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作者:聞星盼夏

“浏陽河 彎過了幾道彎 幾十裡水路到湘江……”

1987年,有多少人通過這首《浏陽河》,認識了那位人美歌甜的“民歌天後”張也?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一舉成名天下知,19歲的女孩從此成為春晚“釘子戶”。

事業如日中天之時,所有人都以為她會抓住機會一飛沖天,張也卻突然斷續銷聲匿迹了5年時間。她去了哪裡?

54歲,27次登上春晚。

舞台上光鮮亮麗的歌唱家,在霓虹背後也會垂淚,為重病的父親盡孝,挑起瘦弱母親的晚年,而自己卻始終單身。

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中有着怎樣的辛酸?你知道的張也是否與我講的一樣?

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

68年出生于長沙的張也,有位在長沙歌舞劇院做戲劇創作員的父親,還有位在省花鼓戲劇院做演員的母親。

所住的戲劇大院裡還有一群均與表演工作挂鈎的叔叔阿姨。

曲藝、音樂與舞蹈,小姑娘還未睜開眼,便在藝術的氛圍中徜徉。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細長的眉毛大大的眼,圓圓的臉蛋甜甜的嘴,小張也在大院裡可謂人見人愛。

今天在張阿姨的身邊學戲曲身法,明天在周爺爺的腳邊看彈琴。

到了後天,“李媽媽”便不願意丢手,帶着幹女兒唱起了民歌。

這位“李媽媽”可不是一般人,她僅用一首歌,便霸占了春晚舞台結束曲35年,那就是《難忘今宵》的主唱人,李谷一老師。

從這裡看,張也的起點不可謂不高。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張也與李谷一

那這樣一個出生便被“群星環繞”的女孩,她的藝術之路是否一帆風順?

答案是:差點夭折!

幼兒國小堂的老師教唱歌,隻一遍,記不住詞的張也就能哼出所有的調子。

這讓老師大為驚訝,反複測試後叫來張家爸爸。

“你家這妹佗不得了你曉得啵,少年宮去不去呀,發掘一下,好苗子的咧!”

自家女兒有些造詣,如今又被人肯定,心中的自豪與飄飄然,讓張興民一路咧嘴到了家。

笑呵呵地與妻子商量:“少年宮,送細妹兒去怎麼樣?”

沒想到妻子卻出聲反對:“藝術表演你也知道,學起來相當辛苦,再等等吧!”

正考慮着妻子的話,張父一轉眼看見女兒的大眼睛中滿滿的好奇與興趣。

“要不試一試?”

張也在“試一試”中成了少年宮裡的榜樣與标兵。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課堂上的示範者,演出時的小領隊,别看女孩還小,5歲便在正式舞台上扮演了《智取威虎山》中的“小常寶”。

歌舞戲曲與朗誦,凡是張也有所接觸的,均被老師誇獎過。

但也可能是各方面都太過于優秀,張也的演藝之路差點再次夭折!

這是怎麼回事呢?

1982年,14歲的女孩國中畢業。出于好玩的心态,她參加了藝校招生考試。

沒想到“一個不小心”就拿到了湖南省藝校的通知書。

與此同時另一份通知書也飛進了張家門——

那是湖南重點高中長郡中學的錄取通知書,張也的外公在此執教。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原來在培養滿身文藝細胞的同時,張也在學校的文化課也始終名列前茅。

那麼問題來了——讓女兒去哪裡上學呢?

沒隔幾天,得到消息的張家外公找了過來。

他告訴女兒女婿,考重點大學才是上上之選。

四五十年代的老輩人心中仍然有着“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心态。

他們堅信“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而堅定他們有如此信念的,無非就是那一句“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别看張家稱得上藝術之家,可學問的重要與社會地位之高,還是紮根于内心的“正道”。

特别是張母,她十分信服父親的話,想要女兒通過文章安身立命。

那張也又是怎麼想的呢?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我要上藝校!”女孩滿臉倔強。

比許多人都幸運的是,張也在14歲時,便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明确的認知,她想去唱歌。

少年人的熱血與自信,有時與天邊最燦爛的火燒雲一樣動人心魄。

深感其難的父親看着女兒的堅持大笑出聲。他開始說服妻子。

“你曉得得咧,做感興趣的事才能獲得多倍的快樂。咱們細妹兒霸得很,你要對她有信心咯!”

“你怕她學不好的蠻?不還有咱們這些老人的嘛,做啥子還教不好一個娃娃?”

