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20年美國科學家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衍生的坑人教育法風靡中國

作者:趣史微視訊

1920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實驗室内,一個稚嫩的聲音發出陣陣啼哭。

一隻白鼠被放在嬰兒面前。尚不足一歲的嬰兒掙紮着轉身,試圖背對白鼠,他不斷抽泣,希望從這個讓他不安的環境裡逃離。

實驗室裡,一男一女兩位成年人饒有興趣地觀察着嬰兒的行為。他們将嬰兒對小鼠的反應記錄下來,觀察着嬰兒恐懼、哭泣的情緒反應。

面對恐懼、号哭的嬰兒,為何他們表現得如此呢?

原來,他們正在進行一場實驗。

開展這場實驗的分别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以及他的助手羅莎莉·雷納,經過實驗華生認為,幼兒的情緒、行為是通過後天作用(條件反射)習得的,是以可以進行人工設計。

從實驗中衍生出了衆多風靡于大陸的教育理念,例如“哭聲免疫法”。在這種教育理論中,父母通過訓練将孩子打造成父母期待的樣子。

這種教育方式坑害衆多孩童,坑害幾代人,就連華生家族中的孩子也深受其害,這種教育方式為何會對孩童影響深遠呢?

1920年美國科學家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衍生的坑人教育法風靡中國

在實驗中号哭的嬰兒

進行實驗,用嬰兒當作試驗品

1915年以前,華生已經進行了動物心理的研究,并得出結論稱:人與動物在心理上沒有質的差别,研究者應該像研究動物心理那樣研究人的心理。

華生接觸到了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并贊賞巴普洛夫的研究,因為這種研究用實驗為基礎,用實驗結果反應了客觀事實,華生也将條件反射法作為研究的辦法,并将研究對象從動物轉向人。

華生首先想要研究的是人的情緒問題。

因為成人在情緒表達上有着更複雜的性質,會對實驗造成影響,是以華生挑選了嬰兒,試圖通過嬰兒研究人的情緒。

1915年後,華生對嬰兒的恐懼、憤怒、愛等情緒展開研究,他認為,新生兒能夠在刺激下産生不同形式的情緒反應,當巨大的響聲産生或者突然失去支援時,嬰兒會變得恐懼。

當嬰兒運動受阻時,他們會出現憤怒的情緒;而對嬰兒的撫摸、輕拍等動物,則會讓他們産生愛的反應。

1920年美國科學家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衍生的坑人教育法風靡中國

華生決定設計實驗研究在嬰兒身上建立恐懼的可能性,并研究如何消除恐懼。

華生用科學的觀點闡述了這些反應的發生原因,他認為情緒是肌肉的運動和腺體的分泌。

1918年開始,華生開始針對恐懼情緒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他決定設計新的實驗,研究是否能在嬰兒身上建立恐懼,以及如何消除恐懼。

在華生着手進行實驗的過程中,一位美麗的新研究所學生來到他身邊,她就是羅麗莎·雷納。

雷納成為華生的助手,兩人在1920年展開了著名的“小艾伯特實驗”。

“小艾伯特”是嬰兒的名字,他是醫院一個護工的兒子,參與實驗時年齡僅九個月大,人生才剛剛起步,與成人相比,他的閱曆與情感經驗宛如一張白紙,是華生理想的實驗對象。

此外,小艾伯特在進行實驗之前,曾短暫地與白鼠、兔子、猴子、棉絮等物品接觸過,并未展現出恐懼情緒,有利于華生在小艾伯特身上建立恐懼。

1920年美國科學家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衍生的坑人教育法風靡中國

華生培養小艾伯特與動物們之間的感情

實驗開始後,華生的首要目的是建立艾伯特對白鼠的恐懼反應。

艾伯特起初對白鼠并不恐懼,華生讓艾伯特與動物們進行兩個月的友好相處,讓艾伯特與動物們建立一定的感情聯系。

在小艾伯特11個月大時,建立恐懼的實驗開始了。華生将艾伯特原本不恐懼的白鼠放在他面前,然後在小艾伯特身後用大鐵棒敲出巨大的響聲,艾伯特是以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聽到突如其來的響聲,艾伯特先是開始抽搐,在華生持續不斷地敲擊下,艾伯特在恐懼中嚎啕大哭。

