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男孩到小小男子漢的野性養育之路

提到養男孩,媽媽們可真是有太多焦慮與發愁想傾訴了。

“兒子太皮,我掉了三分之一的頭發!”

“兒子太文靜又喜歡粘人,總是擔心他能不能成長成獨立有擔當的男子漢。”

“出差把娃扔給他爸帶兩天,越帶越鬧騰,感覺全家就我一個“反派人”。”

為什麼男孩那麼難帶?

其主要原因在于男孩和女孩在生理構造上本身就是不同的,相比男性,女性大腦會分泌更多的血清素進而讓她們能定下心來坐好并減少沖動決策。男性分泌的血清素相對較少,作為控制沖動的神經遞質,血清素可以抑制睾酮帶來的攻擊性影響。天然的野性讓每個男孩都有可能經曆一段“叛逆期”。

此外,男性和女性在大腦化學物質方面也有更深層的差異。男孩階段他們總是有獨特的腦回路需要父母們去了解并采取相應的對策。

柏拉圖說:“在所有動物之中,男孩是最難馴服的,因為他們尚無法調控其身上理性的源泉。”

是以,做家長的千萬别把兒子和女兒用同一種方法養育,而是盡可能用科學的方法養出優秀的兒子。

美國兩位知名教育學家斯蒂芬·詹姆斯和戴維·托馬斯寫了這本《野心養育》,不但告訴我們男孩女孩養育方法不一樣,還深入分析了如何讓男孩不失本性的長大成為一個有擔當的男人。

從男孩到小小男子漢的野性養育之路

01給他陪伴,而非控制

英國作家G.K.切斯特頓說:“男孩階段是最複雜且難以了解的,即使一個人經曆過,也無法了解那時候到底是為什麼那樣做。”

有的人認為男孩可以放養、糙養、窮養,但實際上養育優秀的男孩是一門藝術,不但需要技巧還需要創意,絕非用“你能做”和“你不能做”就能限制、培養成功的。

《野性養育》将養育男孩分為5個階段,不但重要還很困難。

第一階段,從男孩剛學會走路、說話開始,他好奇所有一切,甚至是爸媽手裡的開水和剪刀。

第二階段,男孩開始進行學業,他認識到别人不會滿足自己的一切需求,别人跟他不一樣。

第三階段,認識的朋友越多,他越想自己做主,向往長大後的生活。

第四階段,12~18歲的青春期了,男孩控制不住情緒,開始思考“我是誰?我該做什麼?”

第五階段,18~22歲進入社會,男孩會嘗試很多過去想做的事情,發現父母不能解決一切。

《我的姐姐》裡女主安然的男友趙明是一個媽寶男,因為從小被家人溺愛着長大,習慣了聽從媽媽的安排,還有一個口頭禅“我媽說過”。

從男孩到小小男子漢的野性養育之路

第一次見父母,趙明的爸媽就提出兩人結婚生子的計劃,甚至連婚房和孩子的嬰兒房都準備好了,由此可見趙明在二十多歲的時候還這樣依賴爸媽,實在太正常了。

面對這樣的趙明一家,安然果斷的離開男友,趙明流下了後悔的淚水,可是他的父母會後悔當年對兒子的過度管制嗎?

已經依賴父母成習慣的趙明日後會怎麼樣我們無從得知,但從小沒有養成獨立自主習慣的惡果,我們都能看到,這就是從第三階段開始混亂的父母所造成的。

沒有哪個階段不重要,但也沒有我們想象得那麼難,有邊界的管教勝過無微不至的控制,爸媽需要提供陪伴,而不是用“我都是為了你好”來對待孩子。

當他迷茫時,爸媽當然要給他幫助,但隻是建議而非強制,這樣才能讓男孩長成一個頂天立地的男人。

02最重要的是學習力,而非學習成績

想做一個更好地大人,少不了認真學習,可是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很多家長都搞錯了。

未來時代的趨勢,是科技越來越發達,而AI技術也将越來越成熟,人們需要學習更多東西的使用方法,以及靈活的思維,能跟着時代改變。

但是,大多數家長把培養孩子的方式,是望子成龍,為他報了無數的教育訓練班,可是真的在長大之後有用的又有多少?尤其是一張試卷的成績越來越不能代表孩子的未來。

對于大部分男孩來說,學習都顯得不那麼友好,畢竟男孩們那麼好動,他們喜歡學習那些用身體記憶的,而不是用書本記憶的。

是以男孩們大多喜歡運動和遊戲,并且願意用大量時間取得一個好結果,安安靜靜的學習某種東西他們就難以堅持,可是這難道代表着他不能成才嗎?