……

也不知道是哪句話打動了張家母親,張也在湖南省藝術學校花鼓科的戲曲班,打開了新世界。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

在學習的道路上,張也絲毫沒有過松懈,從聲帶到唱法,從動作到形态,她對自己要求嚴格。

1986年,剛過完17歲生日的張也演唱了一首《山鄉小渡船》。

如黃莺般婉轉動聽的音色,渲染了那句“啊老師,親愛的老師,你就像那山村的渡船……”

這首歌不僅将張也的聲音通過電台渡了出去,也為她渡來了一位著名歌唱家做老師。

當時正在中國音樂學院任教的金鐵霖教授,可是大陸民族音樂領域琢玉成器的大家。

他的學生中有唱着《愛我中華》的宋祖英,《春天的故事》董文華,《小白楊》閻維文,還有《難忘今宵》的李谷一等等。

金教授親自緻信給張家父親,希望張也能夠報考中國音樂學院。

興奮之情無以言表,在那之後的一個多月裡,張也廢寝忘食地練習。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沒有任何意外,張也不僅以優秀的文化成績敲響了大學的門,還将參加藝考時所唱的《洗菜心》裝進了學院民族聲樂專業教材。

有名師輔導,張也自然進步神速。

同年闖進第二屆青歌賽獲得第11名,第二年她徹底出了名。

1987年,這個湖南妹子在央視春晚舞台演唱了家鄉小曲《浏陽河》。

88年再唱青歌賽,張也手握專業組民族唱法銅獎的榮譽,卻不知道遠在家鄉的父親已經被病魔侵擾了兩年之久。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在湖南各大醫院間輾轉騰挪,張興民的病卻一直沒能确診。

但這些不能讓遠在北京的女兒知道,因為他家小女現在正是星光閃耀的時刻。

1989年,張也第二次登台春晚,一首《采槟榔》唱響大江南北,也将張也送出了國門。

在莫斯科,張也唱響了《祖國你好》!

可接下來的幾年裡,這隻正當紅的“黃莺鳥”銷聲匿迹,不現人前。春晚沒了她的身影,人們才開始猜測,張也呢,她去了哪裡……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共誰争歲月,赢得鬓邊絲

被父母捧在手心裡長大,張也對雙親的感情自然深厚。

求學路遠,家信卻在郵差手裡來回傳遞。

可如果家人隻報喜不報憂,遠在他鄉的遊子又怎能及時發現?

1991年從中國音樂學院畢業,張也開始攻讀碩士學位。

沒多久大伯帶來的一個消息,打的女孩簡直措手不及——

“你爸爸身體消瘦得不行,已經尿血很長一段時間,渾身疼痛……他怕影響你的學習和前途……我覺得你應該知道,你才是那個能勸住他好好檢查的人……”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大伯停頓着說完的話,悲痛的神情,沒有給張也任何自我欺騙的機會,她連一句“怎麼可能”都呢喃不出,隻是淚水滂沱。

心亂如麻,根本沒有太多的心神去想學業與未來。她一路無聲哭泣着坐上火車,在無數人的側目中也無法止歇。

直到站在家門前,父親還在隐瞞。

“我真的沒事,就是小病小災,你快回北京去吧,咱們還等着你再上一次春晚呢!”

父親的良苦用心張也懂得,但她不願順從。

“前程是我的,那它就跑不了,現在我隻想你們好,誰也阻止不了。”

如此強硬的女兒讓張家母親憂喜交加地哭,張興民老懷安慰地笑。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再次來到醫院,醫生卻說隻能盡量減輕病人的痛苦。

陪着母親照顧了父親一段時間,直到其精氣神都有所好轉,張也才趕回北京完成學業。

但在那幾年裡,她幾乎暫停了自己所有的課外演出與活動。隻要有時間就會回長沙。

長假多待,短假少待,沒假的時候就将課業提前完成,求着老師批假也要回家短暫停留。

也許真是有了孩子的陪伴,張家父親的身體有了大的起色。

當人們再次看見張也的身影時,時間已經來到了1994年。26歲的姑娘帶着《聽春風》再登春晚,第二年獨唱《萬事如意》。

在新年裡祝福全國人民萬事如意,張也卻沒能在95年得到屬于自己的如意。

父親的身體再次出現了危機。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第一時間在北京聯系好醫院,之後便是一遍遍催促父親上京檢查。

可每次電話那頭都是母親的聲音。她支支吾吾,找着各種憋足的借口。

歌唱演員紅火起來不容易,我們一去就耽誤她,别給孩子添麻煩,聽我的!”

丈夫的執拗,女兒的聲聲催促,張母夾在中間兩難,卻也隐隐贊同丈夫的決定。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可幹着急的張也不願拖。

1996年剛結束在國外的演出,她直接向父母下了最後“通牒”——

“我已經訂好了車票,如果再不過來,我馬上回去!”