1920年美國科學家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衍生的坑人教育法風靡中國

華生将白鼠放在艾伯特面前,在其身後敲擊出巨大響聲

在這次實驗之後,每當小艾伯特想要接近白鼠,華生都會用鐵棒敲出巨大的響聲,給艾伯特不斷的刺激。

這樣一來,小艾伯特形成了條件反射,當他看到白鼠的時候就會感到害怕,抽搐、痛哭。

華生還将實驗用品擴大到了其他動物,例如兔子等,在其他動物的刺激下,可以引發艾伯特恐懼的物品種類呈現出擴大化趨勢,艾伯特對很多毛茸茸的東西會感到恐懼,例如頭發、皮大衣。

1920年美國科學家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衍生的坑人教育法風靡中國

面對兔子感到恐懼的小艾伯特

1920年,華生和他的助手雷納聲稱,他們通過條件反射作用,讓原本不害怕動物的男嬰兒對小白鼠産生了恐懼,而他的恐懼泛化至其他身有絨毛的動物身上。

這意味着華生試圖建立恐懼的實驗初步達成預期。

但是正當華生準備接下來的實驗時,關于他的醜聞被曝光,列入計劃的消除恐懼的實驗未能按期進行,與這場實驗相關的負面消息接踵而至。

研究前人實驗,指出環境的重要影響

而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之是以策劃這場實驗,實際是在俄國生理學家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裡獲得啟發,效仿前人,才用九個月大的嬰兒展開了這場實驗。

巴普洛夫是俄國知名的生理學家,二十世紀初,巴普洛夫憑借着在消化生理領域的出色成果,獲得了190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金。

這份榮譽與他針對動物進行的慢性實驗有關。

1920年美國科學家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衍生的坑人教育法風靡中國

被植入套管研究唾液分泌的狗

所謂的慢性實驗,是使用健康的動物進行實驗,并非用麻醉的動物做急性試驗。

急性試驗完成後,動物一般會死掉,而慢性實驗則能長期觀察動物的生理反應。

1888年開始,巴普洛夫開始對健康的動物做慢性實驗。

在做消化道的研究時,巴普洛夫使用狗進行實驗,他将狗植入套管以研究唾液分泌。在實驗過程中巴普洛夫發現,狗看到食物時會增加唾液分泌量,而唾液的分泌在看到食物之前已經開始。

巴普洛夫通過實驗發現,當食物落入狗的口中時,狗會分泌出唾液,食物如果是幹的,分泌的唾液量會更多,該反射為狗等動物生來便有的反射,巴普洛夫将其稱為非條件反射。

1920年美國科學家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衍生的坑人教育法風靡中國

巴普洛夫畫像

在狗的傷口愈合後,巴普洛夫繼續實驗,在驗證了狗在吃肉時仍會流涎的前提下,巴普洛夫給狗吃肉前總是按蜂鳴器,是以狗聽到聲音就如同看到肉,進而在聽到聲音後流下口水。

巴普洛夫發現,蜂鳴器響起後沒有肉,狗依然會流涎,但這種欺騙性的舉動無法不休止地進行下去,如果欺騙狗的次數上升,狗流涎的反應不像開始那樣強烈。

巴普洛夫在實驗中還嘗試使用響亮、微弱等不同的哨聲進行實驗,他在給狗喂食時吹哨,結果狗在聽到哨子時同樣會流涎。

1920年美國科學家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衍生的坑人教育法風靡中國

巴普洛夫條件反射實驗示意圖

經過這些實驗,巴普洛夫認為,食物會導緻狗産生唾液分泌,這種反應是狗天生就有的無條件反射,而鈴聲引發的唾液分泌則是條件反射,為經過連續刺激後産生的反射。

約翰·華生研究了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1913年,華生發表了著名論文《行為主義者所看到的心理學》,在論文中他以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為基礎,指出一定條件下,外界刺激與有機體會形成暫時的神經聯系。

