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港影:被遺忘的偶像派,全面回歸商業電影的郭富城,或步入高光期

作者:唐淚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郭富城其實是典型的偶像派。

1990年,以初代青春偶像之名爆發。

成為年代符号。

即便跨越三十年後再去回望。

以當年爆紅程度而論,他依然是漫天星光中尤其耀眼的那一顆。

而到今天。

當慣見了他在電影裡的頹唐與憔悴,以及各種身份的轉換穿梭。

很多人可能都已經忘記。

他是僅憑一個發型就能攪動風雲的超級偶像。

但隻需要一個轉動手腕的動作。

記憶就紛至沓來。

港影:被遺忘的偶像派,全面回歸商業電影的郭富城,或步入高光期

偶像派是天然适合商業電影的。

而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香港影壇正是被商業電影全面占據的舞台。

動作、喜劇和商業犯罪電影大行其道。

最典型的标志就是“雙周一成”。

郭富城剛當紅時,公司在短時間内給他簽下了十來部電影。

皆劇本淺陋、類型蕪雜。

比如其中或就包括劉德華的天幕公司創業作,傳聞由王家衛和劉鎮偉聯合編劇的《九一神雕俠侶》,票房達2047萬,是九十年代天幕公司唯一盈利的電影。

港影:被遺忘的偶像派,全面回歸商業電影的郭富城,或步入高光期

而這個時候的郭富城演技如何?

大多數人重視肢體語言勝過微表情和眼神。

但就表演而言,眼神的“定性”和“力度”非常重要。

換句話說,眼神的躲閃、猶疑與呆滞、空洞,皆是演技不夠練達的原因,甚至就連對角色的揣摩和劇情的消化都處于“夾生”的狀态。

而對比即知,其實在這個時候,郭富城商業電影類型的演技,就已經進階到了足夠的高度。

角色銀狐,在電影中散發着一種冷冽的氣息,從眼神、表情到肢體語言都極為流暢。

其表演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且極具張力。

作為一個踏足大銀幕兩年、僅幾部作品練手的新人,确實擔得起次年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的褒獎。

在接下來,他在兩年内上映了個人作品十一部,除了《伴我縱橫》和《赤腳小子》,其他基本都可以歸入商業娛樂電影範疇。

然後他轉投華納唱片并自組工作室。

開始挑選劇本。

港影:被遺忘的偶像派,全面回歸商業電影的郭富城,或步入高光期

1996年,《浪漫風暴》上映。

新導演梁柏堅的首作,票房一舉沖破千萬,可謂一戰成名。

郭富城将偶像力和動作天賦皆發揮到了極緻。

電影是愛情、動作與劇情的混合類型,有生動的時代烙印,有纏綿悱恻的愛情,也有拳拳到肉的生猛動作以及不屈的信念。

而當年的港媒報道,将《浪漫風暴》中的郭富城稱作“金像遺珠”。

這并不奇怪,在往後的歲月裡,還有相當多的“被忽視”甚至是“不公”在等待着他。

但他用這部電影打開了商業大制作的大門。

港影:被遺忘的偶像派,全面回歸商業電影的郭富城,或步入高光期

慣于發掘巨星的嘉禾公司重金簽下郭富城。

在1997年為他開拍了商業大制作電影《風雲之雄霸天下》,這也是郭富城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重磅商業電影,就當年的香港影壇而論,此前這樣的超級制作隻可能會交給成龍和周潤發兩個人。

而說到這部電影,又不可避免會論及番位和号召力問題。

很簡單,當年這部電影,其實并不隻是在香港奪得了中西片全年票房的冠軍,據内地的非官方票房數字,其收益更達一億元人民币之多。

這個成績足以令絕大多數演員的擁趸眼熱。

可以去看看嘉禾公司的大事記,裡面有關于2006年的一條,提及「郭富城《風雲雄霸天下》」。

關于海報、電影字幕及戲份對比已經講過太多,在此不做延展。

而郭富城在出道第十年就奪得個人一番年冠,這個速度僅次于許冠文、周星馳和成龍。

以這部電影為起點,郭富城開啟了商業電影的征途。

但他有個緻命的缺點。

港影:被遺忘的偶像派,全面回歸商業電影的郭富城,或步入高光期

即其作品數量嚴重不足。

對比觀察,像成龍這樣幾乎每一部都是大制作的情況,保持一年一部的節奏很正常,畢竟要保證品質,也要給市場一個消化的時間和空間。

但郭富城除了在2000年連續推出過兩部大制作動作電影之外,後續出片頻率也越來越低。

加上他又特别熱衷于拍小衆文藝電影,緻使這個情況愈加突出。

比如從2001年到2010年,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内,他總共隻拍了十部電影,其中商業電影隻有五部,即《浪漫櫻花》、《沖鋒陷陣》、《三岔口》、《風雲2》和《全城戒備》。