當然不是,用老師的話來說,有一個“學習開竅”,但即使男孩一輩子不開竅,這個多元化的世界,他照樣能在運動、遊戲領域取得成就,也能為家庭和國家争光。

由此可見,男孩不擅長書本知識,不代表他不擅長學習,而家長該為孩子培養的是學習能力,不是學習成績,離開了試卷也能在社會上生存,才是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

六一兒童節時,一位做興趣教育訓練的朋友跟我說,“明明是兒童的節日,孩子們卻愁眉苦臉的走進教育訓練班……”

沒錯,那天晚上我還聽到有幾個中年男女在樓下喝酒劃拳,六一的假期沒有讓孩子休息和快樂,而是參加了更多的教育訓練,雙減竟然隻減了個寂寞。

想讓他無所不精,可是他做不到,但讓他見識到更廣闊的世界,擁有更靈活的思維模式,卻沒那麼難。

拿一個好成績,不代表未來一定會成為人上人,腦筋不夠靈活的,被人稱為書呆子,而未來更有可能成了一個工具人。

從男孩到小小男子漢的野性養育之路

03别一味的保護,你隻需要提供支援

每個寶寶出生的時候都是小天使,但是長大後,究竟是媽寶男還是男子漢?全都要看爸媽們怎樣引導。

孩子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的保護,但孩子遲早要一個人面對這個世界,尤其是男孩,社會趨勢對未來的他們有更多要求和壓力。

《奇葩說》上有一位穿裙子的男孩,在大衆都認為男孩不應該穿裙子的時候,爸媽卻支援了他,長大後的男孩成了一位服裝設計師,能夠自由大膽的運用各種元素,設計讓人眼前一亮。

而去年另一位穿裙子的幼稚園男孩在想穿裙子時,爸媽也支援了他,雖然被一部分老師同學們嘲笑,但爸媽告訴他,“隻要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别人,你有勇氣做你自己,這很難得!”

有的家長跟孩子合不來,無論如何也不能跟孩子達成共識,無論孩子做什麼,隻要不符合家長的訓示,立刻批評,這樣會造成兩種結果。

一種是孩子從此學會保持沉默,以後有了什麼事情不會與爸媽商量,而是自己偷偷實行,即使闖了禍,父母也是最後才知道。

另一種則是孩子事事都要反着來,就算某件事他知道爸媽說得是對的也要反對,這樣的“叛逆期”甚至可能維持到他的三、四十歲。

其實對孩子放手從小就可以開始,小到一頓飯吃什麼、穿什麼衣服,大到報什麼教育訓練班、考什麼學校。

家長喜歡說“他不懂,我都是為他好”,然而當家長對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愛與關心,而不是讓親情變成枷鎖,孩子又不是不通情理,也不會什麼都反對。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爸媽适當的讓他去嘗試,但也不是完全不管不顧,而是為孩子提供的規則。

自由的行動,必須是在規則内,這是一種保護,如果孩子辦砸了,父母給他收拾爛攤子,這是一種支援。

别瞞着他收拾爛攤子,他總要知道,做錯了就要改正,父母以身作則,總好過未來他被社會教育。

保護和支援缺一不可,控制和管控卻要适可而止,無限的愛為孩子劃出的界限,讓孩子有了未來無限的可能性。

從男孩到小小男子漢的野性養育之路

寫在最後

養一個孩子,是父母的難題,更是全社會的難題,因為孩子不屬于父母,遲早要自己創造未來。

我們陪伴他一段路,卻不能幫他走路;我們告訴他多學點知識,卻不能保證他成為怎樣的人;我們告訴他這個世界的規則,卻不能代替他看這個世界。

育兒不隻是育兒,是用養育的過程讓我們自己也學會成長,更是讓孩子成為他想成為的人,未來能夠在世界上創造他的軌迹!

如果你家也有一個男孩,不妨看看這本《野性養育》,貼心的陪伴、合理的自由、無限的支援,三者合一,讓他有更好的未來。

從男孩到小小男子漢的野性養育之路

【淩晨爸媽推薦】野性養育從男孩到男子漢養成之路家庭教育心理學 ¥49 購買

THE END

作者:青玉淡淡,一個愛音樂更愛閱讀的文藝女青年。

#養育男孩##好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