華生并非沽名釣譽之徒,他于1878年出生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在其求學道路上,先後于福爾曼大學、芝加哥大學深造,他在1900年進入芝加哥大學,師從心理學家約翰·杜威,學習哲學。

1920年美國科學家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衍生的坑人教育法風靡中國

約翰·杜威,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

但華生的興趣并未集中在約翰·杜威的思想中,他有意深入研究動物心理,1908年,華生在美國馬裡蘭州巴爾的摩市知名研究型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任教,職位為心理學教授。

在該校任教期間,華生發表了《行為主義者所看到的心理學》等著作,在美國揭開了心理學的革命,他認為心理學應該摒棄“意識”、“内省”等無形的東西,而是應該研究客觀存在的東西。

華生的論文給傳統心理學造成了猛烈沖擊,在華生看來,心理學應該是一門自然科學,心理學能夠用實體、化學術語進行解釋。

1920年美國科學家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衍生的坑人教育法風靡中國

哭泣的孩童

華生也的确試圖進行實驗去驗證自己在心理學範疇的觀點,他曾經說過一段具有偏激色彩、聞名遐迩的話:

“給我十幾個強健而沒有缺陷的嬰孩,讓我放在自己特殊的世界裡教養,我可以擔保,在這些嬰孩中随意拿出一個,我都可以将其訓練成任何專家——無論他的能力、嗜好、才能、職業及種族是怎樣,我都能将其訓練成醫生、律師、藝術家或商業首領,甚至訓練他成為乞丐或者盜賊”。

1920年美國科學家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衍生的坑人教育法風靡中國

約翰·華生

支撐他說出這種論點的,是他針對幼兒做出的實驗,華生通過實驗宣傳了環境、教育的決定作用,他認為兒童的行為并非與生俱來,而是環境影響的結果。

醜聞曝光,華生的實驗暫時擱置

在建立恐懼的階段,華生用特殊手段在小艾伯特身上成功建立了恐懼,讓這個原本不害怕動物的孩子,對很多毛茸茸的東西産生恐懼心理。

正當實驗取得關鍵成果,并按照計劃進行時,華生與他的研究所學生兼助手羅麗莎·雷納的醜聞被曝光,華生頓時聲名狼藉,被迫離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原來,華生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任教時,與羅麗莎·雷納産生了婚外情。

華生的妻子瑪麗意外發現了華生寫給雷納的情書。

在瑪麗發現華生的婚外戀情後,兩人在1921年離婚,離婚事件醞釀發酵,登上了新聞頭條,不被媒體大肆渲染,華生飽受批判。

1920年美國科學家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衍生的坑人教育法風靡中國

智威湯遜廣告公司為伍德伯裡香皂創作的廣告

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離職的華生,為了糊口,轉入商界謀生,他轉行做廣告,在1921年進入智威湯遜廣告公司工作。

人們對于華生實驗的關注焦點發生了轉變,從關注實驗本身,轉移到關注實驗的倫理問題上。

因為進行實驗的華生等人,并沒有在實驗完成後消除嬰兒身上的條件反射,嬰兒的心理随之扭曲。

另外在後來的研究中,人們也發現了其他問題,其中一個便是小艾伯特的身份問題。

在華生口中,小艾伯特是健康的,面對小白鼠等動物沒有情緒變化的孩子,他一開始對動物産生的是好奇心理,并不畏懼它們。

實際上參加實驗的小艾伯特并非正常孩子,錄像中的小艾伯特有癡呆、發育殘疾的特征,不能算作是正常孩子,因而他才在面對各種動物時,表現得鎮定自若。

1920年美國科學家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衍生的坑人教育法風靡中國

華生對嬰兒進行實驗

小艾伯特的母親沒有什麼文化,家境比較貧窮,是以她接受了華生每天一美元的“報價”,讓小艾伯特成為華生的試驗品。

雖然小艾伯特的身體情況,華生的感情狀态等方面給華生帶去負面影響,但華生針對小艾伯特的實驗以及觀察,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在實驗心理學以及實驗教育學方面引起更多人的重視。

