大發戰争财,一躍成為第一超級大國。為遏制中國崛起,最近,美國又稱自己是印太國家,推行其印太戰略,加緊對中國的軍事圍堵扼壓,似乎印度洋也成其鄰水。司馬昭之心,昭然若揭。
再說日本,人們看到明治維新(1868)光鮮的一面。比起中國地大物博、物産豐富,日本國内根本沒有支撐維新改革的雄厚經濟實力。日本人數百年來,采取強盜的手段,鼓動浪人海盜,搶掠北韓、中國沿海富庶地區财富。從日本幕府時代(1868年前),直到昭和初年(1920年),日本政府為了積累資本,發展資本主義,販賣日本婦女到海外賣淫,作為籌集外彙的一種不光彩手段。在西伯利亞、東南亞、夏威夷等地,廣設妓院,欺騙強迫十萬年輕女子出洋作妓,受盡屈辱,為國家掙取外彙。日本人對這一民族恥辱,諱莫如深,不願提起。早年風靡影壇的日本電影《望鄉》就是反映日本少女阿琦被騙至東南亞山打根作南洋姐兒的悲慘遭遇(來到馬來西亞山打根,感覺好像到了一個中國南方城市。絕大多數居民是華人,中文漢語、廣東話是通用語。山打根有很多日本人墓地。據說,早年的日妓,為國家獻身,卻受到國家親人的嫌棄侮辱。是以忌恨日本祖國,死後葬在山打根,墓穴會背對着日本方向。二戰日本占領時期,妓女墓多被日軍毀棄)。甲午戰争清廷戰敗,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大清被迫割讓北韓遼東半島台灣等,賠償日本兩億三千萬兩白銀,相當于大清國三年的财政收入。巨額不義之财,促使日本一躍成為資本主義強國。
縱觀西方古代帝國和近代資本主義列強崛起強盛的曆史,此起彼伏,無一不是依靠殘暴戰争,掠奪殖民地、欺淩弱國擷取不義之财起家。而中華民族七千年持續不斷,出現多個強盛皇朝,财富積累從不是依靠掠奪他族而得。而是來自于國人的艱苦勞作,創造奉獻。通過陸海絲綢之路,對外實行友好交往,傳輸禮義文明。華人所到之處,埋頭苦幹,勤奮努力,與當地土著融洽和睦,創造一方富足天地。卻屢受欺壓,難以平穩安身立命。是否少點抗暴勇武,值得反思。相信在當今追求世界大同,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中華文明逐漸走向複蘇強大,挑戰野蠻和霸權,必将影響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