而從2011年到2020年的又一個十年,作品量終于開始上升,總計拍了22部電影,但商業電影占比不升反降,僅為十部,連五成都不到。

從表象而論,對于一個偶像力爆棚的演員來講,這種政策可謂是嚴重的失誤。

但這個“失誤”其實更像是郭富城的有意而為。

港影:被遺忘的偶像派,全面回歸商業電影的郭富城,或步入高光期

新世紀伊始。

作為一個演員,郭富城應該已經察覺到,自己在表演方面存在不足。

而在觀衆的角度,也可以看到,他在《雷霆戰警》、《公元2000》和《小親親》甚至《浪漫櫻花》這幾部電影中都表現平平,對比九十年代早、中期作品,甚至還有不同程度地倒退。

最直覺的表現,是其眼神的不穩,和微表情的無措應用。

而後在《沖鋒陷陣》時,眼神才開始重新定性和有力度,至《柔道龍虎榜》時煥然一新。

當然,他對表演的認知也經曆了不同的層次。

比如憑《三岔口》拿影帝後,他說是張叔平幫他放下了偶像包袱。

這個觀點其實很淺層,所謂放下偶像包袱,無非也就是“心無旁骛”入戲的表現,它最多可以幫助演員達到表演“自然”的程度,而他在多年前其實早就已經抵達。

再後來被譚家明導演欽點出演《父子》,譚導告誡他,「一定要挑更難的角色去演。」

他一直将之奉為圭臬并身體力行,也以這個标準拒絕了不少劇本,主要是指單純的娛樂、爆米花和劇情淺層、角色無新意等等類型。

這個認知和标準,對他的幫助就變得非常顯著。

直到拍攝《掃毒3》時,他又開始步入“追尋”電影角色的境界。

總之,一切以演技打磨為目标。

港影:被遺忘的偶像派,全面回歸商業電影的郭富城,或步入高光期

足夠細心的觀衆,或許會發現他一直在嘗試表演手段的融合。

商業淺層,而文藝深度,這是正常認知。

比如,很少有演員會在動作、特效甚至是娛樂爆米花等類型電影中,去嘗試深入傳遞角色的情緒和感情,迄今為止,以主角而論,這種方式隻在三個演員身上發現過。

第一個是周潤發,參見《英雄本色》,另一個是梁朝偉,參見《辣手神探》和《無間道》,第三個當然就是郭富城。

他的案例甚至要多過周潤發和梁朝偉,比如随手可列出《三岔口》、《風雲2》、《寒戰》和《無雙》這四部商業電影,恰如莊文強導演的一句話,「郭富城的表演超過了我和電影的需要。」

但也隻有這樣的方式,才有可能将電影從純粹的商業類型,變成與人性和藝術相勾連的作品。

進而令電影主題升華和更為突出。

比如《三岔口》中的“尋找”、《風雲2》中的“殺與不殺”、《寒戰》中的“法治與守護”以及《無雙》裡人性的多面與層次。

這種方式的難度,遠比正常表演更大,甚至會招緻失敗,比如2010年的《全城戒備》就是例子。

但他的付出終究得到了回報。

比如接下來的《風再起時》,或許還将擁有更高層級的表現。

港影:被遺忘的偶像派,全面回歸商業電影的郭富城,或步入高光期

一手文藝,一手商業。

經由兩部《寒戰》、三部“西遊”乃及《破局》和《密戰》這七部商業電影的淬煉。

再結合《最愛》、《百年浮城》、《全民目擊》、《道士下山》、《踏血尋梅》和《天亮之前》這六部文藝電影的打磨。

如果從《三岔口》開始計算,他用了十三年,終于以《無雙》徹底貫通了商業和文藝的屏障。

就如大俠郭靖,将多門武學融為一爐,也像楊過練成黯然銷魂掌,或如丁鵬掌正圓月彎刀,自此不管江湖多大,都盡可縱橫。

而這條路究竟有多難,隻有他自己清楚。

回頭再看來路,他其實也走過少許彎路,比如“濫接”小衆文藝電影。

若以完全“理性”的視角去看。

在《最愛》和《百年浮城》這兩部頂格的現實、文藝題材電影出爐之後,他就該大幅度提高商業電影的接拍量,而諸如《同謀》、《聖誕玫瑰》、《天亮之前》和《六月的秘密》等電影,都盡可舍棄,一則并不能帶來多少演技的錘煉作用,二則還要反傷自己的商業價值。

當然世事不能如此“非黑即白”。

郭富城并不是一架演戲機器,他也有人之常情。

老搭檔、好友和新人導演。

這些都是緣由。

港影:被遺忘的偶像派,全面回歸商業電影的郭富城,或步入高光期

兜兜轉轉,三十年已過。

已經甚少有人會把他當作一個“偶像派”演員。

而他或許已經在調整方向。

全面回歸了商業電影。

又因外形、體能、星光和演技的盡皆頂級。

或者可謂之“最好用”的香港演員。

也是以步入。

真正的“高光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