20世紀,在一些進步人士的呼籲下,很多家長開始尋求科學的育兒方式,想要理性、科學地教育子女,華生的實驗無疑為他們提供了育兒樣闆。

華生否定了行為的遺傳作用,他強調了環境、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他的“小艾伯特”實驗也證明,環境的刺激能夠建立恐懼的情緒,為自己的觀點提供了有力支撐。

從“小艾伯特”實驗中衍生出了衆多教育理念,環境與教育等外力成為影響兒童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礎上,“哭聲免疫法”等育兒理念慢慢流行,不僅在歐美受到重視,還傳至國内。

使用“哭聲免疫法”育兒的父母,想要培養一個自立、堅強的孩子,他們選擇忽視孩子的啼哭,希望孩子能主動克服恐懼等心理,變得堅強、自立。

在華生的理念中,父母是孩子情緒的培養者,嬰幼兒情緒将受到環境的影響,而“哭聲免疫法”便是父母主動創造一個特殊的環境,父母對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試圖讓孩子打磨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1920年美國科學家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衍生的坑人教育法風靡中國

傳統的育兒方法中,父母重視孩子的情緒,會在孩子啼哭時給他溫暖。

這種育兒方法另辟蹊徑,在孩子有負面情緒時,父母卸去了照顧孩子的重擔,一時之間引發衆多家庭的效仿,歐美家長紛紛用“哭聲免疫法”教育孩子,殊不知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産生了負面影響。

實際上,孩子在幼年時期需要父母的關照,以獲得成長所需的安全感,随着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哭聲免疫法”的弊端。

而揭開這種育兒方法“遮羞布”的,是美國心理專家哈洛。

“恒河猴”實驗,揭示孩子對情感的依賴

與冷冰冰的“哭聲免疫法”不同的是,哈洛在“恒河猴”實驗中獲得的結論,揭示了孩子對情感的依賴。

1930年,哈洛在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工作,他對靈長類動物産生了興趣,從研究白鼠轉移到研究恒河猴身上。

他在校園裡成立了一間猿類研究室,并培養了一批年齡不同的猴子。

1920年美國科學家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衍生的坑人教育法風靡中國

哈洛對猴子的研究

實驗室的猴子在繁殖過程中生下一批幼猴,哈洛在觀察小猴子時發現它們十分依戀細紗布制作的尿布,當人們将尿布拿出時,猴子會發出叫聲,表現出難過的情緒。

哈洛對此展開設想,猴子是否對尿布産生了感情?他還将設想延伸至小猴子對母猴的依戀,為了找到答案,1959年哈洛開始設計實驗,他總結了母猴的特點,設定了實驗對照組。

哈洛設計的“人造母猴”,一類由鐵絲網制作而成,又冷又硬,裝有奶瓶和奶頭,一類在鐵絲網上裝上柔軟的細毛布。

1920年美國科學家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衍生的坑人教育法風靡中國

又冷又硬的“鐵絲媽媽”和沒有奶瓶的“絨布媽媽”

人們對依戀有着一種看法:依戀是獲得營養物質的回報,即我們喜歡母親是母親用奶水養育了我們,但哈洛卻并不這麼認為。

哈洛的實驗基于小猴子的兩種需求,首先是情緒需要,小猴子在陌生環境中會出現害怕情緒,它們會縮成一團,這時它們需要媽媽的呵護。另外,小猴子在肚子餓時需要進食,這時小猴子就需要去尋找人造母猴吸奶。

如果猴子對母猴的依戀是源于營養物質的回報,那麼小猴子應該更依戀又冷又硬的“鐵絲媽媽”,而并非沒有提供奶水的“絨布媽媽”,那麼實驗結果如何呢?

