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一樣的曾國藩(125)

作者:洋光雨露

不一樣的曾國藩(125)

第十九章

順祖意躬身修譜 鋪張婚事為哪般

奉祖(父)之命躬身修族譜

這種大事,如何不被一向急公好義的曾玉屏的重視呢?

“(二月)初八,與尹光六(醫者)下棋,……家廟向無丁祭,陶村族叔議興祭,每人捐谷二鬥……”

晚上,祖父星岡公認為是件大好事,囑曾國藩拟出一個章程來供族人遵守。是夜,曾國藩拟了一個約四百字的捐谷章程。

“(四月)初十,松坡祠未具賀儀,又前年,父親至此祠送匾,伊言當送錢來家賀,後食言。今又言賀儀待八月送,又前日要餘掃墓,情理不順,餘盛氣折之,祠内人甚羞愧”。

四月十二日,曾玉屏與國藩父子專門談了須有心族事才是。又講了許多急公好義之事。曾國藩深受啟發,于是決定與父親一道趁在籍之際,以翰林院庶吉士身份倡修《曾氏族譜》,而且要大建曾氏宗祠!

如細研《曾國藩全集》之日記篇,則可在其道光十九年四月份及之後的日記中發現多處、多次、多地參加拜祠、掃墓、通路族人到處奔走之記錄。讓我們一起跟随曾國藩的腳步,看看他大緻都做了些什麼:

曾國藩屬于行動派,一旦訂了計劃,很快便親自付諸實施。道光十九年大半年,曾國藩基本都在為籌備赴京城的銀兩與修譜這兩件大事忙乎,為此還遠赴衡陽、邵陽、武岡、隆回、新化、藍田、湘鄉、甯鄉等曾氏族居地通路,一邊調族一邊也兼着賺點銀兩以補貼赴京路費及家用。

其正式全力以赴為修譜之事,嚴格來說應從道光十九年六月二十四日開始的。雖然此前于湘中湘南走訪了幾月,但多有化緣交友理财等多件雜事,如“在梓門橋與朱堯階當朱良二田”,曾國藩憤然“辰後帶上永豐分司法處禁”等等。直到六月二十四日晚上,才正式在家“與叔父為修譜事清查源流”。二十八日,又“為修譜事約族人同至公屋議清。”

由此,曾國藩倡導大修曾氏族譜的事宜開始進入全力發動階段。次日便“作書與曾傳球、曾希六、曾大啟。”到七月初二,又“遣人走衡陽、清泉、耒陽各處”曾氏同宗房室送信,“又遣人走寶慶各宗人處,作書與曾毅然。”

發動大約月餘,曾國藩有些着急便坐不住了,“自六月廿二日到家,至是将一月,在家無所事事,悠忽遷延,誠為玩愒。”因考慮到要很快到京城赴任,僅坐家中幹等不是辦法,于是便于七月二十二日開始啟程,“由家走文吉堂”,開始為期三個月的調族之旅。

經江嶺、丹家井、牛克祖宗祠,八月十二日,到達寶慶府(邵陽城)。在此,曾國藩有了一次大顯同宗情誼之現。十七日 ,了解到寶慶營中一位叫曾國正之同族人,“其父故衡陽,随母至湘鄉”,後又流落到寶慶,“餘因修譜事 ,蹤迹其源流 ,憫其孤苦 ,因教之勤儉忠信 ”,于是專門“複至兩營及協鎮都督處”,向官員打招呼,望其對此位同宗多加關照。

在寶慶城盤桓五日後,曾國藩冒大雨奔走桃花坪(今隆回縣)、走武岡、轉洞口高沙,終在九月初五至“邵陽四都”(經核實,此處所記“邵陽四都”實為今隆回縣七江鎮的四都河)。九月初八,曾在高坪峪裡的窩山村曾氏祠堂住下。曾在窩山具體所為,日記沒有記載。

在寶慶府,曾國藩行經了邵陽縣、府城、武岡州、新化縣(包括今天的邵東縣、邵陽市城區、隆回縣、武岡市、洞口縣、新化縣),拜谒的宗祠有邵陽縣牛克祖宗祠、岩公祠、雲公祠、書院祠、銎公祠,武岡州的花園曾祠、巷口曾祠、高沙市曾祠、馬鞍石曾祠,新化縣的窩山曾祠、采蓮曾祠、洋溪古塘曾祠、新化城南門曾祠、科頭曾祠、官莊曾祠。然後出新化境經過安化藍田鎮(今屬漣源),進入到湘鄉上裡,到楊家灘拜訪劉元堂夫子。

在洞口縣高沙曾八支祠題寫對聯:“資水如帶,鳳嶺如屏,四面盡環淑氣;孝子在周,忠臣在漢,千秋無愧宗風。”另題寫匾額:“春風沂水”、”派衍資江”。

九月日記中“由窩山行十二裡,至采蓮曾祠,路甚崎岖”之記載,就是曾國藩不辭辛苦到高坪峪的窩山村專會族人,調族倡修族譜!

曾國藩高坪峪之行的重點在采蓮曾祠。這座祠堂屬今隆回縣羅洪鎮的采蓮村。經今隆回縣高平鎮的窩山村到羅洪鎮的采蓮,山勢逐漸升高,梯田阡陌,山路九曲十八彎,自是給曾國藩留下“甚為崎岖”之印象。但由于窩山與采蓮數百年來一直是曾氏族人的聚居地,與雙峰曾家上溯數代系出同門,不難了解為何曾會不辭辛苦專程來窩山與采蓮走一趟了。

初九日上午,曾國藩到達采蓮曾氏祠堂,在那裡歇息了一個下午和一個晚上。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當地至今仍留傳說曾國藩在當地與童子對對的故事。據一位叫曾昭葵的退休老教師講述,曾國藩到達時,采蓮曾氏宗祠正在修天井。該祠附有一學館,曾國藩見一學童眉清目秀,聰明乖巧,命為其點火吸煙,并戲谑道:“小弟,汝能對對否?”學童爽快回答:“能。”曾國藩即景出上聯:“點火吸水煙,水火既濟。”該學童環顧正在修建的天井,悟性頓開 ,随即答曰:“就地修天井 ,天地同流。”曾國藩大為贊賞 ,問其班行,沒成想學童反而長曾國藩一輩。曾國藩且感且慚 ,說:“請小叔子善自敬業 ,功名指日可待也。”據說該學童姓曾名嗣旦 ,時年僅九歲。

曾國藩好寫對聯,每到一處,必留對聯等墨寶數付,采蓮祠堂概莫能外。據說當年曾國藩曾為采蓮曾祠親筆題寫一塊大匾,可惜後被當地采蓮國小拆做大黑闆使用,其上字迹早已蕩然無存。而曾國藩當年留宿過的采蓮宗祠,如今也僅存破舊主堂一間,其餘天井附樓均已被毀。曾後來貴為湘軍統帥後,後人為了紀念曾國藩到此一遊,專門在祠堂上書寫了“國藩第”三個大字。

離開采蓮村,曾國藩經孟公過古塘,入新化縣城數日,于九月底重回雙峰老家。至此,曾國藩的調族之旅終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