生怕孩子不要了前程,張興民拖着病體火急火燎地随妻子出發。到京的第二天,他便住進了北京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在忐忑中拿到最終診斷結果——惡性膀胱惡性良性腫瘤中晚期。

那一天的醫院樓道裡蜷縮着張家一老一少兩個女人,她們壓抑的哭聲久久不絕,令人不敢上前安慰。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每日用鮮花裝點父親的病房,張也好像無事發生。面上雖不顯,轉過頭張也便與醫生訂下了父親手術的日期。

好在幾天後長達3個小時的手術順利完成,這才讓人松了一口氣。

而那年春節,張家父親在病房裡逢人便問:“春晚看了嗎?那個唱《這是美麗的祖國》的姑娘叫張也,是我的女兒……”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膝下承恩未及返,恨煞天公不假年

可能是看到了女兒現在生活的地方,也可能是确定了女兒會有好的未來,病後張父的情緒開始好轉。

初愈之後,張也将父母安置在北京。

細心比較每一件電器使用的簡易程度,考慮房間朝向與距離廁所的遠近。張也事無巨細,她希望給父母一個最好的,最溫馨的家。

在這所房子裡,張也用9999朵紅玫瑰,陪父親過了59歲生日。

因長沙的工作還沒有辭去,張家父母便想要傳回長沙居住。

張也硬是多拖了他們兩月有餘。

在這段時間裡,張也多次往返長沙,親手布置了那個帶給自己滿滿幸福回憶的小屋,隻為讓父母住得更加舒适。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可惜在1999年春節之後,張興民的身體徹底垮了。癌細胞擴散的同時,他還被确診出了原發性直腸癌。

雙癌并起,張也的天塌了。

整夜哭得不能自己,第二天還要強忍情緒用笑聲安慰父親。

醫生說的“請做好心理準備”就是最鋒利的劍,将張也與母親的心刺得千瘡百孔。

“咱們不治了,隻吃藥吧,剩下的時間,讓你爸怎麼開心怎麼活,好不好?”

看着眼前一夕蒼老的母親,張也知道,這個像父親一樣愛着自己的女人,在保護着丈夫最後的體面。

拒絕了一切商演,婉拒大型演出,除了春晚,張也什麼也不考慮。

揣着這些年攢下的所有資金,她手拉父母走親訪友,各地出遊。

在廣州的高塔下,珠海的夜景裡,三亞的海風中,親情流轉的一家人盡情享受着生命尾聲裡的燦爛。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2001年的11月20日,在女兒灑下的點點淚滴與聲聲呼喚中,張家父親悄然阖上了雙眼。

湘江之畔的“潇湘墓園”裡,那之後的每一年清明,張也都會前來送上鮮花,由她書寫的碑文上,父親的笑容依舊清晰……

人前光萬丈,人後有心傷

送别父親之後,張也與母親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走出悲痛。

直到母親開始出現精神恍惚,情緒糟糕的狀況時,張也才清醒過來。

原來母親也已蒼老,現在的家裡,自己才是頂梁柱。

沒有再讓母親回到長沙,張也讓母親參與進自己的事業中去,帶她認識自己的朋友,吃自己喜歡的小吃……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要說此時這位事業有成的女性最讓老母親擔憂的,無非就是婚姻一事。

可隻要一問到這個問題,張也便十分無奈。

她說自己從不排斥婚姻,但也想要找到那個有緣人。結婚不應該是任務,她想要心滿意足。

可能也是聽到了“外界的風聲”,與張也師出同門并多次在春晚上搭檔的呂繼宏,出現在了母親口中。

不說之前,端看近幾年,從2017年的《看山看水看中國》,到2018年的《山笑水笑人歡笑》,2019年的《幸福中國一起走》,再看2022年除夕夜上的《我們的時代》。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張也登台春晚27次,其中有7次均與呂繼宏搭檔。兩人無論從哪裡看來,都是十分般配,且他們均一直單身。

不僅張家母親有将其促成一對的念頭,就連不少熱心網友也紛紛留言,希望有生之年看見兩位歌唱家與幸福攜手。但兩位當事人好像就是不來電。

如今的張也已經54歲了,歲月将她那雙如水般柔情的眼睛洗刷地更加明亮,也讓她的雙肩更有擔當。

讓母親的晚年不被孤獨充斥,張也默默将孝之一字踐行到底。

歌唱家張也:父親去世那天和母親抱頭痛哭,54歲單身無子女

春晚中張也的歌聲,總是透着祥和與世态安穩,能讓人體會到國家的強大與人民的幸福。

那你有沒有聽過她深情演唱的《父親》?

“夜深人靜的時候 總是最想你的時候 閉上眼睛 曆曆往事湧上心頭 你慈祥的目光 是一份愛的暖流……”

繼續閱讀