通過實驗哈洛發現,小猴子隻有在饑餓的時候才會前往“鐵絲媽媽”那裡進食,而更多時間,處于陌生環境中的它們會緊緊抱住“絨布媽媽”。

1920年美國科學家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衍生的坑人教育法風靡中國

在“鐵絲媽媽”身上進食的小猴子

為了取得更明顯的實驗結果,哈洛使用了相對殘忍的手段測試小猴子的反應,他讓“絨布媽媽”釋放鐵釘、水柱等攻擊小猴子,但受到傷害的小猴子還是會緊緊抱住“絨布媽媽”。

1920年美國科學家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衍生的坑人教育法風靡中國

緊緊抱住“絨布媽媽”的小猴子

哈洛的實驗不僅推翻了“依戀是獲得營養物質的回報”這一看法,還在實驗中獲得了更多的結論。

哈洛發現,在孤獨環境中成長的恒河猴與普通環境中長大的恒河猴不同,孤獨環境中成長的恒河猴在生人接近時有攻擊自己的行動,而并非攻擊、恐吓他人保護自己。

被孤獨養大的恒河猴,在出生頭兩年被完全隔離的話,行為會極不正常,它們不會像其他猴子一樣玩耍、交配,在受到攻擊時也不會主動自衛。

1920年美國科學家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衍生的坑人教育法風靡中國

孤獨的小猴子

而被隔離時間較短,八十天或者八十天以下的猴子,受到的損害相對較小,它們在重新回到正常社會環境時,會迅速恢複到和正常恒河猴一樣的行為,而隔離兩年的恒河猴則難以改變。

而“人造母猴”養大的猴子的社交能力同樣不足,它們往往拒絕交配,即便是産下小猴的母猴,也會對子女做出虐待行動。

為此哈洛展開了新的實驗,他為“絨布媽媽”提供了搖動功能,讓小猴子可以與媽媽互動、玩耍。

在更改了“絨布媽媽”的屬性後,奇迹出現了,這種情況下長大的小猴子,成年之後的表現基本正常,它們有一定的社交能力,還可以正常交配。

此外,哈洛還在實驗中看到,幼年有玩伴的猴子在缺乏母親的環境裡,各種行為趨向于正常,隻是有時攻擊性強,相對比較野蠻。

1920年美國科學家拿9個月嬰兒做實驗,衍生的坑人教育法風靡中國

被母親呵護的小猴子

經過多次實驗,哈洛發現,嬰兒期的社會經驗會對成年期恒河猴的社會行為産生巨大影響。而年紀相仿的玩伴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小猴子失去母親造成的可能結果。

總的來看,幼年恒河猴在嬰兒時期需要溫暖、撫慰、運動,哈洛将觸摸、運動、玩耍視為愛的三個變量,這三個變量将滿足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要。

從哈洛的實驗中能夠看到,靈長類動物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撫慰、玩耍等諸多因素,而哈洛的實驗結論剛好與“哭聲免疫法”相悖。

隻是該實驗完結時,華生的教育方法已經在歐美流行約40年,錯誤的教育理念引發了嚴重後果,坑害了幾代人。

以華生家族的孩子為例,華生的大兒子在父親的教育下精神出現嚴重問題,多次自殺,最終于三十餘歲時自盡而亡。

受到“哭聲免疫法”影響的歐美孩童們,在長大成人後留下了童年創傷,他們在幼年時缺乏父母的照顧,成年時缺乏安全感,有些還出現了精神分裂的嚴重症狀。

華生的外孫女瑪莉特哈莉深知這種教育對孩子們的危害性,為拯救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她與其他人成立了美國預防自身基金會,為受到華生教育方法坑害的孩子提供幫助。

華生的教育理念傳入國内,同樣獲得國内衆多家長的重視,風靡一時。美國知名心理學家的身份,讓華生的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但“哭聲免疫法”等教育方法,卻戕害着衆多孩童的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